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课内说明文选段: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

阅读课内说明文选段: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采用了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2.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其依据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文字中引号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第⑤段文字中括号的作用是________

4.第②段文字中加横线的字“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1.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逻辑顺序 2. ①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 ②地球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大火山同时喷发造成恐龙灭绝 撞击说,火山说 3. 特定称谓 解释说明 4.不能删去。这两个词表示推测,在没有确凿的事实进行科学的说明之前,只能用“可能”、“也许”。这体现了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严谨性。 【解析】 1.第一问,考查对说明对象的理解。文章的第一段就引出说明对象。根据句子“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可概括出说明对象“恐龙灭绝的原因”。 第二问,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判断。说明文有三大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此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接下来第②-④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第五段告诉人们应该了解这些理论,避免灾难,也就是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可见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2.考查对文章内容信息的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用凝练的语言来作答。②-④段说明了目前存在的两种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根据②段“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第③段“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提炼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引号和括号的作用。引号的常见用法有①表示引用的部分,②表示特定称谓,③表示特殊含义,④表示否定和讽刺,⑤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等,在第④段“撞击说”和“火山说”是两种观点,引号表示特定称谓,把前面介绍的理论称为“撞击说”和“火山说”。括号的用法:括号主要表示括起来的话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前边的词语或句子。第⑤段文字中括号就是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类题要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先说明词语的意思,再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本句中的“可能”“也许”都表示估计、推测,表示不确定,如果删去,表示肯定、一定是的意思,过于绝对化,与事实不相符。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言文:

(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①,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②,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③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④!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⑤)

(注释)①以物伤性: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②蓬户瓮牖(yōu):用蓬草做门,用破瓦罐做窗。③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④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⑤此文为元丰六年苏辙去黄州探望苏轼及张梦得时所作,当时苏辙亦遭贬官。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1)心之                 乐:__________

(2)水清冽               尤:__________

(3)潭中鱼百许头         可:__________

(4)以其境过             清:__________

(5)将何而非病           往:__________

(6)穷耳目之以自适也哉   胜: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3.(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在政治上有一些失意,但其心态却完全不同。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时和睡时,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傅雷家书》中父亲与儿子______(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________”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2)《傅雷家书》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问题。为下列连上正确的线。

待人              严谨

做事              得体

礼仪              谦虚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蒹葭》)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3)__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子衿》)

(4)微君之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式微》)

(5)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7)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回延安看母亲!《回延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节期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的千年“诗心”。刚播不久的《朗读者》则通过朗读精美的文字,用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__①__(进而 同时)传播出精神,展现出人生。__②__(介于 对于)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翻看的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dàng起伏的情节,随着主持人亲切温和的语调,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静静地倾听与欣赏。这里每个朗读者所朗读的内容,都是根据自己的经厉和感受所选,或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心弦。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dàng________起伏      拨动心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

(3)“涓涓流淌”中“涓涓”的意思是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请为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