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杜少卿道:“你是我们公祠堂里看祠堂的黄大?你来做甚么?”黄...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杜少卿道:“你是我们公祠堂里看祠堂的黄大?你来做甚么?”黄大道:“小的住的祠堂旁边一所屋,原是太老爷买与我的。而今年代多,房子倒了。小的该死,把坟山的死树搬了几棵回来添补梁柱,不想被本家这几位老爷知道,就说小的偷了树,把小的打了一个臭死,叫十几个管家到小的家来搬树,连不倒的房子多拉倒了。小的没处存身,如今来求少爷向本家老爷说声,公中弄出些银子来,把这房子收拾收拾,赏小的住。”杜少卿道:“本家!向那个说?你这房子既是我家太老爷买与你的,自然该是我修理。如今一总倒了,要多少银子重盖?”黄大道:“要盖须得百两银子;如今只好修补,将就些住,也要四五十两银子。”杜少卿道:“也罢,我没银子,且拿五十两银子与你去。你用完了再来与我说。”拿出五十两银子递与黄大,黄大接着去了。

(1)结合选段说说杜少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除杜少卿外,作者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还赞美了一些理想人物,请你再写出其中一位;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小说中塑造这样的人物。

 

(1)“自然该是我修理”一句将杜少卿的重情重义,对故去长辈的尊重体现的淋漓尽致。 “自然是”说明此事在杜少卿心中已产生思维定式,认为这是人之必然。后文中,杜少卿明明已经没有银两,却依旧赠与黄大五十两银子,而后又嘱咐其“用完了再来与我说”,更体现其内心豪爽、善良、慷慨以及同情帮助贫弱之人的品格。 (2)王冕、虞育德(虞博士)、庄征君(庄绍光、庄尚志)迟衡山(迟均)。这些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解析】 (1)由“本家!向那个说?你这房子既是我家太老爷买与你的,自然该是我修理。如今一总倒了,要多少银子重盖?”可知,杜少卿认为拿钱给黄大修房子是理所应当的,是尽为人子孙的本分,可见这是一个恪守孝道之人;由“也罢,我没银子,且拿五十两银子与你去。你用完了再来与我说。”可知,杜少卿是一个解他人之困,救他人之急的豪义之人。 (2)王冕:懂事孝顺,勤奋好学。性情孤傲,蔑视权贵。王冕是作者在作品中树立的一个标杆,设置的一面镜子,与书中那些被科举制度引入歧途的追名逐利、迂腐固陋之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虞育德:出仕而超脱,身仕而心隐,是平凡中的真儒。作者塑造虞育德,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圣贤理想情怀,表达出对现实的思考。 庄征君:恬适,悠然,是难以出世的“隐士”。庄征君是高士楷模。作者在俗世中为我们确立了一个真儒的表率,一个凡人更可学的表率。 迟衡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作者塑造庄绍光的态度是我道不行就退而自省,迟衡山就是我道虽不行仍勉力行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关于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中除了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外,全书还贯穿着一个“我”。《狗·猫·鼠》中有一个神往于“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的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捉蟋蟀、捕鸟的顽皮好动的我;而在《藤野先生》《范爱农》《琐记》中,则有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爱国的我。

B.《昆虫记》在作者笔下,小麻雀“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甲虫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C.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命名缘由时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坚硬,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

D.《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在于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地评价。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水浒传》的情节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施恩道:“只是小弟力薄艺疏,便敌他不过。”武松道:“我却不是说嘴,凭着我胸中本事,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唤作“玉环步,鸳鸯脚”……

②武松对四家邻舍道:“小人因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却才甚是惊吓了高邻。小人此一去,存亡未保,死活不知……”

③武松又见这两个公人与那两个提朴刀的挤眉弄眼,打些暗号……五个人行至浦边,一条阔板桥,一座牌楼,上有匾额,写着道“飞云浦”三字。

④武松右手持刀,左手叉开五指,抢入楼中……蒋门神急待挣扎时,武松早落一刀……张都监方才伸得脚动,被武松当时一刀……去白粉壁上大写八字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⑤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那武松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

A.①⑤③②④ B.①⑤③④② C.⑤②④③① D.⑤②①③④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鼓点

梅子涵

①我们上中学时,烧饼是三分钱一个,油条四分钱一根,面包一毛钱一个。可是我和宁训一人买了一支最好的金笔。那是上海金笔店最贵的金笔。

②宁训长得不高,但是他的哥哥很高,是打篮球的,所以他也喜欢打篮球。

③他每天上学,拍着一个篮球走到学校,放学也拍着篮球回家,马路上是他的篮球声音,扑通、扑通、扑通、扑通,他拍了三年,从十三岁到十六岁。那是一个非常轻松和开心的“扑通”少年期。

④他家住在一村,在绿色邮局的边上。那其实是一种外形有一些洋气的房子,虽然住的都是普通身份的人家,房间也小,但是只要收拾干净,有点布置,是很容易安心、知足的。简单生活的人家,门前窗外还都种一点儿花,不艳丽,但会绽放。他的家就是特别安安稳稳的,父母都是有知识的人。

⑤我常常去他家,他爸爸妈妈都认识我,对我亲切。夏天的时候,我们一起游泳,到我原来家的那个大院子,那儿有游泳池,因为我是在那儿长大的,所以我可以买到卡,我买一块钱,帮他买两块钱,一张卡,游一个夏天。我们都很珍惜每天下午的那一场泳,走不短的一段路,酷日当空,游完了回家,心情还在那池水里。那不是一个活水游泳池,漂白粉味道重,流连的心情里也有漂白粉。

⑥回家的路上,我们会买一根上海麻花吃,五分钱,肚子饿了,很脆很香。肚子不饿,也很脆很香。“扑通”的少年,什么都味道好!

⑦初一暑假,教生物课的洪老师让我和他去参加上海市昆虫夏令营。十个区十个学校,每个学校两个学生,二十个学生组成一个中队,我担任鼓手。我小学时也是大队鼓手,我大概长得像鼓手!

⑧我们先在一个学校住了两天,看昆虫电影,然后去共青苗圃抓昆虫,做标本。抓来抓去几乎就是抓蝴蝶,各种蝴蝶,晚上住在帐篷里。这个上海最大的苗圃,靠着黄浦江,整个的夜晚都是蟋蟀叫声、萤火虫的亮、弥漫在热气中的江水味。我们装神弄鬼地在树丛里钻进钻出,躲来躲去,想象着自己是游击队、侦察兵,互相抓捕,最后一身汗地睡到天亮。科学院的一个昆虫学家领着我们走进昆虫世界,而我学会和记住的唯一知识几乎就是昆虫有六只脚。

⑨做的标本个个都不“标”,小学时参加少年宫的航模组,做出的飞机翅膀缺掉一小块,指导老师指着模型说:“缺一块!”我知道缺一块,那是我锯的时候,斜了,不在规定的线上。两个翅膀不一样,你让它往哪儿飞,结果只好往地上栽,那就叫倒栽葱。我的动手能力的确很倒栽葱。更小的时候曾经想当木匠,因为我喜欢看木头的花纹,喜欢木头的味道,幸亏没有成为真实,要不然我的倒栽葱“造诣”,会是这一个行业的不幸。

⑩不过我很喜欢钢笔!

所以我认识南京东路上的金笔商店。

我们小时候最好的钢笔是英雄牌和永生牌。那时候买一支普通的英雄牌、永生牌钢笔只要七八毛钱,可是我小学的时候就买过一支一块三毛几的钢笔,它的吸水管是提拉式的,而普通的钢笔是捏式的。我趴在柜台上看,营业员说:“这是新式的!”我就买了,我买东西很迅速,不吞吞吐吐,“动手能力”很强。

我和宁训一起买金笔的事,是我的笔故事的高峰了,也是他的高峰。

个星期天,我对宁训说,福州路上有一个店可以买到称斤的草稿纸,我要去那儿买。宁训说,他也要去,结果我们就去了。

那我们没有坐车,步行了很远,沿着四川路走到南京路时,我说,这儿有一个很高级的金笔商店,他就跟着我走了进去。

他是第一次来,我很熟悉,结果我在这边看,他在那边看。我突然看见一支非常漂亮的金笔,从笔套到笔身,上面是一条雕刻出来的龙,我就喊他过来看,我说:“高级吧?”他说:“高级!高级!”

营业员不嫌弃我们两个小孩的鬼样子,把笔拿出来给我们看,还让我们蘸了蓝黑墨水试写,那时都是用蓝黑墨水和纯蓝墨水,很少用黑墨水。我们就假装很会写字地在纸上试写,说高级高级!

我说,我要买一支!他说,他也要买一支!

我没有注意看营业员的神情。营业员是男的,应该是我们叫伯伯的年纪。

他是不是有一点吃惊?因为这是当时店里最贵的一支金笔!在那样的年代,一个有钱的成年人都不太会买这么贵的金笔,可是现在两个小孩,人还没有长成样,却连讨论一下也不进行,就你一支,我一支,买掉了两支!关于笔价,我现在的记忆是五块多,宁训的记忆是四块多,反正都是普通钢笔的六七倍、七八倍,我已经记不得当时从口袋里取出钱来的样子了,那一定是帅得很傻的!

我们是来买称斤的草稿纸的,结果却各买了一支当时上海最大的金笔商店最贵的金笔。那支金笔的名字叫:大龙金笔!

我们又去福州路买了纸,然后步行回家!

那支笔我没有珍藏好,但是宁训一直留着,他拍了照片给我看,竟然依旧那么漂亮!那是五十多年前买的?是两个十三岁小孩买的?

这两个初一学生,字都写得马马虎虎,很马马虎虎,却又是买草稿纸,又是买昂贵金笔,除了一定都是看重念书的小孩,他们之间感觉的一致却是更加稀奇!宁训说:“那时,我总是跟着你!”我说:“不是跟着,是我们总在一同的步子里!”去游泳,去夏令营,去买草稿纸却走进金笔店,我们的步子里是有共同鼓点的,真正的朋友,是有鼓点的!他拍篮球:扑通,扑通,我敲队鼓:咚咚吧,咚吧,声音也像。

买金笔的钱是我夏令营省下的,宁训也是省下的吗?

1.阅读文章第①-㉒段,判断作者采用的记叙顺序是(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2.根据表格相关内容,完成填写。

笔法

段落

事件

详写

第⑤段

(1)

略写

第⑥段

回家路上,我俩买很香很脆的麻花吃。

详写

第⑧段

(2)

详写

-㉑段

(3)

略写

第㉓段

宁训拍照给我,他一直珍藏着那支笔。

 

 

3.从词语感情色彩变化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我们装神弄鬼地在树丛里钻进钻出,躲来躲去,想象着自己是游击队、侦察兵,互相抓捕,最后一身汗地睡到天亮。

(2)我已经记不得当时从口袋里取出钱来的样子了,那一定是帅得很傻的!

4.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文章标题“鼓点”含义的理解。

5.阅读链接材料,从“拟声词、反复、比喻”中任选一个角度,找出《鼓点》一文中符合“梅氏幽默”特点的句子做评析。

(链接材料)作家梅子涵,强调孩子天真快乐的生活本身,不要附加成人的东西,他以口语化的语言写作,语感独特,句式活泼,亲切有趣,形成了广受读者喜爱的梅派风格。尤其是梅氏幽默,更令人称道,这种幽默语言生成的语音、词汇、句式、修辞等均值得细致揣摩玩味。《鼓点》一文可称梅氏幽默的范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口罩的前世今生

姜维群

有两个发明,与耳朵无关,却把耳朵牵扯了进来:一是眼镜,二是口罩。由此想起一个笑话,耳朵对眼睛说,耳朵不聋眼睛花,我们耳朵受“拎巴”。耳朵对嘴巴说了一个谜语:卫生了你,却牵扯上了我。说到这大家就明白了吧。

罩是什么?本义是捉动物的网罩,也是蒙上、扣上、遮蔽,动词。在20世纪初叶出现了一个舶来品──口罩。中国人一看就明白,口上即嘴上的“罩”。后来延伸出几样与此字有关的,如眼罩、灯罩、面罩等。

罩是使动用法,是一种动作,既然是动作,一般需要手的参与。谈到口罩,最初是一种“掩口”的动作,《孟子》书中就有“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这个人很脏,恐怕有很难闻的气味,于是人们都堵着鼻子屏住呼吸而过。其实细想,口罩是先作用于呼吸,呼吸主要的器官是鼻子,但为什么叫口罩而不叫“鼻罩”呢?实际上中国最早的“口罩”记载不是“自防”(卫生自己保护自己),而是被防的。

元代的意大利旅游家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音闭,使的意思)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是“被防”的,怕捧着食物人的气息传播到食物上。所谓“蒙”,是将绢布缠在脑后和脖颈上,一直到19世纪末依然如此。

一开始是用手按住,后来是把口鼻与脖颈缠起来,再以后是系在脑后。1897年至1899年,在德国、法国医生的接力发明下,终于出现了现在的口罩,即把口罩这个装置挂在两边耳朵上。

口罩正式进入中国是1910年,东北鼠疫让中国人第一次见识了口罩。2003年的“非典”让中国人认识了口罩之必要。眼下的这个“新型肺炎”,让中国人领教了口罩之必须。

1910年东北鼠疫,我国公共卫生医学与卫生防疫的先驱伍连德先生亲赴鼠疫前线,并发明了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用两层纱布内置吸水药棉,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在当时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此口罩被冠名为“伍氏口罩”。不过在那个时候,基本是西医医生、护士的专用。

后来很长时间口罩在民间有了流行,不过那时候不是像鼠疫时期是为了卫生,而是为了防寒。记得1970年冬天,津郊农村,知识青年和下放户有人戴口罩,立刻在村里成了新闻,许多人用诧异的眼光看着,很快有人编出顺口溜,小孩子们看见戴口罩的就唱:“戴口罩的讲卫生,堵着屁股不透风。”后来夏天“暴土扬场”,冬天北风呼啸,再没人戴口罩了,怕惹来“堵着屁股不透风”的调笑。但就在这几天大港的陈寨庄老乡发微信,说全村封村进行消毒呢,不仅都戴口罩,还穿防护服──时代进步了。

此次疫情改变了口罩的命运。口罩如此畅销脱销,无与伦比。更重要的是强制性戴上口罩,似乎不仅仅是卫生安全,更是一种社会文明。常常是,人类一个微不足道,却折射出一种进步,激发出一种文明。

1.下面对说明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来延伸出几样与此字有关的,如眼罩、灯罩、面罩等。(举例子)

B.所谓“蒙”,是将绢布缠在脑后和脖颈上,一直到19世纪末依然如此。(下定义)

C.后来很长时间口罩在民间有了流行,不过那时候不是像鼠疫时期是为了卫生,而是为了防寒。(作比较)

D.很快有人编出顺口溜,小孩子们看见戴口罩的就唱:“戴口罩的讲卫生,堵着屁股不透风。”(引用)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口罩,最初是防异味,鼻子是主要呼吸器官,但没被称为“鼻罩”,因为最早的口罩既是“自防”,也是被防。

B.东北鼠疫时,伍连德先生发明了简单易戴的口罩,当时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很快百姓都佩戴上了“伍氏口罩”。

C.1910年前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形式的口罩,只是东北鼠疫让中国人第一次见识了口罩。

D.陈寨庄全村都戴口罩,疫情改变了口罩的命运,虽佩戴有强制性因素,却也折射出时代的进步。

3.根据题后要求,回答问题。

(1)罩是使动用法,是一种动作,既然是动作,一般需要手的参与。(分析“一般”不可去掉的理由)

(2)2003年的“非典”让中国人认识了口罩之必要。眼下的这个“新型肺炎”,让中国人领教了口罩之必须。(分析两个加点词语不能互换的理由)

4.说明文的语言既可以平实质朴,也可以生动形象,简析下面句子的语言风格。

(1)耳朵对嘴巴说了一个谜语:卫生了你,却牵扯上了我。

(2)一开始是用手按住,后来是把口鼻与脖颈缠起来,再以后是系在脑后。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里有丁一士者,矫捷多力,兼习技击、超距之术。两三丈之高,可翩然上也;两三丈之阔,可翩然越也。余幼时犹见之,尝求睹其技。使余立一过厅中,余面向前门,则立前门外面相对;余转面后门,则立后门外面相对。如是者七八度,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后过杜林镇,遇一友,邀饮桥畔酒肆中。酒酣,共立河岸。友曰:“能越此乎?”一士应声耸身而过。友招使还,应声又至。足甫及岸,不虞岸已将圮,近水陡立处开裂有纹。一士未见,误踏其上,岸崩二尺许。遂随之坠河,顺流而去。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如是数四,力尽,竟溺焉。

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恃财者终以财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恃智者终以智败,恃力者终以力败。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虞岸已将__________          (2)则敢于险故也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如是数四,力尽,竟溺焉。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

B.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

C.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

D.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

4.丁一士敢于蹈险是凭借自身____________的特点,结果是____________,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