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有人问农夫:“种了麦子了吗?...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有人问农夫:“种了麦子了吗?”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一个不愿付出、不愿冒风险的人,一事无成对他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表现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范文 透视风险 有人问农夫是不是种了麦子。农夫回答说:“没有,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人又问是不是种了棉花,农夫回答说:“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于是那人又问:“那你种了什么呢?”农夫说:“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对于害怕风险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总是存在着风险的。就像这个农夫,因为什么都怕,所以他选择了逃避,他什么都没有种,也的确没有风险了。害怕损失和风险,最后自然也不会有收获,我想这才是最大的损失,才是生命中最大的风险。 然而,生命的美丽正是在于攀登高峰途中的艰难。假如你选择了天空,你就不要渴望风和日丽;假如你确定了目标,你就不要希望一帆风顺。生活中的风险无处不在,我们不能因此而逃避而拒绝,我们要努力去挑战,去克服风险。巴顿将军说过;“每个人都害怕,越是聪明的人,越是害怕。勇敢的人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不顾害怕,强迫自己去做。”正像一个故事中所写,胡萝卜经开水煮过后,变软了;鸡蛋经开水煮过后,变硬了;而咖啡豆经开水煮过后,却十分独特,变成了香醇美味的咖啡。“胡萝卜”正是那些“农夫们”,在风险面前软弱而退缩;鸡蛋虽经受了考验,但它彻底改变了原来的自己;只有像咖啡豆的一些人,既经受了考验,更没有丧失自我,甚至因此而使生命更精彩,他们被风险装点得更加光芒四射。 反观我们自身,是否常常因为风险而退缩呢?一道数学难题,一个重要演讲,一个重大比赛,从细微到重大处,我们是否常常因为担心而后退一步呢?是的,我们正是缺少挑战风险的勇气,所以我们丧失了原本拥有的好机会,所以我们的生命庸庸碌碌,无所作为。鼓起勇气,坚定信心,确定目标,风险自然不再是“风险”了。一切的一切,都基于最初的勇气,它能够保证你的生活的充实和生命的精彩。 在各种各样的风险袭来之际,首要的就是分析一下风险中是否含有机会,不要慌张,更不要逃避。是输是赢干了再说,不要管路上有什么,我们只管抬起头往前走就是了。车到山前必有路,如果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还谈什么风险呢。 或许,那个农夫不缩头缩脑,用心种地,那么我想,来年等着他的多半就是丰收和喜悦了吧。 【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仔细研读材料,通过事件挖掘背后的主题。材料中的这句话“一个不愿付出、不愿冒风险的人,一事无成对他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是选材立意的重点。一个人顾虑太多,思虑太多,就会导致束手束脚,一事无成。不如放开自己,大胆去尝试,风险和成功总是并存的,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可以从正面来谈,敢于冒险,哪怕失败也是收获,也可以正反面来看待风险与成功。 立意参考:过多的担心会让人一事无成;一个不冒任何风险的人,他什么作用也无法发挥;担心白废力气,最终会白废了自己;做事不能害怕损失从重要的是去行动;人,不要让未知的恐惧捆绑了自己,使自己成了心灵的奴隶;要改变自己,首先是要改变观念;思想(想法)决定命运等。此文适合写成夹叙夹议的记叙文,或者议论文最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题目:记一位敬业乐业的老师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表现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虽然这些风流人物的生命早已消逝,但他们感人的故事,不朽的业绩,博大的情怀,高尚的品质,却留在我们心中。假如你班要开展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主题语。

(2)在参与此次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老师设计了两项活动,请你再补充两项。

①排风流人物座次。  ②讲风流人物故事。  ③      。  ④     

(3)在“排风流人物座次”时,假如你把毛泽东排在第一,请说说你对毛泽东的评价。

(4)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众多的风流人物,请写出一个活动在在吉林省的人名简要并概括其事迹。

 

查看答案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清代爱国名将左宗棠书塾的一副对联。我们知道,读破万卷,首推名著经典;神交古人,当交心灵品格。中外名著所礼赞的圣哲先贤,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有许多都值得我们“神交”。请从下面推荐的4人中任选其一,先填写作品名称及作者,再用一句话概述你愿与之“神交”的理由。

保尔·柯察金  鲁智深  大堰河  尼摩船长

①我选____,出自作品:《____》,作者:____

②理由: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

朗读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们难得像过去一样耐心地阅读。这是一个迅速的、并且是一再提速度的时代。许多东西正在泡沫化,像泡沫那样飞扬,转瞬即逝。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人要记住什么,比如牢牢记住有意义的东西,将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一些很优秀的人就走在相反的道路上:回到一些古老的阅读与记忆的方法上来。比如读书,不光是看,还要朗读。古文,好的小说,诗,应该朗读。这是个美好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引起进一步的感动、联想和回忆。对理想的追求,对境界的领会,都在同一时间里得到加强。字里行间有一种鼓舞的力量,需要声音去传递和强化。

回想一下,现在人们朗读的兴趣和欲望是大大降低了。记得在二三十年前,那时候的人是很愿意朗读的。古今中外,我们身边,都有一些朗读的好例子。你会记得中学时代,那时候写出一篇东西来会有怎样的冲动——远方总是有一个朋友,总是有一个知音,总是有一个文学的耳朵;而你总是恨不能立刻把一切呈现到他的面前——不是从视觉上,而是从听觉上,越快越好。我们是否拥有这样的记忆:天正下雨,你把刚刚写好的东西用塑料布包好,走几十里路,只为了去找一个人——为了说不清的热爱,为了赢回那一小会儿的骄傲和陶醉。

如果我们发现了一本好书,也会带上它走很远的路,翻山过河——只因为山的那一边有一个人,只为了让他与自己一起感动。可见,谁发现了一本好书,这本书首先感动了谁,都会成为一桩可资记忆的快事。

传递好书可能是人的一种义务。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一生都保持了这种对艺术和思想奔走相告的劲头。

现在我们偶尔还能遇到这种人:他们时刻准备着去朗读,以分享幸福——可是当这个人正处于激动不已的时刻,山那边还会有一个倾听者吗?

山那边的人正转向了其他的兴趣,在看电视连续剧,在酒吧里,在网上。人们变得口味粗疏。结果这个人再也找不到一个喜欢倾听朗读的人。

你可以找到一本好书,由于它好得不得了,忍不住就要找人共享——四下里遥望,到处都没有你所要找的人。于是你就像站在了漠漠荒野里一样。

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有人写了一个得意的片断,很想像当年那样用塑料纸包好,冒着雨雪翻山越岭、过河,去读给一个人听。很可惜,山与河俱在,听他朗读的人却没有了。虽然这个时代的文学人士比过去翻了几倍,可是他们都不愿朗读了,也不愿听别人朗读。

那个寻找朗读的人可能心怀了一种古老的情绪。情绪也可以古老,这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听说的。但这是真的。

朗读,这不仅是一种对待文字和语言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状态,而是孕含了一种生命的质量。

(选自《张炜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有改动)

1.作者为什么提出“朗读”这个话题?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2.文中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论述过去优秀的人对朗读的热爱?

3.为什么说“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4.下面对朗读的理解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现代人不愿朗读,这是生活品质的降低。

B.与别人分享朗读,是一件幸福的事。

C.在过去,朗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现在却已经变得稀奇了。

D.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文学人士没有必要朗读。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

黄蜂筑巢

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A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的鲜明美丽。

B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小家伙!

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鸟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选自《周涛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月第1)

1.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黄蜂的“举动”
 

作者的情感
 

第一次
 


 


 

第二次
 


 


 

 

 

2.文章写黄蜂“筑了巢”的生活,突出了黄蜂哪些性格特点?此间,作者对黄蜂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3.把黄蜂的生命历程与人类联系起来看,你认为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至少写两点)

4.文章A、B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