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里有丁一士者,矫捷多力,兼习技击、超距之术。两三丈之高,可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里有丁一士者,矫捷多力,兼习技击、超距之术。两三丈之高,可翩然上也;两三丈之阔,可翩然越也。余幼时犹见之,尝求睹其技。使余立一过厅中,余面向前门,则立前门外面相对;余转面后门,则立后门外面相对。如是者七八度,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后过杜林镇,遇一友,邀饮桥畔酒肆中。酒酣,共立河岸。友曰:“能越此乎?”一士应声耸身而过。友招使还,应声又至。足甫及岸,不虞岸已将圮,近水陡立处开裂有纹。一士未见,误踏其上,岸崩二尺许。遂随之坠河,顺流而去。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如是数四,力尽,竟溺焉。

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恃财者终以财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恃智者终以智败,恃力者终以力败。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虞岸已将__________          (2)则敢于险故也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如是数四,力尽,竟溺焉。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

B.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

C.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

D.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

4.丁一士敢于蹈险是凭借自身____________的特点,结果是____________,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倒塌、毁坏 (2)踩、踏、冒、践踏 2.像这样四次之后,力气耗尽,最终还是溺水(淹死)了。 3.B 4. (1)矫捷多力,兼习技击、超距之术/强壮敏捷很有力气,兼会格斗、轻功的武艺 (2)随之坠河,顺流而去/误踏将要坍圮的河岸,掉到河里淹死了 (3)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 有所依仗会让我们自信自大,看不到潜在的危险。 有所依仗,就会敢于冒险,所以祸患往往是有所依仗招致的。 【解析】 1.考查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 (1)“不虞岸已将圮”的意思是“不料河岸已经快倒塌了”,“圮”的意思是“倒塌”; (2)“则敢于蹈险故也”的意思是“就敢于冒险的缘故”,“蹈”的意思是“冒”。 2.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句子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讲究字字落实。翻译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特殊句式要注意调整语序,省略句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再有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要清楚。本题需注意,如,像。是,这样。竟,终于。焉,兼词,在河里。 3.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意思是:他素来不熟悉水性,只能从波涛中间窜起几尺高,只会直上直下窜动而不能游向岸边,仍旧掉到河中。根据句意即可划分出停顿: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故选B。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由“里有丁一士者,矫捷多力,兼习技击、超距之术”可知,第一空应填“矫捷多力,兼习技击、超距之术”;由“一士未见,误踏其上,岸崩二尺许。遂随之坠河,顺流而去。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如是数四,力尽,竟溺焉”可知第二空应填“误踏圮岸,随之坠河,顺流而去,竟溺焉”;由“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恃财者终以财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恃智者终以智败,恃力者终以力败。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可知,第三空应填“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 参考翻译: 乡里有个叫丁一士的人,强壮敏捷很有力气,兼会格斗、轻功的武艺。两三丈的高度,可以轻松跃上;两三丈宽的距离,也可以轻松越过。我小时候,还见过他。曾请求看他的本领。他让我站在过道里,我面向前门,他先站到门前外面对着,等我转过身子面向后门时,他已经站到后门外面对着我了。像这样反复了七、八次,原来(在我转身的时候,)他一跳就飞过屋顶了。后来,他路过杜林镇,遇到一位朋友,请他到桥旁酒店中喝酒。酒喝足了,他们站在河边眺望。朋友对他说:“你能跳过这条河吗?”丁一士应声一耸身就跃过去了。朋友招呼他回来,他又应声跳过来。可是,脚刚刚到岸边,不料河岸已经快崩毁了,靠近水的陡直地方撕开了一条裂纹。丁一士没有看到,不小心踏在它上面,河岸崩裂了二尺多,于是随着崩倒的河岸掉到河里,顺流冲走了。他素来不熟悉水性,只能从波涛中间窜起几尺高,只会直上直下窜动而不能游向岸边,仍旧掉到河中。如此跳跃多次,气力用完了。终于淹死在河里。 天下的祸患,没有比有所依仗再大的了。依仗财物的终因财物而失败,依仗势力的终因势力而失败,依仗才智的终因才智而失败,依仗力气的终因力气而失败。这是因为有所依仗,就敢于冒险的缘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_____(填人名),现在常用出自文中的成语_____来形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2.下面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乃大惊               才美不外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村中有此人                 百姓多其贤

D.向所志                     病终

3.下面对本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既写出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B.第二段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生活状态,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C.第三段渔人“具言”和桃源人“叹惋”的内容在文中并没有具体体现,主要是避免篇幅过长。

D.文章结尾安排“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美好社会。

4.阅读下面文字及文中画线句子,说说古人心中的理想社会有哪些共同点。

(1)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同学以“古人的雅趣”为专题整理的古诗文材料。请在方格内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

雅趣

出处

古诗文名句

评点

登高怀古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____________

俯仰古今,宇宙无限。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

往昔繁华,灰飞烟灭。

郊游赏景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____________

春到人间草木知。

鼓乐琴瑟

列子《伯牙善鼓琴》

(4)善哉,_______!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琴音绝妙,知交难得。

陆游《游山西村》

(6)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难忘那些民俗!

反思:通过这次活动,我回顾了已学内容,也感受到了运用有效的方法去整理古诗文的快乐,正如《论语》中所说“(7)_________,不亦说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

这样的团结合作,是守望相助,患难与共。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在中国疫情严峻时刻,柬埔寨首相洪森临时增加行程访问北京,蒙古国总统巴特图勒嘎在白月节假期后首日访华并赠送3万只羊,巴基斯坦总统阿尔维专程来京表达支持并明确表示反对利用疫情污名化和孤立中国……

这样的团结合作,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报李的民族。他指示向其他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表示中方愿为防止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扩散(   )màn延作出更多贡献……

这样的团结合作,是不畏浮云,登高望远。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习近平主席强调,相信经过疫情考验,中俄战略合作将更加坚强大,两国人民友谊必将历久弥坚;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在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慰问电中,习近平主席提出,支持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当前,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   )xié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铿有力的中国声音,坚定不移的中国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内应填写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漫    rèng    偕    qiāng B.蔓    rèn       协    qiāng

C.漫    rèn     协    jiāng D.蔓    rèng      偕    jiāng

2.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团结”“全面”“认同”“中国”这几个词词性相同。

B.“铿锵有力的中国声音,坚定不移的中国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是排比修辞。

C.“坚定信心”“团结应对”“广泛认同”与“历久弥坚”短语结构完全相同。

D.文章②-④自然段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列举的省略。

3.下列对语段中画线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比“关乎”更适合用在庄重的场合,此处应换成“关于”。

B.“不畏浮云,登高望远”在句子中的意思是高层互动,推动合作。

C.“致”是给予,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的意思。

D.“共同体”指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也指由若干国家在某一方面组成的集体组织。

4.请根据选段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查看答案

按要求写作。

童年走了,快乐却常在;旅游结束了,美景却常留;朋友远离了,友谊却不曾疏远;好书读完了,感受却不曾消失……

请以“           仍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4)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把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哩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办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拼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剜割着母亲的心。

后来,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小小说选刊》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阅读第⑥-段,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后两次打枣的原因。

示例:第一次:无理哭闹后打枣。

第二次:________时打枣。

第三次:________后打枣。

2.结合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列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连用三个“终于”有何作用?)

(2)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3.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

4.下面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一段文字,与文中第⑨段的画线句子进行比较:同样是写母亲,内容上有何异同?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5.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