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按要求写作。 童年走了,快乐却常在;旅游结束了,美景却常留;朋友远离了,友谊却不...

按要求写作。

童年走了,快乐却常在;旅游结束了,美景却常留;朋友远离了,友谊却不曾疏远;好书读完了,感受却不曾消失……

请以“           仍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4)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参考例文 友情仍在 直到你转学回来,我们彼此拥抱在一起时,我才终于明白了:我们的友情仍在。 天空碧蓝如洗,学校举行的第一次月考正在进行。今天,注定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因为我想念多时的朋友,在几天前已经转到了我所在的中学。这位朋友,是我最为重要的朋友。从他转去外地开始,我就盼望着他回来,而今他终于回来了! 语文考试结束后,我慢慢地走出考场。望着那碧蓝的天空,工作了两个小时的眼睛顿时轻松了许多。这时,一个身穿全套校服,个子有点儿矮的人跌跌撞撞地冲到我跟前。我望向他:“咦!这不是小文吗?”我蹲了下去,用双手拉住他,把他拽了起来,他不停地喘着粗气。两分钟后,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趴在我耳边,对我说:“小刚,小明回来了。”我原本“死”去的关于小明的记忆,猛然间又一次跃入了脑海。我带着高兴而又激动的心情问文:“小明现在在哪儿?”小文站在我面前,伸手指向某个班级,说:“他在那儿。”正当我准备过去时,哨声响了。“小文,我考完试去找小明。”给小文匆忙地交代完后,我返身走进了考场。 太阳,从东边的地平线缓慢地移到了半空中。这意味着,中午来了;同时也意味着,考试结束了。拿起笔,文具盒,迅速背上书包,朝小明所在的考场奔去。小文,早已守候在那里。由于兴奋,跑得太猛,以至于差一点把小文给撞翻在地,小文伸出手,将我拉住。连灰尘也没打,就朝考场内张望,一个穿红色运动衣的胖男孩映入了小文的视野。文叫了一声。那胖男孩扭过了身,然后快步向我们奔来,同时张开双臂,将我和小文死死地抱住,不肯松手。我对文说:“我们三个终于又在一起了。”小明听了我的话,说:“小刚说得对,我们三个,不论走到哪儿,彼此都不会忘记。我们三个的友情,一直都在!”铃声响起,三个男孩推着车有说有笑地走出校门。 友情,一直都在。小明让我知道了,一个真正的朋友,无论你与他相距多远,心仍然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小明就是我真正的朋友,我们之间的友情,一直都在。 【解析】 “ 仍在”是半命题作文。首先根据自己的作文素材积累,补全题目,使之变成命题作文。审题的着眼点放在“仍在”上,表面看起来,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随岁月流逝,离我们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实际上,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在告别中进步,在失去中拥有,在远离中前进,那么一切都不曾消失,仍然存在。选择最触动自己内心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本题适合写记叙文或以记叙为主的文章。本文需要较多的表现情感的变化,可以采用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心理描写比重应该大一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把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哩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办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拼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剜割着母亲的心。

后来,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小小说选刊》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阅读第⑥-段,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后两次打枣的原因。

示例:第一次:无理哭闹后打枣。

第二次:________时打枣。

第三次:________后打枣。

2.结合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列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连用三个“终于”有何作用?)

(2)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3.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

4.下面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一段文字,与文中第⑨段的画线句子进行比较:同样是写母亲,内容上有何异同?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5.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

冯小宝

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

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啦。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选自《中学科技》,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请梳理这一过程,完成填空。

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①_________一太阳烤焦地球

3.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联系文章和下列材料,谈谈你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识。(80-100字)

材料: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登上月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

(选自《宇宙里有些什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软?

(乙)

一夜,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节选自《啸亭杂录》有删改)

(注释)年,指年羹尧,清朝名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山门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②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

3.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都在寻找石兽,为什么只有老河兵能找到?

4.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说老河兵和年羹尧的思维方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春天景物特别多,诗人为什么单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查看答案

请将下面的词语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