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201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的一首《妈,我回来了》,歌词简单质朴,旋律优美...

作文

201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的一首《妈,我回来了》,歌词简单质朴,旋律优美动听,引人共鸣,令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请你以《______,我回来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作文(可以是“爸”“妈”“奶奶”,也可以是其他人或物)。(2)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3)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得少于600字。

 

范文: 爸,我回来了 爸,我回来了,我站在门口,看着你为病人抓药,我看到你眼角因微笑而带起的皱纹,我看到你逐渐发白的头发和眼底的倦容,我知道了什么叫做酸楚,知道了世界上最让人伤感的事情是什么了?那就是看着身边的亲人逐渐老去。 你还记得你把我举在头顶上唱歌吗?你宠爱的笑声混着我稚嫩的歌声,就在那个巷口盘旋,那就是我甜蜜的童年。父爱如山,看似冷淡,却是最坚固的。 爸,我回来了,不知道多久没有好好和你说过这句话了。我一直认为,父女之爱不必总提及口中,你不像妈妈那么矫情,总需要甜言蜜语来滋润。会不会是我错了,因为我错误的观念而让你觉得孤单?会不会认为我和妈妈、姐姐天天黏在一起,而忽略了你?有时候看到我们母女依偎在一起,我们肩并肩,我们手牵手,而你一个人孤单地走在前面,我想我真的错了。 脱去叛逆的我回来了,我还是那个单纯、听话的女儿。就在这一年,我懂得了许多,你们的苦衷,你们的无奈,我不会再任性要求你们了,更不会偷偷的埋怨你们,从前的自己多么不懂事,现在想想,自己都觉得有些羞愧。 我们虽是父女,却更像兄弟。前段时间我总是在你面前掉眼泪,你手足无措地安慰我,开导我,而并不是严厉的批评我。你将我从迷茫无助中拉了出来,将我从做人处事的烦琐中拉了出来。让我知道哭是没有用的,我还是那个坚强的我,你都那么坚强,作为你的女儿又怎能软弱呢?其实我知道,在我失声痛哭的时候,你比我更难受,因为我从你的眼里看到了心痛。 爸,你是不是还是爱看星期天的拳击比赛?是不是还是疯狂的因为湖人队赢得球赛而惊动邻居?是不是还是那么浪漫地哄妈妈开心?其实你的一切一切在我面前都那么可爱。你知道吗?我最喜欢你的幽默感,那些自制的英文,为了不洗碗而找的好笑的借口,还有你那超具震撼力的呼噜声,像一支雄厚而嘹亮的歌声时常在我耳边响起。 爸,我回来了,今天就让我为你煮一顿饭吧! 【解析】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是“______,我回来了”。依据材料及作文提示,补填的内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例如可以补“爸”“妈”“奶奶”“老师”“学校”“祖国”“故乡”等等。补全题目常用方法:①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角度。但一定要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来写;②化大为小。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点,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③补题时,能用上修辞的尽量用上修辞,使文章题目更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能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本篇作文,立意较为宽泛,补全题目之后,可以写自己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自己的感悟,认识。例如补题为“家人”时,可写自己与家人产生矛盾离开之后,感悟到了家人的良苦用心,最后回来了;补题为“老师”时,可写自己金榜题名之后,回来感谢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补题为“学校”时,可写自己重回母校时激动喜悦的心情;补题为“故乡”时,可写多年后重归故里,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能让自己觉得感动……本篇作文可写成记叙文,选取典型事例,来记叙自己的“回来”,然后在文章最后用几句话来抒发出自己的感情。要写好记叙文,必须牢记以下几条原则:减少抒情议论,突出记叙描写;缩短时间流程,截取精彩瞬间;强化再现意识,写出生活细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节选自《西京杂记》)

(注释)①文不识:人名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无从书以观:          (2)慕圣贤之道:            (3)遇其叱咄:

(4)礼愈:                (5)主人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3.下列“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有烛而不逮 B.以书映光而读之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两篇文章都刻画了一个勤奋好学的人物形象,请概括出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相同点。

 

查看答案

蝉鸣

①自然界的万物,在一场一场的春雨中鲜活、茁壮、饱满,地温也在一场一场的春雨中攀升,当“夏”冒出一身汗,蝉再也守不住地下的寂寞,蜕出一身镣铐,以全新的姿态爬上了树梢,用突兀滚圆晶亮的眼睛瞭望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 

②“叽叽——”声音有点胆怯,有点沙哑,有点脆弱,有点单调。它在试探着周遭的反应,试探着人类对它的认可。用不了几天,它的声音被高温包裹着,厚实而直接、高亢而嘹亮。太阳被它叫得火辣辣的,空气被它叫得热烘烘的,人被它叫得汗滴滴的。但人们还是喜欢听它高歌,好像这夏天没有它叫就不叫夏天似的。真难想象,比火柴壳稍小一点的身躯,能释放这么大的能量,叫出这么清脆响亮的歌声。 

③小时候,最喜欢捉蝉。抓一把麦面粉用水调和,不硬不烂,放清水里用手揉捏,把面粉的白揉捏干净,只剩下面筋。出水甩干,此时的面筋很黏,把它绕在长竹竿的一端当作捕蝉的工具。火热的太阳从树叶的间隙间照下来,汗涔涔的我们只顾竖起耳朵听蝉的声音,睁大眼睛看蝉的位置,有时竿子够不着,就爬上树,即使被一个叫“洋辣子”的“辣”了一下也屏住呼吸、无所顾忌。我们看准了目标,把竹竿慢慢地伸过去,对准蝉翼用最快的速度一触,蝉被面筋粘住,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把捉来的蝉放在蚊帐里,希望能近距离地听到它的歌声,可是,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它像哑巴一般,发不出一点声响,扫兴的我,只好把它放回了大自然。蝉和麻雀一样都是自然界具有野性的生灵,捉来的麻雀即便饿死也不吃你给它的食物;蝉,你给它再好的环境它都不会发出声来。也许,这就是野性生灵的骨气,那时的我们是不懂这一点的,只知道捕蝉的乐趣。 

④有些人对蝉有些偏见,“蛙鸣蝉噪”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他们认为蛙叫是“鸣”,蝉叫是“噪”。有这种认识的人,大多是冤枉了蝉。因为,这种噪也许是闷热的天气或烦躁的心情导致,未必是蝉声所为。不同的心境去听蝉音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炎热的夏天在空调间里吃着西瓜,说说笑笑、热热闹闹,树上的蝉在窗外鸣唱,此时,你会觉得这蝉声很美,它把夏天叫出了夏天的样子。如果天气闷热、心情烦躁、茶不进、饭不香,什么事都不想做,此时的蝉声于你是噪上加噪,当然对蝉声不怀好感了。其实,蝉的叫是为自己而叫,用当今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刷存在感”;禅的叫也是为时节而叫,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能叫出最响亮的声音来,它是季节的名片;蝉的叫也是为生活而叫,它来到这个世界总要做点什么,它擅长的就是叫。因为它有一个高亢的嗓音,一个热情的心境,一个振奋的精神,它要把这高亢、热情和振奋献给人间,这是它会做的、也是一定能做到的。 

⑤我们时常看见城市道路的拐弯处,大卖场的空地前,或其它什么地方有搭台唱歌的人,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跳舞唱歌,以此来吸引路人的眼球,让人们驻足观看。也许有人认为他们太嘈杂,其实他们是栖居在社会这棵大树上的蝉。他们为生活而歌、为生存而唱,为未来的幸福弹奏出自己的最强音。 

⑥其实,我们也和他们一样,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在歌唱,只是歌唱的方式不同而已。 

⑦夏日的傍晚,月亮升起来了,蝉热情的叫声穿越夏夜的清幽,撩拨思绪。

1.仔细阅读全文,梳理文章情节。

听蝉→____________→论蝉→______

2.根据括号中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品析下列句子。

(1)因为它有一个高亢的嗓音,一个热情的心境,一个振奋的精神,它要把这高亢、热情和振奋献给人间,这是它会做的、也是一定能做到的。(从修辞方法的角度)

(2)夏日的傍晚,月亮升起来了,蝉热情的叫声穿越夏夜的清幽,撩拨思绪。(赏析加点词语)

3.阅读文章第④段,概括心情与蝉鸣之间的关系。

4.通读全文,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蝉的性格特点。

5.本文通过描写蝉鸣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学会与自己相处

①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如何与自己相处。哲学家芝诺曾被问及:“谁是你的朋友”他说:“另一个自我。”学会与自己相处,其实就是找到另一个自己—把脚步放慢,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成为一个能够充满智慧的人。

②现实中,有些人习惯于觥筹交错、熙来攘往,一旦一个人独处就变得快要窒息、难以忍受;一些人有时候想安静下来给自己“充充电”,沉思工作或人生方面的问题,但总是挡不住喧器与世俗的诱惑,像旋转的陀螺一般总也停不下来。 长久以往,只会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业绩陷入“双低谷循环”。

③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在追求寂寞、封闭自我,更不是对自身的交往能力设限,而是让自己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在沉默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份沉静,无论是对于涵养个人的人生智慧,还是培育理性的民族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回溯历史,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如果缺乏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没有独处时的思考,这些成就是很难取得的。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不少年轻人会选择给自己安排一个“间隔年”,以便在一段相对安静的生活中思索人生、规划未来。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社会打交道的同时,也应学会与自己相处,葆有享受独处的积极心态。

④与自己相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 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一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应当自觉校准人生坐标,培养自省、敬畏、慎独意识,通过对生命的深邃思考,排除外界纷忧对内心的侵袭。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与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知识是提升修养的精神食粮,应当善于把零星的时间“焊接”起来。应用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待学习,不断用新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意志的消沉。 激发与自己相处的智慧,贵在增强直面现实的思辨能力。与自己相处并非与世隔绝、离群索居,而是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应当以哲学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瞄准现实问题,努力获得更多规律性的认识。

⑤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学会与自己相处、享受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 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延伸生命、蓄积力量。

1.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会与自己相处”在文中的意思。

2.以下这段文字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

人生之路,精彩也罢,平淡也罢,总要路过一段不同的风景。善于与自己独处,可以说是一种思想境界、能力素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格局。然而,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并非天然可以习得,仰赖于有针对性地勤加磨砺,不断锻造个人的意志品质。

A.①②段之间 B.②③段之间 C.③④段之间 D.④⑤段之间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长此以往,只会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业绩陷入“双低谷循环”。

5.有人认为第③段中李时珍、徐霞客等人的事例不适合作为论据,你认为是否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央视的《中国地名大会》作为一档旨在弘扬民族文化的栏目,一经播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育才中学九(1)班也以此为契机,开展一次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下面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中国许多地名都包含“阴”“阳”二字,它们大都和山水有关,如沈阳、淮阴,请仿照示例,解释取名由来。

示例:沈阳:位于沈水之北    淮阴:位于淮河之南

衡阳:______        洛阳:______

华阴:______        江阴:______

(2)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在他们生活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大量诗词,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搜集的两首词,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

(甲)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殇,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坠泪羊公却姓杨。

(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A.浣溪沙    B.南乡子    C.卜算子    D.渔家傲

(甲)______        (乙)______

(3)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活动结束时发言稿的一部分内容,请你根据要求答题。

在我们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今天,《中国地名大会》以地理知识为载体,(A)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大地,引导人们发现地名背后身后的人文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B)植根于人们心中的家乡情结和热土情怀被唤起。它用一个全新的切口,激发了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集体共鸣。当我们重新擦亮了地名文化,自然对大好河山、灿烂文明、悠久历史读了一重细腻而真切的感知,(C)被激发出建设和传承的强烈使命意识。我想,这就是节目最为深层的意义吧。

①(A)句成分残缺,应在______后加______

②结合上文,(B)应修改为______

③(C)句逻辑不当,应将“______”和“______”调换位置。

 

查看答案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题目。

第二天中午,我坐在婴儿室的壁炉旁边,感到身体虚弱,支持不住,但我最严重的的疾病,还在于一种说不出来的心灵山的痛苦。然而,我想,我应该快活,因为里德家的人一个也不在这里,他们跟他们的妈妈一起坐马车出去了……这本书我曾经津津有味地看过一遍又一遍。那书中的国度,我相信都是地球表面实实在在的一部分。

上段文字选自《简·爱》,其作者是______国女作家______。文中“我”看的“这本书”是《______》,让“我”感到“心灵上的痛苦”的事件是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