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我是吴宓教授》,回答下列小题。 我是吴宓教授 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

阅读《我是吴宓教授》,回答下列小题。

我是吴宓教授

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写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列出参考书、著作、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慕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

⑤他就像是一座钟。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

⑥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⑦比起教学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⑧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上,一个女学生曾略带艳羡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大笑。

⑨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⑩学生李延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而钱钟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其实都不到位。从东南大学到西南师院,数也数不清的讲堂上,作为“老师”的吴宓“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的一生”。

⑪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陕西老家,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

⑫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据说,弥留之际,他不停地喊着:“我是吴宓教授。”

注释:①彼时正值文革时期,吴宓成为大罪人,受尽苦难。病重有残疾,只得回家养病。

1.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嫉妒”的正确读音是________,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

2.本文记叙的是吴宓教授的事迹,却在第⑥段写到他大名鼎鼎的学生钱钟书、曹禺、吕叔湘,这运用的是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吴宓教授的特点

具体表现

(1)______

讲课时不看资料,所有内容脱口而出

勤奋

(2)______

(3)______

批改学生作业,字迹工整

关爱学生

(4)______

 

 

 

4.请你阅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划线句子的作用。

 

1. jí dù 表达了梁实秋对吴宓教授发自内心的钦佩之情 2.侧面烘托;突出吴宓教授学识之渊博,教学之严谨的态度。 3. (1)潇洒 (2)半夜备课,早起诵读 (3)一丝不苟(或认真、负责) (4)为学生拦车,为女生找凳子,请学生吃饭 4.吴宓弥留之际反复强调“我是吴宓教授”体现了他内心对教育事业的渴望之情,对于无法从事教学的不甘,作者用该句作文全文的结尾,表达了他对于吴宓的同情之心和赞美之情。 【解析】 1.本文考查对文章关键字词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字词的原意,再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嫉妒”应读为“嫉妒(jí dù)”,本意为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这里用来形容梁实秋听完吴宓讲课后的感受,梁实秋认为吴宓讲课很有水平,清华没有聘用吴宓是一大遗憾,“嫉妒”表面上看是忌恨东南大学有这样一位好老师,实际上是羡慕东南大学有这样一位好老师,表达了对吴宓的钦佩之情,希望清华能够聘用吴宓。 2.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相关描写手法,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描绘环境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具有激发读者想象力,对正面描写进行补充等作用。本文中第⑥段“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没有直接描写吴宓的事迹,而是通过描写他所教学生的出色体现他当老师的成功,具有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更加突出吴宓教书育人的成功,烘托了吴宓教授教学严谨、认真、负责的形象。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人物的相关事例,进行分析概括。文章第③段提到“课堂上这番潇洒”,“这”指代的是吴宓上课不用看资料就能脱口而出,因此吴宓讲课的特点为“潇洒”;文章第③段提到“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接着描述了吴宓的勤奋备课,具体表现就是半夜仍备课,并且一大早就诵读;文章第⑦段提到吴宓“教学上的严谨”,对应的是上文吴宓批改学生作业一丝不苟,因此可以直接用“严谨”概括吴宓的批改作业的情况;第⑦⑧段列举了吴宓关爱学生的事例,分别是帮女学生挡住车,帮听课的女生借凳子以及点名时称赞女学生姓名。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本文考查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划线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划线句子写吴宓教师即使在文革时期被批斗仍然不忘自己是一名老师,渴望教书育人,体现了吴宓教授在困境之中仍然坚持为人师表的高贵品质,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本文的主题是通过种种事例表现吴宓教授勤勤恳恳教书、关爱学生等可贵品质,划线句子写吴宓教授逆境中的坚守点明了文章主题,表达了对吴宓教授的赞美,同时对于他在文革期间遭受的苦难以及不能教书育人,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在结构上,文章题目为“我是吴宓教授”,划线句子与题目相互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孙权劝学》,回答下列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句,是孙权向吕蒙指出“学”的____性;而当“蒙辞以军中多务”时,孙权又现身说法,以“______”一句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权谓吕蒙曰______

(2)蒙辞以军中多______

(3)孤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

(4)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

(5)非复吴下阿蒙______

(6)更刮目相待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作者在此描写两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古诗文,回答下列小题。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本诗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体裁是五言____(填“律诗”或“绝句”)。

2.诵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人在竹林里“独坐”“____”“____”,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份对360名初中生“追星对象”的调查统计表,请根据调查情况,回答问题。

内容

有卓越贡献的中外名人

艺术之星

实力派影视歌星

偶像派影视歌星

比例(%)

10

11

25

54

 

(1)从数据中可以发现:__________

(2)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的建议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前不见古人,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造化钟神秀,________。(杜甫《望岳》)

(4)荡胸生层云,________。(杜甫《望岳》)

(5)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6)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7)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8)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9)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10)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A有点慌。他只知道骑自行车的讨厌,还不晓得其中还有可怕的——既然曹先生都不敢家去,这个家伙一定来历不小!他跑了几十步,便追上了那个人;故意地等着他与曹先生呢。自行车把A让过去,A看了车上的人一眼。一眼便看明白了,侦缉队上的。

(1)以上文段出自《____》,作者是____

(2)“A”处的人物是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