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食鸽
叶侯之家,获二鸽,缚其翅而畜之野。狸①知其不能飞也,攫而食其雌。雄者怒,奋起喙②啄狸,狸嗥而去。不数日,复获一雌焉,狸至而又食之,然以前被啄故,若惮雄不敢近。雄因自恃其强,不为备。居无何,竟为狸所食。
(选自清·管同《七经纪闻》)
(注释)①狸:野猫。 ②喙:鸟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为备________
(2)然以前被啄故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无何,竟为狸所食。
3.请说说雄鸽“竟为狸所食”带给人们什么启示。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阅金经 B.僧募金重修/讲信修睦
C.寻十余里无迹/寻病终 D.遂反溯流逆上也/沿溯阻绝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反击之力/已而之细柳军 B.求石兽于水中/行者休于树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人谋而不忠乎 D.然则天下之事/入则无法家拂士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起初原地打捞,然后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C.文章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闻之笑曰”刻画出讲学家的自负轻蔑,老河兵的“笑”则突显出他的胸有成竹。
D.文章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叙事脉络分明,逐层深入,结构严谨。叙事之后,以简洁的抒情结束全篇,揭示题旨。
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苏轼当年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自称“老夫”,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暗含了岁月流逝却壮志未酬的忧郁。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策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又何妨”,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够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词人以云中太守魏尚自比,这是东坡借此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D.这首词从题材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
古诗文默写
(1)乐器、乐曲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往往借此来表达怀乡思亲之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①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中考倒计时100天,同学们互赠古诗文,你抄录了苏轼的“③________________,何妨吟啸且徐行”,劝勉同桌心无旁骛;同桌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淫慢则不能励精,④_______________”与你共勉。
(3)默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颈联和尾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浒传》中杨志的祖传宝刀有砍铜剁铁刀口不卷,吹毛得过,杀人不见血三大好处。牛二想霸占宝刀百般刁难,杨志在打斗中误杀了牛二。
B.《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来到车迟国发现车迟国敬僧灭道,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和唐僧比试,悟空使计让三仙皆输并现出了原形。
C.《狗·猫·鼠》追忆了“我”童年时救养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借对隐鼠的喜爱和对猫的憎恶,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痛恨。
D.《骆驼祥子》中祥子的第一辆车被大兵拉走,他顺手牵走三匹骆驼,在说梦话时道出了他与三匹骆驼的关系,因此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庆历四年”“晋太元中”“丙辰”。
B.古人的“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如“孔明”“太白”。
C.古人用“左迁”“谪”表示贬官,“陟”表示晋升,“举”表示选拔、任用。
D.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传统的习俗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