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吉为相,有驭吏嗜酒,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①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复何所容?西曹第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②耳。”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见驿骑持赤白囊,边郡发奔命书驰至。驭吏因随驿骑至公车③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见吉白状,因曰:“恐虏所入边郡,二千石长吏有老病不任兵马者,宜可豫视。”吉善其言,召东曹④案边长吏科条其人。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
——《汉书·丙吉传》
(注释)①西曹主吏:相府中管理侍从的官。②茵:车垫。③公车: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 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后以指此类官署。④东曹:管理有关军吏任免的官吏。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不伐善 伐:夸耀 B.西曹主吏白欲斥之 白:报告
C.宜可豫视 豫:预先 D.吉善其言 善: 好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
A.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
B.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
C.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
D.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丙吉不在意驭吏醉酒弄脏他的车垫,更看重的是驭吏的办事能力和主动担当。
B.丙吉听从驭吏的意见,提前摸清了老弱多病不能打仗的官吏资料,并主动向皇帝报告了此事。
C.皇帝夸赞丙吉关心边塞操劳防务,这功劳是靠了驭吏的帮助得来的。
D.丙吉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丞相,他能够容忍驭吏小小的过失。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一个“都”字,写出了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
B.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见到春草发芽的惊讶之情。
C.诗的第三四句“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富有灵性。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来得太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惆怅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李铎
①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建立在直觉论上的,在《人间词话》中,他进一步把直觉论运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
②当代学术界也有许多文章论述到这一对范畴,然而看法却很不一致,褒贬不一。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不隔”持肯定态度,对王国维的“隔”论持否定态度,甚至主张对“隔”都须具体分析。朱光潜从诗的“隐与显”的相对性出发,批判了王国维对“隔”的贬斥态度。在这一点上叶嘉莹先生已对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用“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支持“隔”与“不隔”的分界和批评标准,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前面,使‘语语都在目前’”。
③诗词的创作实际上就是美的创造,对于自然美,人必须通过直觉才可以把握,对于艺术美也同样如此。诗人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美“镌之于不朽之文字”便是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诗歌创作也就是对美的摹写,如果诗人在创作前没有与自然通过审美直觉而和谐地统一起来,那么,他的作品就难以引起读者的审美感受,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就不存在境界。另外一种情况,即诗人对自然之美已深切地感受到了,然而他在创作时却“文不逮意”,用词不当,因而其作品到读者那里,读者不能直觉其境界,这两种情况在以直觉论为前提理论系统中都被称作”隔”。
④什么是“不隔”呢?王国维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只有“语语都在目前”,人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如果不在“目前”,就得用“目”去搜索,经过“目”的搜索,这“语语”才进入了人的意识,这是一个渐近过程,在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因此,不是“须臾之物”,也就与“境界”无缘了,也就“隔”了,“语语都在目前”的意义在于,通过语言所组成画面不需要更多理性分析,这“语语”形成的画面是人的直觉对象,从语言到意象到美的过程是瞬时的,只有如此,诗才在“不隔”。
⑤诗的创作,首先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诗人须得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这样,通过直觉他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本质,王国维评周邦彦的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云“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评稼轩词:“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说“词人想像,直悟月轮绕地之事,与科学上密合,可谓神悟”。
⑥其次,诗的创作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也就是他能否使文辞达意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王国维提出要少用替代字,如桃用红雨、刘郎,柳用章台、灞岸所替代,“宜其为《提要》所讥也”。这原因是:“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代。”这说明诗人直觉感受能力是一个方面,表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代字能够影响读者的直觉感受,代字代的是什么,这就使直觉渗入杂念,因此,诗也就“隔”了。
(本文有删改)
1.阅读①-②段,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当代学术界对王国维先生提出“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褒贬不一。
B.朱光潜先生既肯定王国维的“不隔”,又否定王国维的“隔”。
C.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
D.李泽厚先生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使“语语都在目前”。
2.阅读③-④段,下列对文中“隔”与“不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创作前没有与自然通过审美直觉而和谐地统一起来,那么,他的作品就会“隔”。
B.诗人对在创作时“文不逮意”,读者不能直觉其境界,就会“隔”。
C.读者用“目”去搜索,使“语语”进入意识,透过语言渐近美的“境界”,即为“不隔”。
D.读者的直觉能感知诗的画面,不需要做更多的理性分析,即为“不隔”。
3.阅读全文,下列对诗人如何才能写出“不隔”之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要有赤子之心,通过直觉能够感悟到宇宙人生的本质。
B.诗人要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能写出自然晓畅之词句,避免词不达意。
C.诗人写诗时,要少用替代字,使诗人与读者的直觉感受一致,彼此之间没有隔阂。
D.诗人写诗时,要听从自己的直觉,让读者“雾里看花”,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让我们心相连、情相拥、爱相通,不胆怯、不退缩、肩并肩、手挽手,筑起抗疫的钢铁长城,一起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战胜疫情这个魔鬼。
B.在人类的精神调节系统里,人们追求的不是吃、穿、住,而是信息、知识、思想、艺术等。这些精神财富的最主要载体就是图书。
C.我们可以把图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性,为了眼前实用;另一类是积累型,为了长远和根本性的提高。
D.马克思爱读书。他本来是在参加社会生产和具体的工人运动,但觉得许多事情弄不明白,就宣布要退出具体事务,回到书房。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生命线”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作用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
B.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C.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高融合性、高带动性等优势,是创建宜居“智慧新城”的有力推手。
D.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激励着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人格就像人身上的“暗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却有不可 的力量,譬如磁力之于磁体,是一呼百应的号召力、 的吸引力、 的感染力。
A.忽视 潜移默化 凝心聚力 B.轻视 潜移默化 凝心聚力
C.忽视 凝心聚力 潜移默化 D.轻视 凝心聚力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