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调停/调动 诘难/左右为难...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停/动   诘/左右为   铢两悉/拍手

B.子/虚   合/而不舍   惩扬善/羞之心

C./汤   拘/古不化   开花果/张目

D.睨/将   盘/持之以   间不容/千钧一

 

A 【解析】 A.tiáo/diào nàn/nán chèn/chēng; B.huǎng/huǎng qì/qiè è/wù; C.shi/chí nì/nì jiē /jié; D.pì/pí huán/héng fà/fà;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如何除去旷野中丛生的杂草?

不妨播种下庄稼!

请以“播种”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诗的开头以“_____________”这一动词表现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城将士处境艰难的局面;“甲光”与“_______________”相对,展现出守军将士的雄姿

2.请对“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做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中平六年,孝廉,再迁亢父令。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同郡韩融时将宗亲千余家,避乱密西山中。彧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密虽小固,不足以避大难,宜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彧乃独将宗族从馥,留者后多为董卓将李催所杀略焉。彧比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明有意数,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时,曹操在东郡,彧闻操有雄略,而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初平二年,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以为奋武司马,时年二十九。明年,又为操镇东司马。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郑孔荀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荀彧():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的谋士。②意数:谋略,心计。③初平:汉献帝的第一个年号,从公元190年始。④子房:张良,字子房,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孝廉                 (2)彧父老曰

(3)乡人多怀土不能        (4)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董卓乱              公与乘,战于长勺

B.不足避大难             塞忠谏之路也

C.袁绍已夺馥位             学时习之

D.独将宗族从馥            重修岳阳楼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彧明有意数,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

4.曹操对荀彧的评价是“吾子房也”,请从文中找出能突出表现荀彧具备“子房谋略”的语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节“毛笔课”

郭俊鸿

①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突然想学写毛笔字了。

②那时,我正在上初中,刚好在外公家寄住了一段时间。外公是一位年过花甲的硬朗老人,毛笔,是他一辈子最离不开的东西之一。

③我很快就把自己的想法和外公说了,本以为会得到外公“继承传统文化”之类的冠冕堂皇的赞扬,不想被外公泼了一身冷水,从头凉到了脚。“我看你还是别动这心思了吧!”“我敢断定你学不了多长时间的!”

④但天生长着一副傲骨的我,自然不会被外公的这些话唬住,而是将之当成了一种别样的激将法。

⑤很快,外公看我颇有决心,便同意了。说干就干,在一个静谧安详的晚上,外公拿出他那掉了漆的狼毫笔,古旧的墨、砚台,以及洁白的宣纸。他先拿起狼毫笔,耐心、详细地给我讲解写毛笔字时的动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⑥讲解过后,外公让我写一个简直侮辱我智商的“一”字。我虽然有满腹的不满,但还是写了出来,感觉颇有潇洒之态。外公看我写的还算差强人意,继而又叫我再写一个字。

⑦“给你挑个最难的——你就写一个‘人’字吧!”

⑧“不就是‘人’字嘛,为什么说是最难的呢?”虽然带着疑问,但嘴里还是不由自主地溜出一句话:“外公,您这不是在侮辱我的智商和能力吗?”

⑨“你别急呀!叫你写就写。”外公端着和蔼的面容微笑着说。

⑩趾高气扬的我,不屑地再次提起那管掉了漆的狼毫笔写了个“人”字……

刚写完,“我的天哪!”我不禁惊叫起来。“做人”的“人”字竟然被我写成这般“人”模鬼样:该撇的地方没有撒到位,该捺的地方没有捺的样子,一撒一捺构成了自创版的“人”字——实则似“八”不是“八”,似“入”不是“入”,情况比几年前在写字课上写的还要糟糕。于是我赶忙再写了几个,幻想着能洗刷这天大的笑话。可是,事与愿违,结果都是一样的。

很快,外公的笑声便打破了屋子里的安静。

“阿鸿啊,这个‘人’字你外公我已经练了大半辈子了!”外公脸上洋溢着带有荣光的笑容说。

“人一生中,最难写的字其实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人’字,最难做的事情也是‘做人’。做人,就像‘人’字的两个笔画一样,是相反的。有些人表面上夸奖你,实际上却在背地里中伤你;有些人看似对你要求苛刻,实际上却希望你有朝一日成才。至于人们怎么看待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今后你不论做什么事,别人的意见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作为参考,决定事情的根本在于你自己。认准的事,只要不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都尽管放胆去干!这就是我要你写‘一’字和‘人’字的原因:“一人’组成‘个性’的‘个’字。”

一节因为一时心血来潮上的写字课,不想却成了一节思想教育课、人生哲学课。想不到,一个如此简单的“人”字里竟蕴藏着这么深刻的人生哲理;想不到,这小小的写字里竟贮藏着为人处世的学问;更想不到,这个小小的“人”字竟然要花费一个人一生的时间,从年轻气盛写到花甲之年。

想到这里,我明白了,这个“人”字,我也将用一辈子的时光来书写。

(选自《河南日报》2020年1月17日,有删改)

1.阅读第⑤~段,简要概括在“我”的这节“毛笔课”上发生的三件事。

2.外公为什么要在“我”提出想跟他学写毛笔字时给“我”泼冷水?

3.文中说“我”“天生长着一副傲骨”,阅读全文,说说“我”的“傲”的具体表现。

4.外公练了大半辈子的毛笔字,从中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5.文章结尾处的“这个‘人’字,我也将用一辈子的时光来书写”一句含蓄隽永。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到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聚居地,以“华夏一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的服饰。虽然汉服本身在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为汉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复原并改良了汉族传统服饰,且身着改良后的汉服进行推广,称之为“汉服运动”。

(材料二)孔子是春秋时期的礼仪大师,在他的言论当中,有一句可以引申到着装且最具概括性的话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本质好但不会打扮,就显得粗糙了;本质差但打扮过头,就显得虚假了。只有本质和打扮配合恰当,才能算是君子。

有一次,子路穿得非常华丽来见孔子。孔子说:“子路啊,你为什么要穿得这样华丽呢?你今天穿得这么华丽,脸上还得意扬扬的,天下还有谁愿意跟你接近、对你说真话啊?”子路恍然大悟,赶紧回家换了一身普通的衣服。

在这件事中,孔子好像是反对学生穿着华丽,不喜欢“文胜质”的;而在另一个故事中,孔子表达了对“质胜文”的态度。《说苑·修文》中记载,孔子曾经带着弟子去访问子桑伯子。子桑伯子是一位有才德、贤能的隐士,他的观念与老子的观念相合,对穿着打扮、待人接物少了些讲究。所以,他见孔子时既没戴冠也没穿待客的衣服。孔子的弟子看见有人对自己的老师不礼貌,很不高兴,就在回来的路上说:“老师啊,您为什么要来见这样一个人呢?”孔子认为,“被褐怀玉”做隐士是可以的,但他仍希望这个人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益处。因此,孔子说:“这个人‘质’很美,但没有‘文’,我要说服他,让他‘文’一点,这样就完美了。”

孔子提倡的“文质彬彬”是一种中庸态度,这样的为人处世、穿着打扮,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所以后来成为中国社会最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单纯讲究美感,也不是单纯讲究实用,而是强调从内到外的综合修炼,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褐怀玉”是圣人的特征,只能为少数精英所追求;而“文质彬彬”则适合大众去追求。

(材料三)屈原的作品《涉江》中有这样一句话:“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他所说的“奇服”,第一奇是帽子很高,有一种巍峨之态;第二奇是用红花绿叶来制作衣裳,看上去清新雅丽;第三奇是用香草作为披肩和配饰,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屈原做了这样的点评: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志洁”和“物芳”一起成就了屈原卓尔不群的美感。这种和谐统一,从根本上看依旧是“文质彬彬”的,只是更强调视觉美感。

(材料四)下面是关于“汉服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表(注:图中数据为人数比例)。

1.孔子和屈原着装的审美观有何异同?请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概括。

2.阅读(材料三)的内容,说说屈原所好“奇服”“奇”在何处。

3.下面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文”指的是穿着打扮,“质”指的是人的本质。

B.孔子的弟子认为子桑伯子的着装风格不符合“有才德、贤能的隐士”的标准,因此很不高兴。

C.孔子称道的“被褐怀玉”是圣人的特征,而孔子提倡的“文质彬彬”则适合大众去追求。

D.孔子强调的着装标准,符合他一贯提倡的“中庸之道”。

4.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复原并改良了汉族传统服饰,且身着改良后的汉服进行推广,称之为“汉服运动”,其基础是人类进入了21世纪。

B.子路穿得非常华丽来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依据孔子“文胜质则史”的着装理念判断,子路是一个虚假的人。

C.阻碍汉服推广的主要原因是汉服运动发起者对汉服及其推广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汉服存在“不与时俱进,缺乏创新”的缺陷。

D.“志洁”和“物芳”一起成就了屈原卓尔不群的美感,这也基本符合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着装标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