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学作品阅读 魔季 张晓风 ⑴我沿着草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

文学作品阅读

魔季

张晓风

⑴我沿着草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

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茸茸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我走在绿之上,我走在绿之间,我走在绿之下。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⑶那边,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漂浮,像什么呢?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样一张画——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

⑷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像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篷。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足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是怎么会痴騃得那么厉害的!

⑸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我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我不自已地想逗她说几句话。

⑹“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⑺“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

⑻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已久的羽毛。

⑼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

⑽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

⑾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⑿“凯凯。”

⒀“嗯?”

⒁“你在干什么?”

⒂“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

⒃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往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

⒄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

⒅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她不是也爱水吗?她不是一直梦想着要钓一尾金色的鱼吗?(可是从来不晓得要用钓钩和钓饵。)每次从学校回来,就到池边去张望那根细细的竹竿。俯下身去,什么也没有——除了那张又圆又憨的小脸。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⒆啊,春天多叫人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了,当他的魔术棒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了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术季!

(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实写了两幅画面:第一幅是绿色的山谷和清澈涧水里的花瓣;第二幅是我与小山居者凯凯相遇的画面。

B.第(2)段首句中的“清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叶落草枯,山之萧瑟的景象,反衬出春山的丰盈。

C.第(4)段,作者由眼前的春景联想到久居四面混凝土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D.文章的结尾,作者把小女孩凯凯比作神奇的魔术师,她将地球变成花球,变成音乐匣子。此处点题,揭示主旨,升华主题。

2.小语和小文被张晓风别出心裁的语言所叹服,展开了以下对话。

小语:我觉得文中的量词使用十分奇特,比如第(8)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它妙在_____________

小文:我觉得第(2)段“绿在我里,我在绿里”这句话内涵丰富。我读到__________

3.第(18)段为什么用第三人称“她”的视角来叙述?结合全文,探究本文叙述视角的巧妙之处。

知识卡片:叙述视角是由文本中的人称来体现的。散文一般都是用第一人称完成一个文本的叙述过程,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具体真切地呈现给读者。但是,也可以巧妙地变换叙述人称来获得新的叙述视角,丰富文本的内涵意蕴。

4.读完本文,小语觉得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着重描写一个叫凯凯的小女孩,所以,她想把文章的标题改为《春花的精灵》。你同意她的观点吗?请结合文意来阐述理由。

 

1.D 2.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的山水比作课本、文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中春景的美丽与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领略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之情。 走在春天里,我被各种的绿色包围着,写出了春天的绿意盎然,热闹非凡。而我喜欢春天的绿色,我感受春天,亲近春天,因此这句话也体现了我与春天身心融合的奇妙之感。 3.(1)第(18)段中的“她”是童年时的“我”。作者由眼前小女孩凯凯在溪边逗弄花瓣,联想到童年时的自己。(2)作者用第三人称“她”,回忆了自己在春天里的童真生活,极富画面感。表达了对江南的怀念,对童年的追忆,对母亲的爱。(3)巧妙地转换视角,使文章的意蕴更加深刻。成年后的我们,迷失在四面混凝土的生活中,曾经亲近自然的美好光阴已经回不去了,作者感到遗憾、感慨与反思。(4)当我们找寻不到曾经的自我时,要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在自然的魔力中找回心灵的归宿。 4.不同意。我觉得题目叫做《魔季》更好。原因是:(1)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大自然中春天的美丽奇妙的景色,而小女孩是这幅春景图中的一部分。(2)她的出现,使这幅春景图更有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使作者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和那些美好的春天的故事。(3)由小女孩的语误,引出作者的观点:鼓励久居四面混凝土的人们在春天里到大自然去学习,去感受这个季节的光和色,爱与笑,这是这个季节的魔力。(4)如果改为《春花的精灵》,就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与文章的主题不符。因此,我认为还是原来的标题《魔季》比较好。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D.结合原句“春天多叫人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了”可知,作者是把春天比作神奇的魔术师,而不是将小女孩凯凯比作神奇的魔术师;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与理解。 (1)考查对语句的赏析。“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从修辞上说,运用了比喻,把大自然的山比作课本,大自然的水比作文字,再加上量词“一册册”“一行行”,形象地突出了大自然中春景的美丽与丰富。结合上句“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可知,作者认为春天的时候我们人类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表达了作者对领略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含义的理解。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结合前文的“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可知,春天已是一片绿色,春天已是生机盎然,我喜欢这样的春天,我喜欢春天的绿意,喜欢亲近春天,我走在绿色的山里,感觉自己与春天已经融合在一起,所以说“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3.本题考查对叙述视角的探究。全文来看,作者是用第一人称完成散文的叙述过程的,写出了“我”在春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但第(18)段转换成了第三人称,这里的“她”依然是作者,不过不是现在的“我”,而是由眼前天真纯朴的小女孩凯凯联想到的童年时的“我”;结合这段“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等描写可知,作者通过第三人称回忆了自己在春天里的童真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的追忆,对母亲的怀念;视角的转换,由现在的第一人称转换为过去的第三人称,也就将现过与过去进行了对比,结合第⑷段“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像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18)段的“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可知,成年后的我们,迷失在四面混凝土的城市生活中,曾经亲近自然的美好光阴已经回不去了。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感慨与反思;作者也借此希望人们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在自然中找回心灵的归宿。 4.本题考查对标题的探究。首先明确态度,本文标题《魔季》更好。其次阐述理由:(1)从主要内容看,本文主要写的是春天的美景,小女孩只是美景中的一部分,故如果换成《春花的精灵》,标题就不能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2)从主旨上看,小女孩的出现,使春天的美景更具有了生命力,同时也引起作者对过去亲近大自然的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想,并由此触发作者的感慨与反思,希望人们能走出四面混凝土的城市生活,去亲近大自然,去感受春天的魔力;故《魔季》的标题能揭示文章的主旨;(3)从写作对象看,本文重在写景,故如改为《春花的精灵》,就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与文章的主题不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好的文学形象,激励读者前进。“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秋瑾,是一位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名著中,还有许多经典的女性也诠释了生命的独立。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其中的一位,结合具体情节来谈谈你的理解。

A.简爱      B.沈琼枝      C.唐小山

 

查看答案

好的创作手法,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诗人常常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处理,使诗歌的语言“能量”更大,表意更为新颖别致。下面诗句中,没有运用“陌生化”手法的是(   )

A.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战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B.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带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查看答案

好的老师,引领我们成长。______教会了孙悟空长生不老之术,以及躲避三灾的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保尔的精神导师是______,他给保尔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传授了许多革命知识,被保尔称为自己的“启蒙老师”;“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这位鲁迅先生认为“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老师是______

 

查看答案

(任务三·郑虔与台州)

757年,虔至台州。台属偏僻,民风闭塞,虔虽年老体衰,毅然以兴文教、易风俗为己任,设学馆于郡城临海,选民间子弟入学,亲自任教,从此士风渐进。自宋迄明,台州文风敦盛,名人辈出,郑虔当有启蒙教化之功。时人建广文祠以记之,现更名为“郑广文纪念馆”。

——选自“临海政府网”

(相关链接)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与精神相连,重“传承”)

1.参观了郑广文纪念馆后,同学们一起探究“古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请你联系上面的几则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2.同学们根据郑虔的生平,浓缩成一幅对联,现已打乱语序,请你结合对联的知识,组成一幅对联。

一生  冠京师  三绝  盛名  化台邦  才学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任务二·郑虔朋友圈)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注释)①安史之乱,郑虔身陷叛军。757年,唐肃宗在处理陷贼官员时,将无罪的郑虔贬为台州司户参军。②樗散:指无用之才。③中兴:指唐军收复长安洛阳,故曰中兴时。④郑虔是杜甫的前辈,两人视为至交。

(与诗篇连结,读懂“情”)

1.郑广文一生际遇坎坷,请结合《郑虔传》和杜甫诗歌,写出其中两件事: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价这首诗“从肺腑流出”,“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请结合诗歌内容,揣摩诗中杜甫复杂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