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中国神药——青蒿素 ①随着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纳入...

中国神药——青蒿素

①随着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纳入囊中,其所研究的青蒿素也被誉为“中国神药”。青蒿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②疟疾是一种很古老的疾病,也是人类目前最大的杀手之一。全世界每年有5亿人被感染(多数在非洲),非洲每年有100万人死于疟疾。

③如何治疗疟疾?人类对付疟疾最有力的药物,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治疗效果极不乐观。1971年,屠呦呦受到中医药典籍启发,带领她的团队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即青蒿素),并且报告了青蒿素的抗疟效果。中国的古人在数千年前就开始用青蒿作为处方药治疗疟疾,它有明显的退烧功效。2004 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

④屠呦呦等科学家一直在研究青蒿素杀死疟疾寄生虫的机理。她的研究团队部分人员认为,青蒿素中有一种名为氧化氢桥的化学结构,它在被铁离子分解后会形成活跃的自由基,能够对一系列蛋白质及其它的生物分子展开攻击,这种攻击对疟疾寄生虫而言是致命的。另外一种观点是,与氯喹(治疗疟疾的常见药物之一)的工作原理类似,青蒿素能够阻断疟疾寄生虫消耗人体血红蛋白时产生的有毒副产品血红素在体内的传输。

⑤近年来,人类对青蒿素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基于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杀死疟疾寄生虫的特点,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瑞士热带研究所、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药学院等的研究人员合作对青蒿素的这种分子进行了轻微的改变,由此制成了新药RBx-11160。他们对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进行了修饰,在其中增加了一个化学基,从而让这种分子制成的药物能够溶于水且更加稳定。更好的溶解性意味着这种药物能够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稳定性意味着在这种药物到达寄生虫所在的血浆的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化合物会分解。而且这种新药疗效更强,当被感染的小鼠服用这种新药后,4天之中95%~100%的寄生虫都消失了,而传统的青蒿素药物需要服用一周的时间才能清除95%的寄生虫。

⑥青蒿素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生命,对世界抗疟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根据有关资料改写)

1.全文依次介绍了“青蒿素”哪些方面的内容?试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004 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1. ①医疗效用(或功效); ②杀死疟疾寄生虫的机理; ③最新进展 2.列数字、作比较 ,将传统青蒿素和最新青蒿素进行比较, 具体准确地突出了RBx-1116这种新药疗效更强。 3.“首选”起强调作用 ,突出了青蒿素的药效好,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段落,抓住关键句子作答。仔细阅读文章,可以看出第③—⑥段依次说明了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效果、杀死疟疾寄生虫的机理和最新的进展三个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要知道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做题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看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4天之中95%~100%”是列数字,把新药的治疗效果和一般的青蒿素进行比较,准确突出地说明了新药的疗效更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甲)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丙)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

(3)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_____

(4)为乎中露!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乃记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远近。《桃花源记》 B.大兄何见事晚乎! 《孙权劝学》

C.孔子云:何陋有?《陋室铭》 D.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伤仲永》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B.从乙文“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生活。

C.丙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惟肖惟妙,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D.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第②段侧重于描写,乙文第②段侧重于叙述,丙文侧重于抒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甲乙文段中划线句子都是环境描写,它们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查看答案

诗歌赏析

浣溪沙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此词为苏轼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所作。①洛,指洛河,源出安徽定远,北入淮河。②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③蓼(liǎo)茸:蓼菜嫩芽。④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1.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

2.“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傅雷家书》中父亲与儿子 ________ (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_________”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傅雷教育儿子的信条是__________________

(2)傅雷认为“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你同意吗?简要谈谈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题

(材料一)为进一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的生活理念,东台中学在“五·一”期间组织了“美哉东台,‘骑’乐融融”为主题的创意活动,体验公共自行车骑行之乐。小明和同学们在德润公共自行车网点出发,到达东台西溪植物园景区。

景区入口处,“镇海棘螈保护区”几个醒目的字眼映入同学们的眼帘,在一个牌子上有对镇海棘螈的详细介绍:

①镇海棘螈(因首次在原镇海县城湾发现而得名),属于特有的古老物种,现主要分布于附近方圆几百米的狭窄区域内。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距今已有1500万年历史。比大熊猫还稀有。它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②镇海棘螈生活于海拔100—200米的丘陵地区,常年在溪流边栖息。所在环境植被茂密,永久性水塘较多,附近有石穴和土洞。

③镇海棘螈白天很少活动,晚上出来览食,尤其是刚下过小雨或雷阵雨,地面十分潮湿,镇海棘螈就开始蠢蠢欲动了。镇海棘螈以蚯蚓、蜗牛、小型螺类、蜈蚣等为食。每年11月下旬至第二年的4月份为镇海棘螈冬眠期。

④为拯救中国这一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中国科学院于1996年将“镇海棘螈繁殖行为学研究”列入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中国特有濒危脊椎动物繁殖行为生态学研究”中,同时,也以“镇海棘螈保护生物学研究”为题进行了专项支持。繁殖区域内砍掉了70多亩桔树,并种上了大批的树木。对镇海棘螈生长活动的150亩范围内实行全封闭,不准治虫、施肥;保护卵群,提高孵化幼体的下水率。

(材料二)东台西溪植物园有许多景点,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摩崖石刻,大大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小明和同学们骑着公共自行车来到了水桥边,一首古诗镌刻于桥边的壁墙上:“界画通芝水,秋空溜影飞。梁①看横巘②出,僧正③踏花归。”同学们看后都大声叫好,但却说不出具体好在哪里。

(注:①梁,桥。②横巘,连绵的山峰。③僧正,僧官)

(1)在上述(材料一)对棘螈的介绍中,请你概括②③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每段概括不超过5字)。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公共自行车东台管理处负责人出谋划策,说说解决公共自行车乱放乱扔这一问题有哪些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是一篇小说,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

B.《安塞腰鼓》一文的作者刘成章,用酣畅的笔调,描绘出南方少数民族的舞蹈风情以及人民生命的升华。

C.《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D.《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