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春天是一个美好、充满生机、孕育希望的季节,春天里的美景让我们流连,春天里的故事让...

春天是一个美好、充满生机、孕育希望的季节,春天里的美景让我们流连,春天里的故事让我们难忘,请以“在这个春天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3)600字左右,书写整齐。(4)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信息:如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等。

 

范文: 在这个春天里 我们这里的春天很短,感觉冬日的凛冽稍稍收敛,空气里酝酿出湿气和绿意时,初夏已来了。所以人称“春脖子短”。今年的春天感觉又是不同。   稍薄的衣服在春三月找不着穿的时间,穿着高领绒衣,缩着手,仿佛还能看到呵出去的白冷的气团。眉头紧锁,心里充满抱怨:这是什么样的春天啊!当北方特有的厉风夹着沙尘扑头盖脸吹刮来时,这种抱怨甚至变成一种愤怒。   可是,不经意间,抬眼望去,小区的园圃里尽是碧绿,郁郁葱葱,小草不知何时已长到那么高。通向校园两旁的行道树下铺着密密的杨树绒花,像毛毛虫的深暗的颜色,不及往年那些“毛毛虫”红的惹眼;柳树梢在风中飞舞,像跳摇滚的歌手的长发,如云的黄绿染出春的气息。这乍暖还寒,忽冷忽热的春天里它们如期绽放生命的色彩。   校园内,施工队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拆除了平房,铺好了地基,拉来了砖石,隔着安全围网,我猜想着新一栋教学大楼的模样,还有塑胶操场的漂亮。不能跑操、做操了,东面的硬化区多了打球的身影。什么也阻止不了我们这些如火一般年龄的花季少年们跃动的身影,蓬勃的活力,犹如他们身着的这亮红的校服。   捐款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雪灾、病灾、震灾。我们一面在同情怜悯着,一面又被感动震撼着。那个年仅十岁的藏族孩子自愿参与到救人的行列里,小小的身躯穿梭在病人与医生间,让人感觉到的是坚强,虽然疲惫,但是不害怕,不躲藏。在搭建的临时帐篷里端坐着几十位孩子,刚刚擦去了泪珠便亮起喉咙齐诵课文,稚嫩的童声里听不出悲伤,只有希望,一种坚定的希望,这些灾区人民与灾难抗争的精神,如同海燕,勇敢、乐观、坚强地去迎战暴风雨。   我不由想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是啊,在这个冷冰冰的春天里,我抱怨的话语被这些顽强的精神所感染,有多少理由去抱怨,就有多少理由去微笑面对,去积极应对。   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里,那草,那树,那施工队,那灾区的人民——给了我这些启示。 【解析】 本题为命题作文。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春天”,所叙之事,必须发生在春天;抒发感情、生发议论都必须关联“春天”这一季节主题。这个春天和以往的春天有什么不一样呢?春天的记忆,总是大同小异,春暖花开,春意盎然,走进春天,拥抱春光,总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但是每一个人面对大好春光总是有着不同的感受与丰富绚烂的遐想。所以,我们可以在前面加上修饰语,例如:不寻常的、美丽的、迟到的等修饰语来缩小我们写作的范围,确定写作的方向,然后围绕修饰语展开写作。在这个春天里,发生的不寻常的故事,从而让我们体会到耐人寻味的感受,或者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收获。这个故事的主角可以是自我,也可以是他人。这一种经历,这一幕感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启迪了我们的思想,丰富了我们的智慧。文章适合写成记叙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磨上,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教“我”磨面作饼→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横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4.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写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

①地球上有很多水,从外太空看,就好像是一个大水球。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②我们先说一下水的形成: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合成一个水分子,而氧原子和氢原子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太阳系的行星、卫星、彗星都有水,甚至星际尘埃物质也有水分子。所以地球在形成之初,其本身乃至外围都有水的存在,不过可能是气态的。

③当然,在最初的时候,地球上的水并没有现在多,那么,这些水主要来自哪里呢?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发布报告,宣布在小行星带靠近木星轨道的位置发现了彗星族群,他们推测这些彗星可能是地球上海洋水的来源。

④小行星带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在距离太阳2.7天文单位的地区,形成了一条温度低于水的凝结点线——雪线,在这条线之外形成的星子能够累积星际尘埃中的水分子,并凝结成冰。在小行星带生成的彗星都在这条线之外。这些彗星受到外围木星强大力场的影响,开始在太阳系游荡,一旦来到地球轨道附近就会被地球捕获,彗星彗尾上的水蒸气也会一并被捕获,这样就带来了大量的水。由此,这些彗星就成为影响地球水形成的主要因素了。

⑤也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首先提出这种观点的科学家托维利,他认为太阳风到达地球大气圈上层,带来大量的原子核,这些原子核与地球大气圈中的电子结合成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变成水分子。这种通过太阳风形成的“宇宙水”以雨、雪的形式降落到地球上,成为了地球上水的来源之一。据估计,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几乎产生1.5吨这种“宇宙水”,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中,形成了67.5亿吨。然而与现今地球表面的水贮量1.3860×1010亿吨相比,依然是九牛一毛。

⑥我们了解了这些水从哪来的,那么为何这些水到了地球能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呢?其关键在于星球表面的温度。在地球上,温度通常在0到100摄氏度之间。有的星球如金星,表面温度达到400多摄氏度,远远超过了水的沸点,所以没有液态水;有的星球如火星,表面温度达到了零下四五十摄氏度,低于水的冰点,即使有水也都冰冻了,所以也不会有很多液态水。

(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

1.第④段中加点词语“这条线”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地球上水的来源。

4.以下内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地球在形成之初,其本身乃至外围都有水的存在,不过是气态的。

B.在宇宙中地球像一个水球,但并不是唯一有液态水的星球。

C.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产生1.5吨太阳风形成的“宇宙水”。

D.彗星将星际尘埃中的水分子凝结成冰,成为地球水的主要来源。

 

查看答案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石底以出_______

(2)日光下______

(3)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

(4)乃记之而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4.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时和睡时,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查看答案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选择“低碳生活”,学校就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

(1)从材料一中提取:什么叫“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次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完成一份《宣言书》的开头,请你根据所提供的语段,将所缺的句子补充完整。(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宣言书》: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也是一种自觉行动。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