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①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①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问于一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②节气表明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这要从我们非常热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

③表,最早诞生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

④“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日影的圭表。

⑤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叫“日长至”,又称“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天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

⑥在此基础上,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了。用今天的天文学来解释,地球轨道投影到太阳系模型上形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黄经,将这个坐标系的横轴,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共有二十四个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基本规律是: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6日和21日,下半年是8日和23日。

⑦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如:在4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8个节气;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

⑧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位子孙后代的珍贵礼物,拥抱它,就是拥抱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与智慧命运。

1.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因为它融多门学问于一体,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

B.通过观测,古人把每年夜晚最短的那天称为“夏至”,白天最短的那天称为“冬至”。

C.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的方法研究出的二十四节气,能用今天的天文学来进行解释。

D.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语言,它能反映四季变化、气候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

2.下列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二十四节气,由此可见本文是一篇直观易懂的事物说明文。

B.文章采用时间顺序,从节气文化的特征,古代先民如何测定节气等方面进行说明。

C.文章第④段采用了下定义、举例子的方法生动准确地说明了“圭”的来源和结构。

D.文章第⑦段的加点词“左右”说明节、气并非正好十五天,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下列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既表明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同时也指明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B.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建造的观星台,是中国历史有记载的年代最早的天文台。

C.二十四节气把一年分成了四季,每一季的第一个节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D.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是中华祖先们馈赠给每一位子孙的珍贵礼物。

 

1.A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原文第一段内容可知:“融多门学问”与“强大生命力”不具有因果关系。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本文说明的是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属于事理说明文; B.文章采用的是逻辑顺序,不是时间顺序; C.第④段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说明“圭”的来历,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观星台。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原文“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可知,郭守敬建造的观星台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不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狸食鸽

叶侯之家,获二鸽,缚其翅而畜之野。狸知其不能飞也,攫而食其雌。雄者怒,奋起喙啄狸,狸嗥而去。不数日,复获一雌焉,狸至而又食之,然以前被啄故,若惮雄不敢近。雄因自恃其强,不为备。居无何,竟为狸所食。

(选自清·管同《七经纪闻》)

(注释)①狸:野猫。  ②喙:鸟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为________

(2)以前被啄故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无何,竟为狸所食。

3.请说说雄鸽“竟为狸所食”带给人们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十余岁/金经 B.僧募金重/讲信

C.十余里无迹/病终 D.遂反流逆上也/沿阻绝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反击力/已而细柳军 B.求石兽水中/行者休

C.岂能暴涨携之去/人谋而不忠乎 D.天下之事/入无法家拂士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起初原地打捞,然后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C.文章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闻之笑曰”刻画出讲学家的自负轻蔑,老河兵的“笑”则突显出他的胸有成竹。

D.文章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叙事脉络分明,逐层深入,结构严谨。叙事之后,以简洁的抒情结束全篇,揭示题旨。

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苏轼当年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自称“老夫”,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暗含了岁月流逝却壮志未酬的忧郁。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策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又何妨”,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够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词人以云中太守魏尚自比,这是东坡借此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D.这首词从题材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乐器、乐曲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往往借此来表达怀乡思亲之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①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中考倒计时100天,同学们互赠古诗文,你抄录了苏轼的“③________________,何妨吟啸且徐行”,劝勉同桌心无旁骛;同桌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淫慢则不能励精,④_______________”与你共勉。

(3)默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颈联和尾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浒传》中杨志的祖传宝刀有砍铜剁铁刀口不卷,吹毛得过,杀人不见血三大好处。牛二想霸占宝刀百般刁难,杨志在打斗中误杀了牛二。

B.《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来到车迟国发现车迟国敬僧灭道,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和唐僧比试,悟空使计让三仙皆输并现出了原形。

C.《狗·猫·鼠》追忆了“我”童年时救养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借对隐鼠的喜爱和对猫的憎恶,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痛恨。

D.《骆驼祥子》中祥子的第一辆车被大兵拉走,他顺手牵走三匹骆驼,在说梦话时道出了他与三匹骆驼的关系,因此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