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关于亲情的一则语段,回答问题。 大作家赵树理的儿子曾因经济困难写信向父亲...

阅读下面关于亲情的一则语段,回答问题。

大作家赵树理的儿子曾因经济困难写信向父亲要钱,赵树理的回信仅写一个“0”。与此同时,他却将自己的一大笔稿费捐给了一个剧团。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儿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终于靠自己走出了困境。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究竟什么是无价的?孩子应从父母身上索取什么?是万贯家财,还是自力更生的能力?俗话说:“受之以鱼,不如受之以渔。”因为自力更生是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它更是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1)文中其中有两处需要修改,请找出来并改正。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将“        ”这句话中的“    ”改为“    ”。

 

(1) ①病句:孩子应从父母身上索取什么? 修改:孩子应从父母身上学到什么? ②病句:因为自力更生是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它更是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修改:自力更生不仅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2)受之以鱼,不如受之以渔 受 授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 ①“孩子应从父母身上索取什么”中“索取”一词使用不恰当,“索取意思是向人要(钱或东西)”,结合上文的“他的儿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终于靠自己走出了困境”可知,应该把“索取”改为“学到”。 ②“因为自力更生是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它更是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中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这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不是因果关系,应该改为:自力更生不仅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校近期将组织一次“孝亲敬老”活动,请根据下表内容,拟写活动方案。要求信息完整、连贯通顺、思路清晰。

“孝亲敬老”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培养心存感恩、孝敬父母的美好品德

活动主题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活动形式

开展“亲情作文”征文活动,组织评比

 

 

 

查看答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应好好孝敬自己的双亲。若能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敬爱所有的长辈,则是一种更为可贵的品质。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这种可贵的品质的一项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B.“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诗经·小雅》)

C.“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篇》)

D.“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章句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南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   )

A.李白《行路难(其一)》

B.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C.陆游《游山西村》

D.王维《使至塞上》

2.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笥,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B.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C.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D.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

A.石/奇山水,天下独绝

B.铭曰/公输盘楚造云梯之械

C.明年至黄州/越明年,政通人和

D.砚不复得/石兽于水中

3.文中画波浪线句中“赐”“付”都是指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天石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勿陷“惯性思维”泥潭

①一根小柱子、一截细链子,缘何能拴得住千斤重的大象?原来,大象幼年时被驯象人用铁链绑在柱子上,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摆脱;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象逐渐把顺从当作习惯,虽然长大后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束缚,但它早已失去了拥抱自然的意愿。可以说,拴住大象的并不是铁链,而是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

②“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差的主人。”经过实践检验的习惯,能减少从无到有的探索成本,让人们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但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说:“妨碍人们创新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被惯性思维主导,以线性逻辑或单一视角看待复杂的事物,其实是片面的、静止的、僵化的。马谡一意孤行,因坚持“居高临下,以一当十”的教条而痛失街亭;苏轼只看到菊花敢与秋霜鏖战,便主观认为“秋花不似春花落”,殊不知“黄花也可遍地金”。认识与实践的过程,有时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以为“一招鲜吃遍天”、拿旧瓶装新酒,很容易造成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谬误。也正因此,统揽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以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能避免陷入“惯性思维”的泥潭。

③惯性思维常常躲在人们身后,非经认真省察难以摆脱。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无视具体实际,把所有“惯例”都当玉律,奉所有“经验”都为圭臬。或是决策不深入实际,全凭主观经验“拍脑袋”;或是调研走“规定路线”,看“盆景式”典型;或是推动工作全凭开会发文,狠抓落实就要检查评比……不关心工作落实实际效果,不顾及群众反响究竟如何,因循“老皇历”,惯守“旧套路”,流于表象、疏于本质、惰于思考、怠于实践,长此以往,只会裹足不前、落后于人。

④“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今天改革开放再出发,能否打破格式化、套路化的惯性思维,关键就看能不能以问题为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既应着眼现实,不唯上、不唯书,冲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从不可为中寻得可为,从熟视无睹中窥见机遇;又当勇于破除自我设限,善于革新方式方法,主动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像鹰一样换羽振翅,像蝶一样破茧成长。

⑤解放思想,堪称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冲破惯性思维,不为传统所拘、不为定式所累、不为经验所缚,我们定能聚合更多改革新动能。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注释)①圭臬(guī niè):是指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量土地的仪器,引申为某种事物的标尺、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做出决定或判断等。

1.第①段举“细链拴大象”的例子,下列述表述最恰当的是(   )

A.开门见山地论述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不要受“惯性思维”影响。

B.开篇点明本文论证的中心议题,强调小象被拴导致逆来顺受。

C.阐明人类也像大象一样,会被隐形链子的“惯性思维”束缚。

D.引出话题:拴住大象的不是铁链,而是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

2.关于第②段论证方法及作用,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运用引用论证,强调要有好习惯,否则将受坏习惯牵制陷入“惯性思维”的泥潭。

B.运用对比论证,多角度论证了以线性逻辑或单一视角看待复杂事物是会出问题的。

C.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了惯性思维在人的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D.运用举例论证,证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脱离实践将会导致主观判断错误。

3.第③段“惯性思维常常躲在人们身后,非经认真省察难以摆脱”一句中加点的词语“常常”能否删去?请简要分析。

4.我们曾经学过罗迦·费·因格的《谈创造性思维》,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在第⑤段后补写一段话,说说你的观点。要求:至少运用到三个成语,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