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②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②宗:宗族,宗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客谢之 谢: (2)窃为郡内忧之 窃:
(3)或为寇抄 或: (4)民人死者且半 且: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2)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3)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3.请概括出选文中能体现司马朗有远见的一个事例。
填空。
(1)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___________________ ……(《回延安》)
(2)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3)式微式微,胡不归?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诗经》)
(4)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诗经》)
(6)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以“音乐”为话题,仿照画线句子续写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例句:音乐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解释词语
①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灯笼》)人情世故:
②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大自然的语言》) 翩然:
(2)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
②矫首昂视。(《核舟记》) 矫:
根据拼音正确书写汉字或为加点汉字规范加注拼音。
(1)jié(________)难 wò(________)旋 追sù(________) xiāo(_______)声匿迹
(2)迁徙(_________) 缄(________)默 屹(_________)立 戛(__________)然而止
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对作者情感起伏变化历程判断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心情欢乐→沉浸忘我→悄怆落寞 B.心情平静→心情欢乐→忧伤寂寞
C.心情欢乐→沉浸忘我→心情平静 D.欢乐欣愉→怡然自乐→寂寥冷漠
2.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语言精练优美,寥寥几个字就写出景物的特点,如“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八个字状写青树翠蔓。
B.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
C.句式灵活,以四字句为主,兼用三五七字句,语言极富整齐美。
D.善用比喻,如潭上溪流“斗折蛇行”的比喻,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采用由点到面、动静结合的方法勾画出了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B.“竹树环合”与“伐竹取道”呼应,侧面表现了作者对凄清冷峻意境的追求与向往。
C.与同游五人的志不同、道不合让作者虽有同游人,但仍感受到“寂寥无人”。
D.情由景生,景中传情,作者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曲折含蓄。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