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隐天蔽/吾三省吾身 B.湍绿潭/可以调

C.沿阻绝/遂反流逆上矣 D.谷传响/庭下如积水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渔者歌曰/而两狼之并驱如 B.虽乘奔御风,不疾也,/蒙辞军中多务

C.夏水襄陵/我如浮云 D.春冬时/水陆草木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绘三峡的奇异景象,动静结合。写山,以动为主,文势舒缓;写水,跌宕多变,夏水激荡奔放,春冬之水静中有动,秋水枯瘦凄清。

B.第③段中,“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点,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

C.原文第④段写三峡的秋景,以其代表性的动物“猿”来表现,先直述其声凄异,再引渔歌为证,情景交融,渲染了秋天的凄凉萧瑟。

D.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巧妙,语言凝练生动,行文富于变化,多采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收放有致,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C 2.D 3.A 4.(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趣味。 【解析】 1.A.日:太阳/每天; B.素:白色/不加装饰; C.溯:逆流而上; D.空:空旷/澄澈; 故选C。 2.A.故:所以/原来; B.以:这样,这么/用; C.于:到/对,对于; D.之:的; 故选D。 3.A. 有误。《三峡》一文,写山的句子主要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峦叠嶂,隐天蔽日” 以静为主。 “写山,以动为主”的理解有误。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2)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良:甚,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望”字点题,“徙倚”即徘徊,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中间两联写景,描绘了薄暮时分的田园风光。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态、近景,侧重宏观描绘;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态、远景。二者搭配得恰到好处。

C.尾联抒发情感,由外物回归自身,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前贤寻找慰藉,放声高歌。

D.全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于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民以“食”为天

①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中国人在饮食上追求美感与愉悦,讲色、香、味、形俱佳。中国饮食不仅内容丰富,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也非常丰厚。

②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加上气侯多变,这就为中国人的饮食提供了大量的动植物原料,并形成了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特征: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丰富的动植物作为副食。

③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因气候湿热,多种植稻类,故以米食为主;北方气侯相对干冷,多种植小麦,则以面食为主。

④与丰富的主食相对,作为副食,中国菜肴在长期烹饪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并形成不同类型的地方菜系。其中,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被称为“八大菜系”。不同的菜系,其口味具有很大的不同。过去,人们常把中国人的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此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也反应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关系。比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去湿;过去新鲜蔬菜在北方是罕见的,人们习惯杷菜腌制后慢慢食用,这样,北方大多数人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⑤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各地的烹注方法,包括配料、调味、火候、刀工等不同要求,都是形成不同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品尝美味哇肴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细究为什么“好吃”,恐怕一般人就讲不清楚了。这说明,中国饮食似乎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奥妙。这种奥妙,关键在于它的味道。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相比,中国烹饪更讲究调和之美,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妙之处。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使食物的本味、配料和调料,交织融合在一起,便之达到中和之美的最佳味道。

⑥中国很早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的现念。从古到今,中国人喜欢把饮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每逢年节或婚丧寿辰,都会举办各种宴请沄动。在节日里,人们通过相应的饮食活动既可加强亲友联系,又可活跃节日的气氛。过节的菜肴也有讲究,经常通过谐音、双关等方式,表达吉祥、祝福的寓意,如“鸿运当头”、“全家福”等。

⑦一个地区的饮食礼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车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吃的方面已不满足于吃饱、吃好,而是对“吃什么”和“怎么吃”讲究起来。显然,这已不单是为满足口欲而吃,主要是为健康、长寿而吃了。

1.下列关于“民以食为天”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饮食不仅内容丰富,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也非常丰厚。

B.中国菜肴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地方菜系,只跟地理环境因素有关。

C.中国人喜欢把饮食与节庆等活动相结合,每逢年或婚丧寿辰都会举办各种宴请活动。

D.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对于吃的追求已越来越讲究。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北方和“食”相关的饮食结构特征以及饮食礼俗文化。

B.第⑥段采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饮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相结合的观念。

C.第⑦段加点词“相对的”不能删除,否则会影响原文的意思,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汉民族的饮食,先介绍南北方的主食,再介绍副食,最后介绍饮食俗文化。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汉民族在饮食文化上追求精神上的美感和愉悦,讲究色、香、味、形俱佳。

B.中国南北方汉民族基本的饮食结构是由人们的喜好决定的。

C.人们常把中国人的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也反映出人们的口味与饮食礼俗存在着相应的联系。

D.中国饮食的美味,在于把食物的本味、配料和调料相调和,使之达到中和之美。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革命人士及其家庭出身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德怀  贫农出身 B.毛泽东  贫农出身 C.朱德  穷苦佃农 D.周恩来  贫农家庭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组成,其中导语、背景和结语被称为新闻不可缺的三要素。

B.《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这篇小说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

C.律诗共有八句,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D.苏轼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一个秋日月夜的美景,表达了被贬黄州的郁闷心境及豁达中的闲适乐观。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文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_____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_______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______________。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①④② B.④③①② C.④②③① D.③④②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