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①饼市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富豪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 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选自《詹鼎传》有删改

(注释)①鬻():卖。②嬉敖:嬉戏游玩。③吴氏亦子育之:吴氏把他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时吴氏家师儒:__________    

(2)其师,鼎遂为吴氏诸子师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归,辄能言诸生所诵。

3.詹鼎求学遇到了哪两个困难?最终结果怎样?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 邀请 离开 2.(他)回到家,就能复述那些学生所诵读的内容。 3.家庭贫困,请不起老师;父亲反对他读书,只想让他继承父业。父亲看他意志坚定, 让他入学读书(成为他人的老师)。 【解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当时吴氏聘请了儒学老师教授他的孩子。延:邀请。 (2)大意:他们的老师辞别离开了,于是詹鼎被聘请为吴氏孩子们的老师。去,离开。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归,回家。辄,就。 3.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可以看出,詹鼎求学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家庭贫困,请不起老师;从“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可以看出,詹鼎求学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父亲反对他读书,只想让他继承父业。从“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可以看出,父亲看他意志坚定,让他入学读书;从“鼎遂为吴氏诸子师”可以看出,詹鼎读书非常聪明勤奋,最后成为他人的老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4) 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5)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6) 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诗经〉二首》)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了“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崇高愿望。

 

查看答案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成,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刿曰:“肉食者都,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何焉(间:参与) B.齐人三(鼓:击鼓)

C.而衰(再:再见) D.也(测:推测,估计)

2.下面加点词在句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齐师绩。

C.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远谋”是全文的关键。

B.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C.文章有两条线索: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和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疑)。

D.本文运用中国传统史家笔法,语言简洁精炼,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澳大利亚的兔子》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澳大利亚的兔子

①兔子最早出现在澳大利亚,是在18世纪末,由英国殖民者引入以供食用和狩猎,由此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②兔子具有可怕的繁殖能力:每年能生产4~6次,每次6~10只。仅有超强的繁殖力,兔子还不足以泛滥成灾,最关键的是,澳大利亚没有能给兔子造成压力的天敌。

③兔子喜欢啃食着各类青草,十只兔子就能吃掉相当于一只羊所吃的牧草。在干旱的季节,它们甚至爬到树枝上吃较嫩的树叶,打洞啃食树根,使成片的灌木丛和树林变得一片枯萎。据估计,在澳大利亚较为干旱的地区,每公顷土地上只要有4只兔子,这片土地上的各种植物就会失去再生能力。由此,澳大利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的水土保持能力急剧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现象日益严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④大批的兔子不但占据了原生动物的洞穴,还将它们的食物一抢而光,那些性情较温和的有袋类动物只好忍饥挨饿。因为兔子,澳大利亚一种最古老、最小巧的袋鼠——鼠袋鼠瀕临灭绝。19世纪中叶,兔耳袋狸在南澳大利亚几乎随处可见,由于在与兔子争夺食场的竞争中落败,如今只能在澳大利亚中部见到极少量的袋狸了。据统计,以兔子为主因,澳大利亚灭绝或近乎灭绝的原生动物就有几十种之多。

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也蒙受了巨大损失。从牧草的消耗量来看,100亿只兔子所吃掉的牧草相当于10亿只羊的放养消耗量。这对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澳大利亚来说,所蒙受的经济损失实在难以估量。另外,由于兔子天生善于打洞,它们在土质疏松的牧场和农场下挖的洞穴深达1.5米,不但牛羊常会陷入洞中,更严重的是,农田下大量的洞穴使得农业机械无法开展作业。甚至早在1881年,澳大利亚的一些农场就因此被迫弃耕。

⑥兔子对环境的影响是如此之大,澳大利亚政府决定建造3道防兔栅栏,以期保护西澳大利亚的牧地。然而,栅栏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多的兔子在澳大利亚人搭成栅栏之前,设法到达了保护区。还有的兔子靠在地下打洞,“越境”而来。

⑦没办法,澳大利亚人又想出第二招:引进兔子的天敌——狐狸。在开始阶段,这种方法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澳大利亚人很快就发现,狐狸更喜欢吃行动相对迟缓的本地产有袋类动物.为了不使这些珍贵的物种灭绝,澳大利亚人不得不回过头去消灭狐狸。

⑧无奈之下,澳大利亚政府决定采取一些严厉的生物措施:在兔群中释放一种黏液瘤病毒。黏液瘤病毒只影响兔子,可导致它们在疲劳和发烧前发展成皮肤肿瘤和失明,在感染后的14天内死亡。在使用黏液瘤病毒的两年内,澳大利亚兔子的数量减少83%。然而,经过一代代的自然选择,到今天,60%的野兔子已经对这种病毒免疫。

⑨引进外来生物非常容易,但要消化它们所带来的后果,并不轻松。在改造自然方面,人类的确获得了很多成功,但很多时候,人类又是那么无力。已经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很难关上,澳大利亚的兔子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

1.关于“澳大利亚的兔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澳大利亚的兔子泛滥成灾,最关键的是没有能给兔子造成压力的天敌。

B.在较为干旱的地区,每公顷土地上只要有兔子,各种植物就会失去再生能力。

C.原生动物灭绝或近乎灭绝的原因主要是,洞穴被兔子占据,食物被一抢而光。

D.由于兔子天生善于打洞,澳大利亚的一些农场因此被迫弃耕。

2.下面对第⑤段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羊在澳大利亚的重要地位。

B.使用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层次清晰地说明了兔子的危害巨大。

C.使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农业和畜牧业浆受了巨大损失。

D.使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兔子给农业和畜牧业带来巨大损失。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加点词“几乎” 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说明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澳大利亚人引进兔子的天敌——狐狸,却发现狐狸也会给本地珍贵的物种形成威胁,不得不回过头去消灭狐狸。

C.使用黏液瘤病毒的两年内,兔子的数量减少83%,说明这一方法最佳,值得推广。

D.文章按照逻辑顺序,阐述了 “引进外来生物非常容易,但要消化它们所带来的后果, 并不轻松。”的道理。

 

查看答案

下面对《观沧海》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对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影片□我和我的祖国□用七个小故事,串联起共和国七十年伟大壮丽的航程。故事里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正如预告片里所说:“和你们一样,我们的名字叫中国人每一个“我”都是伟大进程的亲历者,每一个“我”都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戚与共,这也正是“我和我的祖国”的深层内涵和意义。

A.《    》  ?  。” B.“  ”    ,     ”。

C.“    ”   ?  。” D.《   》   ,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