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学会与自己相处 ①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学会与自己相处

①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如何与自己相处。哲学家芝诺曾被问及:“谁是你的朋友”他说:“另一个自我。”学会与自己相处,其实就是找到另一个自己—把脚步放慢,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成为一个能够充满智慧的人。

②现实中,有些人习惯于觥筹交错、熙来攘往,一旦一个人独处就变得快要窒息、难以忍受;一些人有时候想安静下来给自己“充充电”,沉思工作或人生方面的问题,但总是挡不住喧器与世俗的诱惑,像旋转的陀螺一般总也停不下来。 长久以往,只会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业绩陷入“双低谷循环”。

③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在追求寂寞、封闭自我,更不是对自身的交往能力设限,而是让自己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在沉默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份沉静,无论是对于涵养个人的人生智慧,还是培育理性的民族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回溯历史,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如果缺乏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没有独处时的思考,这些成就是很难取得的。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不少年轻人会选择给自己安排一个“间隔年”,以便在一段相对安静的生活中思索人生、规划未来。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社会打交道的同时,也应学会与自己相处,葆有享受独处的积极心态。

④与自己相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 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一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应当自觉校准人生坐标,培养自省、敬畏、慎独意识,通过对生命的深邃思考,排除外界纷忧对内心的侵袭。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与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知识是提升修养的精神食粮,应当善于把零星的时间“焊接”起来。应用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待学习,不断用新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意志的消沉。 激发与自己相处的智慧,贵在增强直面现实的思辨能力。与自己相处并非与世隔绝、离群索居,而是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应当以哲学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瞄准现实问题,努力获得更多规律性的认识。

⑤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学会与自己相处、享受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 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延伸生命、蓄积力量。

1.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会与自己相处”在文中的意思。

2.以下这段文字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

人生之路,精彩也罢,平淡也罢,总要路过一段不同的风景。善于与自己独处,可以说是一种思想境界、能力素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格局。然而,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并非天然可以习得,仰赖于有针对性地勤加磨砺,不断锻造个人的意志品质。

A.①②段之间 B.②③段之间 C.③④段之间 D.④⑤段之间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长此以往,只会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业绩陷入“双低谷循环”。

5.有人认为第③段中李时珍、徐霞客等人的事例不适合作为论据,你认为是否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1.安静地独处,独立地学习思考 2.C 3.(1)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2)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3)增强直面现实的思想能力 4.指思想水平处于低谷,制约工作业绩;工作业绩处于低谷,影响思想水平,两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一直都处于低谷。 5.不适合。这些事例的共同点是他们的成功花费了很长时间,并不一定证明他们是在独处中成就自己。事例与观点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不适合作为事实论据。 适合。这些人能长时间地坚持写作就是有定力的表现,正凭借这份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才取得了成就,与论述的观点一致,所以适合作为论据。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总结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总结。本题可根据第①段“学会与自己相处,其实就是找到另一个自己—把脚步放慢,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成为一个能够充满智慧的人”,第③段“学会与自己相处……让自己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在沉默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第④段“与自己相处并非与世隔绝、离群索居,而是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应当以哲学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瞄准现实问题,努力获得更多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语句来概括“学会与自己相处”的意思。“学会与自己相处”就是自己安静地独处,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独立地观察、思考,获得更多规律性的认识。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材料的安排。根据文章第④段“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与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在于强调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的方法。这与材料中“然而,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并非天然可以习得,仰赖于有针对性地勤加磨砺,不断锻造个人的意志品质”的内容衔接紧密,相互照应,所以材料应该放在第③段之后,让文章自然过渡到第④段所写的内容,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信息的提取概括。通读全文,结合图表可知,文章第③段主要写了“要学会与自己相处”,从“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在追求寂寞、封闭自我,更不是对自身的交往能力设限,而是让自己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在沉默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与“我们在学习与社会打交道的同时,也应学会与自己相处,葆有享受独处的积极心态”两句可得出,“要学会与自己相处”一是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二是葆有享受独处的积极心态。文章第④段主要写了“如何与自己相处”,从“与自己相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与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与自己相处的智慧,贵在增强直面现实的思辨能力”三句可得出学会与自己相处的方法一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二是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三是增强直面现实的思辨能力。 4.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解释关键词语的意思。对关键词语的解释,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双低谷循环”一词中“双低谷”指的是“思想水平低谷”和“工作业绩低谷”,结合前文“有些人习惯于觥筹交错、熙来攘往……但总是挡不住喧器与世俗的诱惑”可知思想水平处于低谷,工作业绩也会不好;工作业绩处于低谷,也会影响思想水平。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要有一方处于低谷,就一直都处于低谷。 5.本题考查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点一定要能统率文章,而论据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文章第③段中李时珍、徐霞客等人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关键在于看是否能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会与自己相处”。依据对李时珍、徐霞客等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其能否证明论点。此题属开放性题目,合适与否,言之有理即可。若合适,原因可以是李时珍、徐霞客等人坚持写作,正是凭借耐得住寂寞,事例与文章观点一致;若不合适,原因可以是李时珍、徐霞客等人的事例只是说明了他们的成功花费时间之长,而并没有说他们是在与自己的独处中成功的,事例与文章的观点没有联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央视的《中国地名大会》作为一档旨在弘扬民族文化的栏目,一经播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育才中学九(1)班也以此为契机,开展一次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下面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中国许多地名都包含“阴”“阳”二字,它们大都和山水有关,如沈阳、淮阴,请仿照示例,解释取名由来。

示例:沈阳:位于沈水之北    淮阴:位于淮河之南

衡阳:______        洛阳:______

华阴:______        江阴:______

(2)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在他们生活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大量诗词,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搜集的两首词,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

(甲)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殇,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坠泪羊公却姓杨。

(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A.浣溪沙    B.南乡子    C.卜算子    D.渔家傲

(甲)______        (乙)______

(3)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活动结束时发言稿的一部分内容,请你根据要求答题。

在我们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今天,《中国地名大会》以地理知识为载体,(A)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大地,引导人们发现地名背后身后的人文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B)植根于人们心中的家乡情结和热土情怀被唤起。它用一个全新的切口,激发了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集体共鸣。当我们重新擦亮了地名文化,自然对大好河山、灿烂文明、悠久历史读了一重细腻而真切的感知,(C)被激发出建设和传承的强烈使命意识。我想,这就是节目最为深层的意义吧。

①(A)句成分残缺,应在______后加______

②结合上文,(B)应修改为______

③(C)句逻辑不当,应将“______”和“______”调换位置。

 

查看答案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题目。

第二天中午,我坐在婴儿室的壁炉旁边,感到身体虚弱,支持不住,但我最严重的的疾病,还在于一种说不出来的心灵山的痛苦。然而,我想,我应该快活,因为里德家的人一个也不在这里,他们跟他们的妈妈一起坐马车出去了……这本书我曾经津津有味地看过一遍又一遍。那书中的国度,我相信都是地球表面实实在在的一部分。

上段文字选自《简·爱》,其作者是______国女作家______。文中“我”看的“这本书”是《______》,让“我”感到“心灵上的痛苦”的事件是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是一张弓,那弓弦是梦想。箭手在何处呢?我见过一些俊美的弓,用坚韧的木料制成,了无节痕,谐和秀如神之眉,但仍无用。我见过一些行将震颤的弦线,在静寂中颤栗着。它们绷紧着,即将奏响了……它们将射出银矢—那音符—在空气的湖面上拂起涟。可是他们在等待什么呢?终于松驰了,永远没有人听到乐声了。那箭手,我的主人,睡着了。但即使在睡梦中,他也不放松我。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3)“了无节痕”中“了”的意思是______,“银矢”的意思是______

(4)文中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等修辞,引人深思,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张力。

 

查看答案

默写。

(1)持节云中,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岑参《白雪歌宋武判官归京》)

(3)吾视其辙乱,______。(《曹刿论战》)

(4)______?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运用地名巧妙地表现自己当时内心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6)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____________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来表达作者希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

 

查看答案

作文。

微笑是一种境界,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胸怀,一种处变不惊的人生理念;一种潇洒,一种直面人生的成熟与智慧。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

请以“笑对生活”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