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蝈蝈儿声里乡愁浓》,完成下列小题。 ①酷热的夏日,乡村男孩喜欢的虫子有两种...

阅读《蝈蝈儿声里乡愁浓》,完成下列小题。

①酷热的夏日,乡村男孩喜欢的虫子有两种:知了和蝈蝈。知了躲在树上,蝈蝈藏在庄稼地里,它们高唱低吟,烘托着时节的气氛。

②知了没法养,它细细的管状嘴巴吸取树汁,离开树就活不了几天。蝈蝈像蚂蚱,长着一对强劲的大牙,可以吃叶子、花瓣、瓜果,只要好好养它,能活上好多天,比知了更有乐趣。

③养蝈蝈先要去庄稼地里逮,不同庄稼地里的蝈蝈长相和性情也不一样。大豆地里的蝈蝈浑身碧绿,谷子地里的蝈蝈像生了一层铁锈,红薯地里的蝈蝈介于两者之间。铁锈色的蝈蝈被我们叫做“铁皮蚰”,活泼好斗,只要对着它吹一口气,它就会架起翅膀“吱吱”高叫,非常可爱。

④不管哪一种蝈蝈,逮起来都不容易,得有足够的耐心才行。哪怕蹑手蹑脚地走进庄稼地,正在欢叫的蝈蝈也会立马集体罢唱,警觉地待在原地一动不动。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着,让人陷入无边的迷茫里,逼着你不得不跟着它们一起安静下来。三五分钟甚至十多分钟以后,蝈蝈才会重新叫起来。循着叫声睁大眼睛使劲儿搜寻,锁定目标屏住呼吸慢慢靠近,把手掌蜷成空心猛地捂下去,才有可能逮得住——只要一击不中,敏捷的蝈蝈三蹦两跳就钻进枝叶间没了踪影。

⑤逮蝈蝈还得勇敢,不怕被咬。捂住的蝈蝈不会放弃挣扎,冷不丁张开大牙就咬中了手指,如果怕疼手一松,它两条长而有力的后腿蹬地一蹦,能跳出两尺远,随即逃之夭夭。因此,捂的力度得拿捏好:松了它咬人,重了或是捂死或是弄掉长腿,就不够完美。逮住一只蝈蝈后用豆叶包起来揣进兜里,再逮下一只。

⑥养蝈蝈就轻松多了。但对于男孩子,能有一只漂亮的蝈蝈笼子,就像给一匹骏马配一座宝鞍,钟爱的蝈蝈才能有被炫耀的身价。高粱秆是编织蝈蝈笼子的好材料。选一株高粱,将长短适中的几节留下来,用小刀从中间均匀地劈成半厘米宽的长条,刮去内瓤,干净的篾子就可以编蝈蝈笼子。这种笼子有苹果大小,稍微扁平一些,便于揣进口袋。黑暗中的蝈蝈一开始不乐意叫唤,我们就一直揣着它,叫做“暖蝈蝈”,直到让它学会在黑暗里鸣叫。

⑦也有人会把蝈蝈散养在院子里的丝瓜秧上,觉得这样的蝈蝈更自由,也叫得更响亮。但这常常会害死蝈蝈:地上的鸡、会飞的喜鹊和黑卷尾,哪个啄起蝈蝈来都不会心软。

⑧长大后离开乡村,已经好多年没有见到蝈蝈了。前几天,在县城的大街上遇见一个黝黑的中年男人,用自行车驮着一大铁笼蝈蝈叫卖,十块钱一只。尽管心里觉得贵,还是买回家一只放在了阳台的花草间,半夜里它竟兀自“吱吱吱”欢快地叫起来。

⑨不知道它是不是在想念家乡,反正我是沉浸到儿时家乡的梦境里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8年第1期)

1.本文以“蝈蝈”为叙事线索,写了“我”与蝈蝈之间的哪三件往事?

2.请选择适当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

哪怕蹑手蹑脚地走进庄稼地,正在欢叫的蝈蝈也会立马集体罢唱,警觉地待在原地一动不动。

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节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第②段和链接材料都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这两段文字分别有什么作用?

(1)修辞手法:______

(2)不同作用:

本文第②段:__________

链接材料:__________

 

1.①“我”逮蝈蝈;②“我”养蝈蝈;③“我”买蝈蝈(思蝈蝈、念蝈蝈亦可) 2.示例一:“蹑手蹑脚”,运用动作描写,写出动作的轻微,侧面突出蝈蝈的警觉性高。 示例二:运用拟人手法,“立马集体罢唱”突出了蝈蝈十分警觉。 3.(1)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开头),点明题目;内容上点明文章主题,抒发了对童年生活、对家乡的想念之情。 4. (1)对比 (2)本文第②段:通过与知了对比,突出了蝈蝈存活期长一点和它的有趣,表现“我”对蝈蝈的喜爱。 链接材料:通过与别人的比较,突出阿长在“我”心目中能力强(或阿长“有伟大的神力”或“阿长对我的真诚的关爱”),抒发了对阿长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解析】 1.考查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以“蝈蝈”为叙事线索,最好以“我”为陈述的主体。按先后顺序概述出与“我”做的几件事情。文章第①⑤段,写酷热的夏日,“我”去庄稼地里逮蝈蝈;第⑥段“养蝈蝈就轻松多了”,蝈蝈逮回来后“我”养蝈蝈;第⑧段,写“‘我’长大后离开乡村,已经好多年没有见到蝈蝈了。……还是买回家一只放在了阳台的花草间”可知是买蝈蝈;第⑨段,“不知道它是不是在想念家乡,反正我是沉浸到儿时家乡的梦境里了。”这是“我”思念蝈蝈。 2.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到赏析的角度,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描写方法等角度来理解。划线句子“哪怕蹑手蹑脚地走进庄稼地,正在欢叫的蝈蝈也会立马集体罢唱,警觉地待在原地一动不动”中,“蹑手蹑脚地走进”“欢叫”“唱”“待在”几个动词,将描写人的词语用在了“蝈蝈”身上,既是动作描写,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蝈蝈以人的情态。将“蝈蝈”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蝈蝈”的警惕性很高,表达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等。此段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瑾;内容上,阅读全文可知,逮蝈蝈的乐趣,制作蝈蝈笼子的兴趣,买蝈蝈来养的情趣,还有最后一段的议论抒情句子,无不彰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4.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从修辞运用上看,本文第②段“知了没法养,它细细的管状嘴巴吸取树汁,离开树就活不了几天。蝈蝈像蚂蚱,……只要好好养它,能活上好多天”将要写的主角蝈蝈与知了形成对比,突出蝈蝈的好养,比知了更有乐趣,表现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链接材料从修辞上也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将别人与阿长进行对比,鲁迅对《山海经》的渴慕没人放在心上,别人不肯做和不能做,然而不识字的阿长居然给鲁迅买来了《山海经》,突出阿长有伟大的神力,表达鲁迅对阿长的感激和敬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驿路梨花》(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③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④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⑤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⑦“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⑧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个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________

②那洁白的梨花________

③驿路梨花处处开:________

2.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选文第⑤段的作用。

3.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

 

查看答案

阅读《最苦与最乐》(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选文的中心观点。(10字以内)

3.梁启超先生说“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之内涵相符的一句话。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短文《南方多没人》,完成下列小题。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②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在文中指随便、轻易地就能掌握的。③掌握潜水的规律(方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与水居也______

②见舟而______

③未有不______

北方之勇者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见舟而畏之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C.君子之行(《诫子书》) D.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断两处)

故 凡 不 学 而 务 求 其 道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没者岂苟然哉?

(2)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5.通过这则文言短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萧德藻的《樵夫》,完成下列小题。

樵夫

萧德藻

一担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注)①盘缠:本意指路费,这里作开销解。②优游:悠闲。这里是宽裕的意思。③谋:筹划。

1.诗歌通过描写________两个镜头来表现山中樵夫的生活。

2.有读者觉得诗中樵夫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也有人说樵夫的生活充满忧伤。试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你从末句“又作全家明日谋”中读出了作者对山中樵夫什么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今年的5月10日是母亲节,新华中学准备组织一次“孝亲敬老”活动。

(征集方案)学校要求初一各班制订一个“孝亲敬老”活动方案,方案要围绕一个具体主题展开,并用一句凝练的口号概括这个主题。你们班的主题是       

(启动仪式)学校将在本周六(5月23日)下午两点在学校一楼报告厅举行“孝亲敬老”活动启动仪式,请全体师生按时参加。下面是以学校团委办公室名义撰写的一则通知。

(1)通知内容不够具体,请指出缺少的内容:     

(2)通知格式不够规范,请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分享感受)通过活动,你对“孝亲敬老”是不是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古往今来的孝亲故事是不是也触动了你心底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请你谈谈你的感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