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是一个发生在民国的故事。

②贼没良心?也是吧。人家都没饭吃了,在吃观音土,贼却将人家红薯种给偷了,半夜三更,正拟翻墙过去,不料碰倒了一块砖,砸在月光如水之深夜里,响声格外凄厉。有人被响声弄醒,打一声哦呵,村子里的人便都醒来,汉子们都纵身从床上跃起,追贼追了里把路远。这贼据说很瘦小,鸡肋不足以安尊拳,谁叫他是贼呢?也被吃了好几顿拳脚。

③天气尚黑,觉还没睡足,众人捉了贼,又练了手,便将贼一根绳子捆了,捆到吕家屋背后那棵苦楝树上,绑起来,便都回屋再睡回笼觉去,撂下话来:明天再理会。

④哦呵声,打骂声,还是贼的惨叫声,惊醒了一位少年,他叫吕振羽。待众人散去,他一人悄悄爬了起来,星光下,但见这贼被五花大绑,身上黑一条几条,黑条绑了身子;红一条几条,红条也绑了身子;黑的是真绳子,真绑身子;红条是血印子,如绑身子。

⑤这个贼,身子比吕振羽高多了,以年龄论,吕振羽怕也喊他叔叔吧?吕振羽家不算寒苦,但也非富室。这贼比他家可穷多了,到他家来偷红薯之类食物,也是生活所逼。既然已被人们练了几顿拳脚,受到应有的惩罚,也算了吧。想到这,吕振羽走到其面前,摆摆手,叫贼别做声,将绳子给松了,对他说:“你走吧,别回头,赶紧走。”

⑥今夜过去了,吃了点皮肉之苦;明天呢?明天来的,会是什么?这贼拔腿走了。自然,走得快,有人若赶上来了,逃不掉二遍苦嘛。走着,走着,不对劲。这贼,总感觉脚后有脚,脚步后面有脚步,一回头,看到后面丈多远处,那个少年跟在后边。

⑦“我怕你怕”,那个少年说。一个贼夜半走在村头,若是有人起早,见了贼,那不再一声哦呵一声喊,将贼再捉了?吕振羽跟在贼后面,送贼一程,护贼一路,便是想让贼一路走远,一路走好。

江南多山,很多年前,江南之山,树高树密,魅影重重。一个人夜半走在野外,也是吓死人。吕振羽送贼,送到村头,送到村外,送到了赶不上见不到之远处,他往回头走了。

⑨他走,走,走,却听到脚步有重声,回过头来看,那贼在他后面丈把远,一直跟着他走。吕振羽朝他喊:“你怎么还不回去?不怕再被捉了?”贼回他话说:“我也怕你一人害怕。”

⑩不管生活再苦,这贼也是人品欠佳。如果饥寒都是起盗心之理由,那世界上就没人品可言,谁都可以借种种客观,干鸡鸣狗盗事。这贼后来据说再不偷鸡摸狗,他再穷也不穷人品,源起那回少年吕振羽,一路陪送他,一路护卫他,让他感觉到了人间的温暖,让他感受到了人心的力量——因为人心有力量,所以其人品在这力量之作用下,也提升了。

⑪改变一个贼,改变一个不入品的人品,吕振羽用的是其带热度的人心,有质量的人心。

⑫人心与人心互相传导,人世间便多了温情吧。

(选自《羊城晚报》,作者刘诚龙,文章有删改)

1.通读全文,按题目要求理清文脉。

吕振羽是我们湖南邵阳人,后来成了著名历史学家,出版过很有影响力的《史前中国社会研究》与《中国政治思想史》等名著,与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翦伯赞,合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五大家。

如果要将上段文字放回原文,应放入___段之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

3.“我怕你怕”“我也怕你一人害怕”“有热度的人心”中哪一项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请结合文章主旨和行文风格说说选题理由。

 

1. ⑨ 从内容上看,这段文字运用插叙,补充了吕振羽与作者是同乡,成就很高,有很高的身份背景;在结构上,总结第⑨段的叙述,体现作者对吕振羽送贼行为的认同赞美,开启下文“人心有力量”的议论。 2.此句环境描写,生动描绘出江南山多树密、可怕危险,交代了吕振羽和贼互送的理由,体现出吕振羽的善良细致,也表现出贼被感化后同样能传导温情。 3.“我也怕你一人害怕”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我也怕你一人害怕”更能全面体现贼人被吕振羽的善良细致感化,人心能相互传导温情的主旨,“我怕你怕”只能单方面体现吕振羽的善良;“我也怕你一人害怕”比“有热度的人心”更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符合文章跌宕起伏的叙述风格。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脉络的梳理。从内容看,这段文字是对吕振羽后来的成就和身份的介绍,应放在对他的善举介绍完之后,作为插叙内容,对文章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梳理文章可知,2-9段完整具体地写了吕振羽放贼、送贼、感化贼的善举,所以这段文字应放在9段之后;从结构上看,本段文字可看作是对吕振羽行为的一个总结,而且引出了下文对主旨的议论和升华,表现出对吕振羽行为的赞赏。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本句描写的是江南山多树密的景象,属于环境描写,“树高树密,魅影重重”写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可怕,这也是吕振羽护送贼一程的原因,可以看出吕振羽的善良和细心;结合贼又护送他回来以及“贼回他话说:‘我也怕你一人害怕’”的语句,可知,贼被他感化了,也担心他、护送他,表现了传递温情这一主旨。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拟标题的能力。“我怕你怕”是吕振羽说的话,是放走贼并护送他离开时说的,只能表现吕振羽的善良细心,不符合文章的主旨;“我也怕你一人害怕”是贼说的话,是因为贼被吕振羽放走并且护送的行为感动了,所以又护送吕振羽回家时说的话,能体现温情被传递这一主旨,也符合文章处处设置悬念、情节跌宕起伏的行文风格;“有热度的人心”比较平淡,不如“我也怕你一人害怕”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①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问于一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②节气表明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这要从我们非常热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

③表,最早诞生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

④“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日影的圭表。

⑤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叫“日长至”,又称“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天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

⑥在此基础上,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了。用今天的天文学来解释,地球轨道投影到太阳系模型上形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黄经,将这个坐标系的横轴,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共有二十四个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基本规律是: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6日和21日,下半年是8日和23日。

⑦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如:在4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8个节气;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

⑧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位子孙后代的珍贵礼物,拥抱它,就是拥抱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与智慧命运。

1.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因为它融多门学问于一体,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

B.通过观测,古人把每年夜晚最短的那天称为“夏至”,白天最短的那天称为“冬至”。

C.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的方法研究出的二十四节气,能用今天的天文学来进行解释。

D.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语言,它能反映四季变化、气候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

2.下列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二十四节气,由此可见本文是一篇直观易懂的事物说明文。

B.文章采用时间顺序,从节气文化的特征,古代先民如何测定节气等方面进行说明。

C.文章第④段采用了下定义、举例子的方法生动准确地说明了“圭”的来源和结构。

D.文章第⑦段的加点词“左右”说明节、气并非正好十五天,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下列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既表明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同时也指明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B.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建造的观星台,是中国历史有记载的年代最早的天文台。

C.二十四节气把一年分成了四季,每一季的第一个节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D.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是中华祖先们馈赠给每一位子孙的珍贵礼物。

 

查看答案

    狸食鸽

叶侯之家,获二鸽,缚其翅而畜之野。狸知其不能飞也,攫而食其雌。雄者怒,奋起喙啄狸,狸嗥而去。不数日,复获一雌焉,狸至而又食之,然以前被啄故,若惮雄不敢近。雄因自恃其强,不为备。居无何,竟为狸所食。

(选自清·管同《七经纪闻》)

(注释)①狸:野猫。  ②喙:鸟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为________

(2)以前被啄故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无何,竟为狸所食。

3.请说说雄鸽“竟为狸所食”带给人们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十余岁/金经 B.僧募金重/讲信

C.十余里无迹/病终 D.遂反流逆上也/沿阻绝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反击力/已而细柳军 B.求石兽水中/行者休

C.岂能暴涨携之去/人谋而不忠乎 D.天下之事/入无法家拂士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起初原地打捞,然后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C.文章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闻之笑曰”刻画出讲学家的自负轻蔑,老河兵的“笑”则突显出他的胸有成竹。

D.文章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叙事脉络分明,逐层深入,结构严谨。叙事之后,以简洁的抒情结束全篇,揭示题旨。

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苏轼当年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自称“老夫”,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暗含了岁月流逝却壮志未酬的忧郁。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策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又何妨”,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够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词人以云中太守魏尚自比,这是东坡借此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D.这首词从题材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乐器、乐曲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往往借此来表达怀乡思亲之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①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中考倒计时100天,同学们互赠古诗文,你抄录了苏轼的“③________________,何妨吟啸且徐行”,劝勉同桌心无旁骛;同桌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淫慢则不能励精,④_______________”与你共勉。

(3)默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颈联和尾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