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茱萸之谜》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茱萸之谜 余光中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

阅读《茱萸之谜》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茱萸之谜

余光中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帷。”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选自《余光中散文精选》

(注)①大夫子椒专横谄媚而傲慢无礼,榝这种恶草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

1.为了揭开茱萸由“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的谜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请简要概括。(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2.请举例说明文章第④段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

3.文段⑥中加点的“大概”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文章第⑦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1.①登高带茱萸囊传统的来源;②重九吟诗,从东晋至南北朝,少见咏茱萸之作。③到了唐朝,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④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⑤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意思对即可。 2.举例子 如:举例子用杜甫全集的例子说明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 或:引用 如:引用李峤和杜甫的诗句,说明可以陈茱萸花于席。 3.不能。大概,表估计,是作者的一种猜测,不一定是真的这样。用上“大概”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不能。因为文章用较多的笔墨揭开了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唐人亲近的美饰的谜底,文末又用寥寥数语揭开屈原厌憎茱萸的原因,这样写使文章思路更严谨,内容更全面。 【解析】 1.这道题考查从材料中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学会找段落中心句和隐含关键信息的词句,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从“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可以概括出登高带茱萸囊传统的来源;从“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可以概括出重九吟诗,从东晋至南北朝,少见咏茱萸之作;从“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可以概括出到了唐朝,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从“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可以概括出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从“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可以概括出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 2.这道题主要考查说明方法的判定及作用。难点在于说明内容的概括,一般为该段的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上下段中)。方法是:前后就近原则;段落中心句;句子本身。根据“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杜甫全集的例子说明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根据“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可知,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李峤和杜甫的诗句,说明可以陈茱萸花于席。 3.这道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性。加点词“大概”,表示估计、猜测。文中是说“‘悬其子于屋,辟鬼魅’,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这是作者的一种猜测。用上“大概”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为文章用较多的笔墨揭开了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唐人亲近的美饰的谜底,文末又用寥寥数语揭开屈原厌憎茱萸的原因,这样写使文章思路更严谨,内容更全面。 4.这道题考查对文章结尾段落作用的理解。通读文章最后一段,根据“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知,这段文字主要介绍屈原不喜欢茱萸的原因。而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唐人喜欢亲近茱萸,并把茱萸作为美饰的原因。结尾一段用寥寥数语揭开屈原厌憎茱萸的原因,照应了第一段“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这样写使文章思路更严谨,内容更全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②宗:宗族,宗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客之      谢:         (2)为郡内忧之      窃:

(3)为寇抄    或:         (4)民人死者半      且: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2)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3)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3.请概括出选文中能体现司马朗有远见的一个事例。

 

查看答案

填空。

(1)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___________________ ……(《回延安》)

(2)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3)式微式微,胡不归?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诗经》)

(4)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诗经》)

(6)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查看答案

以“音乐”为话题,仿照画线句子续写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例句:音乐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解释词语

①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灯笼》)人情世故:

②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大自然的语言》)    翩然:

(2)

①渔人甚之。(《桃花源记》)异:

首昂视。(《核舟记》)    矫: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正确书写汉字或为加点汉字规范加注拼音。

(1)jié________    wò________     ________   xiāo_______声匿迹

(2)迁_________    ________默     _________立  __________然而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