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这也是生活》中的一...

作文。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这也是生活》中的一句话。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怎样发展,重温先生当年说的这句话,依然让我们有很多的感悟:心里有集体,胸中有国家;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从“我”做起,滴水汇成大海……

请以“                与我有关”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例文: 奉献与我有关 睁开眼睛,是一片灿烂的阳光。闭上眼睛,是一场甜蜜的梦景。我们喝着牛奶长大,真是幸福的一代! 前不久老师带队到福利院慰问,妈妈要我同去参加献爱心活动,起初我很好奇。在福利院里,我才知道社会中还有着一大批弱势群体。他们由于语言的障碍、生理的残缺,只能给我们留下是一种难以忘记的特殊笑容。他们中间的那些人,虽然青春少年,有着精灵发光的眼睛,带着花样般美丽的笑脸,但是他们是聋哑人,只能用手语表达心中的语言。眼睛瞎了的人,永远在黑暗中过日子,他们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外界。还有坐着轮椅站立不起,迈不动步子的人……在这里有多少不可想象的人生?像那些白发苍苍,脚步蹒跚的孤寡老人,在一片掌声中,布满核桃皱纹的脸上,都绽放出新春的欢乐。他们有着不简单的人生,他们没有完全的生活能力,但他们有着一颗坚强的心。他们要克服比正常人更难以想象的生活困难,他们身上都具有勇敢挑战人生的可贵精神。他们需要坚强生活,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虽然我们相处的时间很短促,但我们走得更近了。礼品是小小的心意,跟他们握手,有着一股股温暖的力量,隐含着一份深深的情意,在内心呼唤着感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永远需要人人都来奉献一片爱心。这奉献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不仅是我,还有你。 人类呼唤和平日子里的永恒春天,人们需要创造自己理想的美好乐园。只要世界上仍然还有着战争疯子的嚣张气焰,社会就不会有安宁的日子;自然界间有着不测风云变幻,在人们的生活中,就会有灾难的考验。生活中不知遇到多少不可想象的险峰困境,人类就需要有多少相互援助和帮忙的温暖。 新的时代呼唤着一个个新的春天,不要以为自己的日子好就可以躺在蜜中去弹奏催眠的情调。奉献与我有关,我们应从自身做起,把自己融入到为社会奉献的洪流中,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解析】 本题为半命题作文,采用了“引导语+半命题”的形式,引导语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打开并引领写作思路。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只为自己考虑,而是要心中有集体,胸中有国家,要学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不能把自己置身外。据此,本篇作文的立意可以是:关爱他人、奉献、要有集体观、祖国在心中等,根据这些立意,题目中所要补充的内容就可以是:他人、集体、国家、奉献等。可借鉴如下思路:补题为“集体与我有关”,采用倒叙的写法,首段写经过那件事,自己明白了“集体与我有关”的道理。然后叙事,记叙自己本来没有什么集体观念,觉得只要搞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学校组织运动会,体育委员组织大家报名,自己长跑不错却不报名,觉得这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还可能会耽误学习。老师知道了这种情况,一番长谈,让自己明白了“集体与我有关”的道理,最后在运动会上自己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题材进行写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近些年来,“最雷建筑”屡屡跌破底线。“罗马”、“普罗旺斯”等洋名字遍地开花,奇形怪状的大楼突兀而立。

一谈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比之下,欧洲古建筑数量众多,古堡坚固雄伟,教堂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有这样一层心态,中国当代建筑崇洋求异之风就不足为奇了。

难道,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

中西古建筑在材料使用上差异显著。中国传统木质建筑易朽,简朴,平展,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西式砖石建筑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材料短缺或古人的技术落后。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领先世界,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很先进。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              ”。

中西古建筑在用料上各有偏好,这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实现“返归自然”的居住理想。

中西古建筑在建筑理念上也是有显著差异的。西方建筑师对形式美的法则,诸如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称等均有系统的研究,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美学法则。上述形式美的法则,在古代中国建筑师看来,只是停留在建筑理念的表面层次,中国建筑师的着眼点在更深的层次上:在于建筑群体的谐和,在于建筑整体与自然的谐和,在于建筑与人类自身的谐和,创造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因此,完全不必为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而妄自菲薄。好在,行业内外反思之声日益增多,文化自觉意识渐次复苏,造出“中国范儿”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本身的特征,也给当代营造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进入现代社会,不仅建筑材料的性质改头换面,群组结构和院落式格局,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更难有伸展空间。但换个角度思考,传承不能局限于形式,要重精髓,那就是传统中简约、质朴、追求整体效果与环境和谐的理念。要使建筑外观有一张“中国脸”,少不了传统建筑理念这一颗“中国心”。

1.根据文意,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填入文章横线处,恰当的是

(甲)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乙)非不为也,乃不能也

2.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

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联系文章和下图,说说你怎么看待中央电视台新大楼上榜英国《金融时报》“糟糕建筑”的调查结果。

(链接材料)

2014年11月,英国《金融时报》在他们遍布全球的编辑记者中做了一项调查,让他们推举出自己身边最想拆掉的糟糕建筑,结果北京的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和纽约的时代华纳中心等建筑纷纷上榜。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京,北京

陈启文

①我这个外地人,在北京待得越久,越能感受到北京的独特魅力。

②北京之大,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大。北京包 容一切,亦可消化一切。北京很傲慢,但没有偏见,他把所有的 人都视作自己的子民。坐着板儿爷的洋包车在老胡同里逛着 时,板儿爷问你,哪儿来的啊?你告诉他,湖南来的。唔,板儿 爷唔一声,湖南好啊,湖南出了个毛泽东啊。如果你告诉他是 广东来的,香,板儿爷同样唔一声,广东好啊,广东有钱啊。板儿爷这样唔着,夸奖着,像个长辈在夸奖自己有出息的儿子,你 下意识地就会觉得,北京的确像是一个严厉而慈祥的父亲。

③在北京,我住得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是菜市口。那里有 一家很适合我这种小地方来的人居住的旅馆。我孤身一人在 这里住着时,从来没有漂泊异乡的孤独感,傍晚时我喜欢在这 里闲散地疲步,黎明时我喜欢听燕子和鸽子的呢喃,北京一下 变得充满了生活的味道。这让我时常会有一种错觉,我已不是 从外地来的一个匆匆过客,我一直就住在这里,生活在这里。

我喜欢这里的干净,有风也有阳光,人也不太拥挤,而且非常方 便,它离很多我想去的地方都很近:陶然亭、天坛、大观因、琉璃 厂文化街……

④走几分钟就到了邮局,可在第一时间买到全国出版的最 新报纸和杂志。紧挨着邮局就是地铁口,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想看看书,一条路上就有两三家书店,都不大,但书很上档次, 商务、三联、中华书局,在这样的书店可以“泡'就是泡上一整 天也没有人撵你。

⑤在夕阳的余晖中与一条老胡同相随而行,墙壁上挂满了 各种花草爬藤。走进这样的地方,你才感觉到胡同和四合院是 结伴而生的,乍一看,一幢幢灰色旧楼就像刻出来的版画,木刻 画,它与江南那些田园诗或水墨画般的老建筑是完全不同的风 格。我喜欢在这里悠然自得地逛着。每一条胡同,也可能是另 一条胡同,它穿过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从元明清延续到现 在,很多东西混杂在一起,让我感到迷茫,难以分辨。偶尔也会 想起来,这里是谭嗣同被杀的地方,但早已闻不到一点儿血腥味了。无数脚步匆匆踩踏过死亡的地方。一百年了。我在这 里回望那早已消逝的一切,一段黑白年代的记忆。

⑥但在四合院最多的地方,要想看见一座四合院是不容易 的。我是说,现在的北半截胡同那间四合院,谭嗣同的故居莽 苍苍斋。我其实没想过要去那里,我甚至压根儿就没想起过那 里还有这样一座四合院。但我还是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要说其 实不难找,也不远,沿菜市口大街西边往南走几十步就是。这 让我感到意外,这种无意中的发现总让人觉得意外,而更令我 感到意外的是,一个人的出生地与他的就死处,竟会这样近,很 难想象一个人从人生的另一头走到这一头,竟然走了整整三十六年。这是多远的一条路?我感觉我已经走进了一个世纪之 前的某个傍晚。这是我第一次走得离北京这样近,以无意的 方式。

⑦像这样的四合院,这样的来历,北京还有很多,也大都处于一种被遗忘的状态。但我很庆幸它们被保存下来了,哪怕是 保存在一种遗忘的状态。从里边出来,我看见门口有一棵树, 不知是什么树,是那种可以一边落叶一边又同时长出树叶的 树。我还像刚才那样慢慢溜达着,此时,老胡同里真是静极了, 夜色突然变得很深。脚底下有了一点儿闷闷的回声。这才觉 得,北京很大,也很深。

⑧隐居于这些老房子里的不仅只有老北京的记忆,还有生 活,老北京的生活。譬如说,去老舍茶馆喝杯茶,吃点京味儿小 吃,看看戏。老舍茶馆的风格也是我喜欢的,红色的门廊,眼睛 被一盏一盏的红灯笼照着,满眼红彤彤的喜气色彩,连影子也 红透了,一派的朱红,中国红。那八仙桌,那靠背椅,却是别出心裁的黑,黑得耀眼发亮,这样的红与黑,深厚,恒久,大俗中的 大雅,适合平民,也适合文人,二三好友围坐一席,嘴里有吃的, 耳里有听的,眼里有看的,一个个幽静细长的女子,穿着旗袍, 仿佛正从清為走来,脸儿润白,俊棉,含着一点儿笑,在满座的 宾客中来回抖茶。而你往这椅子上一坐,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生活方式。

⑨这是一个可以忘掉时间的地方,一个连你自己也要忘掉 的地方。丝毫没有察觉,你也成了这里的一种布景和效果。叫 板的痛快,品茶的悠闲,真可谓是完完全全的老北京的风韵。 只有茶是不老的,如花般鲜嫩的,清纯的,每注一缕热水,从根一直漫向芽臾我感到了一种重生般的生长的力量。轻轻吸饮一口,仿佛吸了一口春天的气息。杯中香气缭绕,台上余音绕梁,这座上闲情,这缓慢悠闲地打发时光的方式,在这疲于奔命的年头,已不是消遣,已经是一种忘我的境界。您咕,这会儿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了。

(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北京有哪些独特魅力。

2.卞之琳的著名现代诗《断章》这样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请将这句诗与文中的画线语句作比较,并结合第⑨段的内容说说对该画线语句的理解。

3.这篇文章有些词句颇为生动,请在文中找出一处,针对其语 言特色提出一个问题,并尝试作出解答。

你选出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是收藏图书、文献和档案典籍的地方,也就是图书馆。

古代的藏书楼在选址上大都倾向于找个“风水宝地”。如清朝乾隆年间编修的《四库全书》,7个抄本分别藏在“北四阁”和“南三阁”。“北四阁”分别是北京紫禁城皇宫的文渊阁、京郊圆明园的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的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南三阁”是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的文澜阁。这些藏书楼都建在环境优美之地,像杭州的文澜阁,就选址在杭州风景最美的地方。

给藏书楼取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不少藏书家在楼名中寄托情感、志趣。如清朝藏书家孙衣言的藏书处名为“玉海楼”,寓意藏书“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明末时的藏书家江元祚(zuò),隐居于钱塘,筑草堂于西溪横山堂上,建藏书楼名为“拥书楼”,被赞为“拥书万卷,连屋充栋”。另外,“传经堂”“好古堂”等名称,也同样表达了对经书典籍的尊崇之意。也有许多藏书楼的名称是源自典故的。比如建于明朝中期的“天一阁”,其名取自《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古代的藏书楼在功能设计上也是非常考究的。因为藏书楼主要是用来存放和阅览图书的,所以在建造时,首先要考虑建筑规模必须与所藏图书数量相吻合,要有足够大的存储空间;其二藏书楼不是单纯存放图书的仓库,也是一个读书治学的地方,所以一般都在内部设计了供人阅读的空间,并且要考虑取书、看书的方便性。这种藏书与读书分开的建筑格局,对于保护图书是很科学的。此外,在设计藏书楼时,还必须考虑防火、防潮、防蛀、防盗等功能。

藏书楼还十分注意周围小环境的建设,通过对藏书楼周围小环境的人工修饰和设计,使之与藏书楼的整体达到协调一致乃至增色的目的。特别是明清时期,建造园林式藏书楼非常普遍,当时的藏书楼建筑既是技术,又是艺术,融科技文化和审美文化于一体,极富特色。

我国古代的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而且也整理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

(材料二)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藏书的保存和保护工作,这一点在藏书楼的设计中体现十分鲜明。如明代义乌人虞守愚的藏书楼选址于背山临水之处,引水为池,以小舟为渡。楼上长窗绕环,藏书万卷;楼下,明堂宽敞,读书著述于此。又如中国近代 “嘉业堂”藏书楼,一楼房间皆用烧制的青砖铺地,青砖之下用瓦钵铺垫,瓦钵下面再铺细沙,使得藏书楼的地面比周围高30厘米;藏书楼一楼底层高4-5米,面向天井的库房全部装有落地长窗,通风、采光、隔热效果都很好。“嘉业堂”内的书籍全部存放于楠木书橱、书箱和书匣中,匣内复衬甲板,十分考究。

1.阅读(材料一),说说你对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有了哪些了解。

答:

2.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说明(材料二)中两座藏书楼如此设计的原因。

答:

3.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为自己的藏书楼取名“书巢”。请你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陆游取这个名字的原因,并辨析这属于古代藏书楼取名方式的哪一种。

(链接材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节选自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或栖于椟: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相见。③间:间或,偶尔。④槁枝:枯树枝。

 

查看答案

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之一是给其中的典型形象分类,请你从所给的典型形象分类中选择一类,选取两部名著中的两个人物,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这样归类的依据。(100字左右)

备选典型形象分类:仁者  义者  忠者  善者  智者  勇者  志者

 

查看答案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走送之/众妙 B.经扣问/策而临之

C.未尝稍降色/不而别 D.同舍生皆绮绣/聪明反聪明误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翻译: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才能够看遍了当时的书。

理【解析】
因为我能做到“计日以还”“不敢稍逾约”,所以藏书之家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才得以“遍观群书。”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理【解析】
我曾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这才使我最终得到不少教益。

(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翻译: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理【解析】
我心中有足以使自己快乐的事,并不觉得吃穿不如人家,一点儿也不羡慕那些“烨然若神人”的同学。

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是荀子的名言,请结合上文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一)(链接材料二),说说宋濂、杨时、魏昭是如何“尊师”的。

(链接材料一)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选自《宋史·杨时传》)

(链接材料二)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泰许之。泰尝不佳,命昭作粥,粥成,进泰,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以杯掷地。昭更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曰:“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属:撰写。②见:开见。③暝坐:打瞌睡。④游酢:建州建阳(建阳麻沙镇长坪村)人,北宋法字、理学家。⑤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⑥泰:郭泰,东汉时期名士,与许劭并称“许郭”,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