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我的母亲 邹韬奋 ①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

    我的母亲

邹韬奋

①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②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③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这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着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松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④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⑤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⑥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搭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段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⑦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⑧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1.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请参照示例概括另外两个片段,并说说从这些片段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片段:背儿赏灯→______________→陪儿落泪→______________

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1)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2)母亲着泪我上床,轻轻把被窝上,向我额上了几吻。

3.作者背书遭父亲责打,母亲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说“打得好”。在这种矛盾状态下,你认为母亲此时在心里最想对丈夫、儿子说些什么呢?

对丈夫:

对儿子:

4.请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同样是写自己的母亲,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在内容、写法、语言上各有特点,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都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B.两篇文章都借助景物烘托人物与情感。

C.两篇文章的语言都质朴真切、满怀深情。

D.两篇文章在字里行间都曾流露出对母亲的歉疚与愧悔。

 

1. 片段概括:讲述小说 深夜做鞋 人物形象:慈爱、善良、勤劳、爱孩子、情感丰富、教子有方、有奉献精神等 2.(1)“必”字表明作者坚信母亲会成为一个良师,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由衷的爱与赞美。 (2)一系列动词可以看出母亲对挨打的儿子心痛不已,用行动来安抚儿子受伤的心灵,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3.对丈夫:孩子还小,打得轻一些(或“请不要打了,孩子已经很努力了”) 对儿子:父亲都是为你好,想你上进。(或“儿子,你快点背下来啊!”) 4.结构:围绕“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内容:围绕“对母亲的赞颂(赞美、感激、怀念),对封建社会的谴责(憎恨、厌恶、痛恨)” 5.B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事件和分析人物形象。文本第四段记叙的是母亲把自己看到的小说讲给妹仔听,可用四字短语概括为:讲述小说。第六段记叙的是我八岁的时候,母亲深夜给我做鞋。可用四字短语概括为:深夜做鞋。根据母亲把刚醒的我背出来看热闹,可知她是一个爱孩子的人。根据我因为背不出书挨打,母亲陪我一起落泪,可知她是一个慈爱善良的人。根据她在落泪时,还说“打得好”,可知她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根据母亲在给妹仔讲书时,两人一起落泪,可知她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根据母亲给我们兄弟三人做衣服,还收一些女红来做,可知她是一个勤劳,有奉献精神的人。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1)“必”是一定的意思。结合语境可知,这个词语表现了我坚信母亲一定会成为一个良师。联系“我”的感情可知,这个词语表现我对母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2)“含、抱、盖、吻”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联系此处语境,此时我因为背不出书被父亲打,母亲看到儿子挨打,为了儿子成才又不能阻止,这些温柔深情的动作表现了母亲看到儿子被打成如此模样后的心痛,表达了母爱的伟大。 3.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母亲看到儿子挨打,心里当然是非常心痛的,出于对儿子的心疼,她最想对丈夫说的是:“孩子还小,打得轻一些吧!”出于教育儿子和维护丈夫权威考虑,她会对儿子说:“父亲都是为了你好,想让你上进,你快点背下来吧!” 4.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从结构上来看,文本末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是对前文叙事的总结,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升华了主题。从内容上来看,“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惋惜和对封建社会的谴责与痛恨。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B.本文以叙事为主,文中并未出现景物描写。《秋天的怀念》末段以北海公园的花开结尾,表现自己在母亲的感召下已经走出心灵的阴影,决意要好好活,不让母亲失望。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葬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1.第一节,诗人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现“中国的土地”的“神奇”的?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两处。

2.结合诗歌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明:“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这句话我觉得很有味道,却说不出好在那里。

小丽:我认为这个句子的修辞手法很巧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鲁人刘仁嗜弈,然不精。一日,出市,见有人弈,观者五六,遂滞焉。竟局,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胜者熟视之,曰:“善。”甫下子,刘占势,诩诩然以为必胜。移时,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欲起。曰:“汝不闻,欲要取之,必先予之。”观者哂之。

(注释)①弈:下棋。②滞:停留。③竟:结束。④甫:刚刚。⑤诩诩()然;夸耀的样子。⑥哂(shěn):讥笑。

1.下列语句中均带有“之”字,请选出“之”不作代词的一项(    )。

A.复投之 B.又数刀毙之 C.胜者熟视之 D.无招架之力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欲要取之,必先予之。

3.从文中刘仁“要之对局”“诩诩然”“愕然”“欲起”等表现,分析其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____________(人名),他的书斋名为“聊斋”,“志异”的意思是___________,《聊斋志异》因此得名。

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有剩骨_______________            (2)坐于前___________

(3)屠______________               (4)乃前狼假寐____________

3.如果选择狼作为主角来审读本文,其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可概括为:

追踪欲吃人——_______________——逼人依薪立——________________

4.从屠户御狼、杀狼的过程和结果,你获得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远远的街灯明了,______________。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5)你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不爱动脑思考,现在请你引用《论语》中关于学习和思考关系的两句话劝勉他,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huái)   yùn)酿    zhān)轻怕重    )不关心

B.)     职(xùn)    根问底(páo)     惊慌失cuò

C.塌(tān)    待(nuè)    参差不齐(cēn cī)    畏罪qián)逃

D.jìn)锢    冤wang)   怪dàn)不经      大相jìng)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