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题。
朗读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们难得像过去一样耐心地阅读。这是一个迅速的、并且是一再提速度的时代。许多东西正在泡沫化,像泡沫那样飞扬,转瞬即逝。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人要记住什么,比如牢牢记住有意义的东西,将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一些很优秀的人就走在相反的道路上:回到一些古老的阅读与记忆的方法上来。比如读书,不光是看,还要朗读。古文,好的小说,诗,应该朗读。这是个美好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引起进一步的感动、联想和回忆。对理想的追求,对境界的领会,都在同一时间里得到加强。字里行间有一种鼓舞的力量,需要声音去传递和强化。
回想一下,现在人们朗读的兴趣和欲望是大大降低了。记得在二三十年前,那时候的人是很愿意朗读的。古今中外,我们身边,都有一些朗读的好例子。你会记得中学时代,那时候写出一篇东西来会有怎样的冲动——远方总是有一个朋友,总是有一个知音,总是有一个文学的耳朵;而你总是恨不能立刻把一切呈现到他的面前——不是从视觉上,而是从听觉上,越快越好。我们是否拥有这样的记忆:天正下雨,你把刚刚写好的东西用塑料布包好,走几十里路,只为了去找一个人——为了说不清的热爱,为了赢回那一小会儿的骄傲和陶醉。
如果我们发现了一本好书,也会带上它走很远的路,翻山过河——只因为山的那一边有一个人,只为了让他与自己一起感动。可见,谁发现了一本好书,这本书首先感动了谁,都会成为一桩可资记忆的快事。
传递好书可能是人的一种义务。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一生都保持了这种对艺术和思想奔走相告的劲头。
现在我们偶尔还能遇到这种人:他们时刻准备着去朗读,以分享幸福——可是当这个人正处于激动不已的时刻,山那边还会有一个倾听者吗?
山那边的人正转向了其他的兴趣,在看电视连续剧,在酒吧里,在网上。人们变得口味粗疏。结果这个人再也找不到一个喜欢倾听朗读的人。
你可以找到一本好书,由于它好得不得了,忍不住就要找人共享——四下里遥望,到处都没有你所要找的人。于是你就像站在了漠漠荒野里一样。
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有人写了一个得意的片断,很想像当年那样用塑料纸包好,冒着雨雪翻山越岭、过河,去读给一个人听。很可惜,山与河俱在,听他朗读的人却没有了。虽然这个时代的文学人士比过去翻了几倍,可是他们都不愿朗读了,也不愿听别人朗读。
那个寻找朗读的人可能心怀了一种古老的情绪。情绪也可以古老,这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听说的。但这是真的。
朗读,这不仅是一种对待文字和语言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状态,而是孕含了一种生命的质量。
(选自《张炜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有改动)
1.作者为什么提出“朗读”这个话题?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2.文中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论述过去优秀的人对朗读的热爱?
3.为什么说“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4.下面对朗读的理解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现代人不愿朗读,这是生活品质的降低。
B.与别人分享朗读,是一件幸福的事。
C.在过去,朗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现在却已经变得稀奇了。
D.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文学人士没有必要朗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
黄蜂筑巢
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A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的鲜明美丽。
B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小家伙!
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鸟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选自《周涛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1.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 黄蜂的“举动” | 作者的情感 |
第一次 |
|
|
第二次 |
|
|
2.文章写黄蜂“筑了巢”的生活,突出了黄蜂哪些性格特点?此间,作者对黄蜂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3.把黄蜂的生命历程与人类联系起来看,你认为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至少写两点)
4.文章A、B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教以书字(________)
②或因而抄录(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3.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用“/”给乙段中画线句断句。
朝 而 往 暮 而 归 四 时 之 景 不 同 而 乐 亦 无 穷 也。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谗:(________) (2)发:(________)
3.甲、乙两段文字的景物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4.具体分析甲段文字对阐明全文主旨所起的作用。
5.从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名句积累与运用。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2)露从今夜白,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3)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李商隐《无题》)
(5)李白《行路难》中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与此相近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着这一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外文名称为2019-nCoV,是2019年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该病毒症状一般为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该病毒已确认存在人传人现象,病毒潜伏期最短有1天发病,最长的潜伏期是14天,潜伏期具有传染性,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
材料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持续,湖北出现医用口罩、防护服、测温仪等防疫物资短缺。全国人民也自发进行捐助。
微信捐款流程(①→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材料三:2020开年,一个万众一心的时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面对疫情,全国各大城市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某市为确保全市中小学生“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最大限度减少延期开学对正常教育教学的影响,特推出针对全市中小学生的网络直播课堂,为全市广大中小学生提供覆盖全学科、全免费的假期在线辅导课程。
(1)请你阅读材料一,阐述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2)疫情爆发后,武汉成为重灾区。张阿姨想为武汉捐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不知道捐款途径。请你结合材料二微信捐款的流程,告诉张阿姨如何捐款。
(3)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推行在线辅导课堂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