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一座高峻的石崖。陡峭得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一座高峻的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形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惹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着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会会,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潮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裸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战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远追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境。它让我想起钱锺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的两个“极少”,写出了石崖上的贫瘠环境,衬托出了那一株枣树生命力的顽强。

B.第④段中,连用三个“那么多”,概括了前文中的内容,在结构上总结上文,暗示了下文写我和朋友找寻枣树的内容。

C.文章第⑤段中写道:“……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形象地表现出我们当时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D.通观全文。作者以时间为序,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描写了石崖上枣树从发芽到枝繁叶茂的成长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③段中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3.文章运用了铺垫的手法来表现作者对枣树的企慕和追寻,请你试做简要分析。

4.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

(1)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战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2)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5.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所学,谈谈你对“企慕情境”的理解。

 

1.D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枣树人的心理和动作特点,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枣树让人可望不可即,表现了人们对枣树的无可奈何。 3.文章先描写了枣树的美好诱人,又写了不同的人见到枣子的相同的表现,还写了年轻后生扔石打枣的事情,为我们绕远路攀崖摘枣做了铺垫。 4.(1)战栗的本义是战抖,在文中是心灵受到震撼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我”多年后读《诗经·蒹葭》突然醒悟时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表现了“我”对自己的顿悟反省。(2)悻悻本义是怨恨失意的样子,文中的悻悻一词是说未能更接近或是摘到枣子,不得不离开,“悻悻”准确表现出“我”心中的遗憾和失落。 5.企慕情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心向往之,种种原因却不能至,虽惆怅,但因心中念念不忘,也激励自己不断去向美好靠拢。文中提到学过的《诗经·蒹葭》就是对思慕爱人的爱而不得的企慕情境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解析】 1.D.本文②到⑤段详细写大家对枣树的渴慕,对枣的望而不得,表达了作者的感悟“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境”,即“企慕情境”。“枣树的成长过程,”“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理解有误。故选D。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限定角度,修辞方法。“故意气他似的”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枣树以人的心理和情感,结合句子内容,与“气急败坏的小伙”一起表现了枣树的“可望不可即”,让人对此无可奈何。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铺垫,为了让后文的意思表达的更清楚、更形象而做的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文中作者对枣树的企慕和追寻,⑤段“那年亲眼着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我绕远路攀崖想去摘枣。铺垫要到前边的文段去寻找。②段“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描写了枣树的美好诱人;“挑筐的、扛锄的、城里人”见到枣子的相同的表现;③段还写了年轻后生扔石打枣的事情,这些都是为写我对枣树的企慕和追寻做铺垫。 4.本题考查赏析词语。先了解词的本义,再结合句子内容理解词的语境意,分析其所表达的情感。(1)战栗,形容因过分激动而颤抖,句中“生命战栗起来”意思是“心灵受到震撼”,联系上下文,我读《诗经》感悟到“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裸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表现我突然醒悟时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2)悻悻,本义是怨恨失意的样子,句中“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写我们离开的心情,联系上下文,我们“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无法摘到枣,表达了我们离开时心里的遗憾的和失落。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企慕”意思是仰慕而希望达到。文中我们对枣树的企慕,“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我们却终未真正靠近它,摘到一颗枣,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让我们一直心向往之,念念不忘。读了《诗经》,我终于悟出“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境”,即“企慕情境”。《诗经•蒹葭》中对“伊人”爱而不得的描写,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就是这种“企慕情境”。虽得不到,却激励着人不断去向美好靠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戴着口罩也能认出你

①“滴,体温数据正常!”3月6日,在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门禁口,员工们戴着口罩和安全帽,陆陆续续“刷脸打卡”。他们没有摘下口罩或帽子,仅在屏幕前短暂停留,员工信息及体温状况就出现在了屏幕上,工作人员也实现了安全、快速入场。

②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人脸识到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新冠肺炎疫情下,在建筑工地、学校机关等需要鉴别入场人员身份信息的场所,人员在佩戴口罩、安全帽后,还能实现身份快速识别并同步检测体温,就是对人脸识别技术的重大升级。

③全员口罩,身份识别面临新挑战。这项技术难点在哪儿?原来的人脸识别算法,是根据面部特征关键点来进行识别的,算法纳入的关键点越多,识别的结果也就越精确。但佩戴口罩后,可供识别的“关键点”大幅减少。而且口罩会使原有的人脸识别算法模型失效,使机器无法识别当前的人。同时,口罩类型较多且遮挡程度不一,也提升了识别难度。

④戴口罩后如何提高识别通过率?前提就是尽可能地增加面部特征关键点。在人脸遮挡环境下,可以把识别眼部关键点作为“注意力模型”之一。首先,快速扫描全局图像,获得需要重点关注的目标区域——眼部,并形成注意力焦点;而后对眼部这一区域投入更多注意力资源,以获取更多所需要关注目标的细节信息,而抑制其他无用信息。

⑤采用同样的原理,在算法层面,采用基于人脸全局特征及局部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可优化现有人脸识别算法模型,当人面部出现其他遮挡时,也同样能够精准鉴别。例如戴安全帽进入施工项目时,人脸识别依然有效。当前通过大量数据训练,戴口罩或戴安全帽人脸识别率可达到99.9%。

⑥除了能够精准识别出戴口罩的人,该实验室人脸识别系统还特别增加了口罩与安全帽检测的提示功能,以保障工程建设人员的安全。当开启口罩与安全帽检测功能时,设备配有“没戴口罩”的自动语音提示,若没戴安全帽,采集设备上则会出现“请佩戴安全帽!提示。

⑦在疫情暴发前,面部遮挡障碍的人脸识别技术,已有不同程度应用,如在安防领域。但大多数犯罪嫌疑人为了躲避“天眼”等监控设备追踪,往往会戴上帽子或口罩,这时候更精准化的人脸识别便可以协助警方更好地破案。

⑧针对越来越多样的识别情况,一些科研人员正从硬件上想办法,通过添置硬件设备,来增加新的功能。高精度识别也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入挖掘实现。在当前硬件技术条件下,对现场采集的数据进一步挖掘,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更多功能。

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篇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人脸识别技术的新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B.文章以“戴着口罩也能认出你”作为标题,生动有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人脸识别技术能实现身份快速识别并同步检测体温,是一项全新的技术成果。

D.通过添置硬件设备和对大数据的深入挖掘,可以为人脸识别技术增加新的功能。

2.请简要谈谈选文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第④段中加点词“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可以把识别眼部关键点作为“注意力模型”之一

4.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例如戴安全帽进入施工项目时,人脸识别依然有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琅嬛福地记(节选)

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实,”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合,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襄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然伫视,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望石再拜而去。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注释)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厝文学家。②扃钥(jiǒng yuè):门户锁钥。③署篆(shaǔ zhuàn):署印。因官印皆刻篆文,故名。④薜荔(bì lì):木本植物。茎蔓生。叶子卵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便还家________

(2)溪深入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视其所枕书,莫能辨,茂先异之。

3.(甲)文中,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4.(甲)文中渔人“遂述,不复得路,(乙)文中张茂先“路迷不得至”。请说说作者为何这样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工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选出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

A.“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的“停、投、拔、顾”四个词语,与宴饮欢乐祥和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B.“冰塞川”“雪满山”两个意象,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写出了诗人心中因政治道路上遭遇阻碍而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情。

C.“困来重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放,进一步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悲愤之情

D.这首诗是七言歌行体,“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一句,节奏短促、跳跃,是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

2.请说说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请仔细观察字帖,从中挑选八个汉字,用正楷书写在下边的格子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一)

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他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他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他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像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他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二)

冬天过去了,春天的阳光是自然给一切人的衣服,他把棉衣卷巴卷巴全卖了。他要吃口好的,喝口好的,不必存着冬衣,更根本不预备着再看见冬天;今天快活一天吧,明天就死!管什么冬天不冬天呢!不幸,到了冬天,自己还活着,那就再说吧,原先,他一思索,便想到一辈子的事;现在,他只顾眼前。经验告诉了他,明天只是今天的继续,明天承继着今天的委屈。卖了棉衣,他觉得非常的痛快,拿着现钱作什么不好呢,何必留着等那个一阵风便噎死人的冬天呢?

(1)选段出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选段中“他”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