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学作品阅读 从孩子照相说起 鲁迅 ①做儿子时,以将来的好父亲自命,待到自己有了...

文学作品阅读

从孩子照相说起

鲁迅

①做儿子时,以将来的好父亲自命,待到自己有了儿子的时候,先前的宣言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况且我自以为也不算怎么坏的父亲,虽然有时也要骂,甚至于打,其实是爱他的。所以他健康,活泼,顽皮,丝毫没有被压迫得瘟头瘟脑。

②但那健康和活泼,有时却也使他吃亏,九一八事件后,就被同胞误认为日本孩子,骂了好几回,还挨过一次打——自然是并不重的。这里还要加一句说的听的,都不十分舒服的话:近一年多以来,这样的事情可是一次也没有了。

③中国和日本的小孩子,穿的如果都是洋服,普通实在是很难分辨的。但我们这里的有些人,却有一种错误的速断法: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是中国孩子;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

④然而奇怪,我曾在日本的照相馆里给他照过一张相,满脸顽皮,也真像日本孩子;后来又在中国的照相馆里照了一张相,相类的衣服,然而面貌很拘谨,驯良,是一个道地的中国孩子了。

⑤为了这事,我曾经想了一想。

⑥这不同的大原因,是在照相师的。他所指示的站或坐的姿势,两国的照相师先就不相同,站定之后,他就瞪了眼睛,伺机摄取他以为最好的一刹那的相貌。孩子被摆在照相机的镜头之下,表情是总在变化的,时而活泼,时而顽皮,时而驯良,时而拘谨,时而烦厌,时而疑惧,时而无畏,时而疲劳……照住了驯良和拘谨的一刹那的,是中国孩子相;照住了活泼或顽皮的一刹那的,就好像日本孩子相。

⑦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爸爸”和前辈的话,固然也要听的,但也须说得有道理。假使有一个孩子,自以为事事都不如人,鞠躬倒退;或者满脸笑容,实际上却总是阴谋暗箭,我实在宁可听到当面骂我“什么东西”的爽快,而且希望他自己是一个东西。

⑧但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      ”(A.有趣  B.乖顺)。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是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甚至于称之为“洋气”。又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壮健,我偏生病……这才是保存中国固有文化,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

⑨其实,由我看来,所谓“洋气”之中,有不少是优点,也是中国人性质中所本有的,但因了历朝的压抑,已经萎缩了下去,现在就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统统送给洋人了。这是必须拿它回来——恢复过来的——自然还得加一番慎重的选择。

⑩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罢,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在这里要提出现在大家所不高兴说的日本来,他的会摹仿,少创造,是为中国的许多论者所鄙薄的,但是,只要看看他们的出版物和工业品,早非中国所及,就知道“会摹仿”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摹仿”的。“会摹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否则,只不过是一个“恨恨而死”而已。

(注释)①扶乩():一种民间请示神明的方法。将一丁字形木棍架在沙盘上,由两人扶着架子,依法请神,木棍于沙盘上画出文字,作为神明的启示,以显吉凶。

1.这篇文章应该收录到鲁迅的哪部作品集?(   )

A.《野草》 B.《呐喊》 C.《且介亭杂文》 D.《朝花夕拾》

2.仔细阅读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完成思维导图。

3.根据全文语言风格,选择合适的词语序号填入空缺处,并说明理由。

我选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将《朝花夕拾五猖会》父亲让我背《鉴略》的故事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觉得合适吗?什么?

 

1.C 2.(1)中国和日本民众看待孩子方面的差异 (2)自卑(怯懦) (3)阴险(虚伪)(4)慎重选择并拿回来 (5)学习,最好又加以创造((2)、(3)两空顺序可调换) 3. 选A 本文语言幽默含蓄。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了中国人普遍将“低眉顺眼,唯唯诺诺”当成“好孩子”标准的情况,进一步揭示了形成如此观念的原因在于对“洋气”的反感和排斥。 4.示例一:合适。因为《五猖会》讲述的是我要去看五猖会,所以“笑着跳着”格外高兴。这招致了父亲的不满,于是,他让我背完《鉴略》才准去看会。后来,我最终背完获准去看会,却已经兴致索然。揭露了传统教育观念压抑了孩子活泼的天性。本文从中国孩子与日本孩子照相的不同面貌出发,批判了中国传统“驯良之德”对孩子天性的压制。所以该论据与本文论点相契合。 示例二:不合适。因为《五猖会》讲述的是我要去看五猖会,所以“笑着跳着”格外高兴。这招致了父亲的不满,于是,他让我背完《鉴略》才准去看会。后来,我最终背完获准去看会,却已经兴致索然。揭露了传统教育观念压抑了孩子活泼的天性。本文借中国孩子与日本孩子照相的不同,揭示出驯良未必是美德,洋气之中也有优点,我们必须学会摹仿并加以创造的观点。文章的论点侧重于“模仿和创造”,所以父亲让我背《鉴略》的事例与文章论点不契合。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体裁的辨析。本文是一篇杂文,文章深入浅出地揭露和批评了我们民族存在的驯良的性格弱点,这驯良,也就是奴性。这种奴性,极大地妨碍了我们民族的进取。进而深入论述,指出医治我国国民精神痼疾的最佳途径就是从异域的思想文化中汲取新鲜的养料,最后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民族文化建设的问题。 A.《野草》是散文诗集; B. 《呐喊》是小说集; C. 《且介亭杂文》是杂文集; D. 《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本文应归类到杂文集,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理解。 第一空:结合第⑥段作者对于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照相不同的原因分析来看,作者认为主要是“照相师”所致。孩子的表现总是不断变化,中国照相师总是捕捉孩子“驯良”“拘谨”的形象,而日本照相师则是摄取孩子“活泼”、“顽皮”的瞬间。从此事可见中国和日本民众看待孩子方面的差异,在中国人看来,驯良、拘谨的是好孩子,而日本人则认为活泼、顽皮是孩子的天性,应该得到保护和赞赏。 第二空:结合第⑧段的“假使有一个孩子,自以为事事都不如人,鞠躬倒退;或者满脸笑容,实际上却总是阴谋暗箭”来看,作者认为一味鼓励孩子驯良,这使得孩子长大后要么成为自卑怯懦的庸人,要么就成为表里不一、阴险虚伪的小人。 第三空:结合第⑨段的“这是必须拿它回来——恢复过来的——自然还得加一番慎重的选择”来看,作者认为在中国所普遍排斥和反感的“洋气”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人本来具有的优点,这些优点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萎缩”甚至消失了,而现在应该将其加以慎重选择并拿回来。 第四空:结合第⑩段的“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摹仿’的。‘会摹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来看,作者认为只要是优点,我们都应该学习,最好又加以创造。 3.本题考查根据文章语言风格辨析词语。综观全文,这篇杂文的语言风格是幽默含蓄。如鲁迅明明喜欢健康活泼的孩子,但却故用反语,把他说成是“我的敌人”,把孩子发表的意见说成是“反动的宣言”,语气显得幽默诙谐。又如在批评中国国民驯良的性格弱点时,鲁迅说现在“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一个“静”字高度概括了“奴才哲学”的本质。因此根据全文的语言风格应该选择A“有趣”。“有趣”是反语,讽刺了中国人普遍将一味的驯良拘谨、低眉顺眼、唯唯诺诺当成评价“好孩子”的标准,增强了讽刺性。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本文通过孩子照相这一话题,提出驯良未必是美德,洋气之中也有优点,我们必须学会摹仿并加以创造的观点。因此,对于父亲让我背《鉴略》的故事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就看它能否证明本文的观点,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皆可。 示例一:合适。因为《五猖会》记述的是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从而展示了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在本文中,作者认为一味鼓励孩子驯良,这使得孩子长大后要么成为自卑怯懦的庸人,要么就成为表里不一、阴险虚伪的小人。这种传统的“驯良之德”教育是对孩子天性的压制。所以该论据与本文论点相契合。 示例二:不合适。从两文的主旨来看,《五猖会》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但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因而文章的主题在于表达作者对封建强权教育扼杀孩子天性的强烈谴责。本文借中国孩子与日本孩子照相的不同,揭示出驯良未必是美德,洋气之中也有优点。如果一味的驯良,就永远摆脱不了奴隶性;不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就永远处于落后地位;不加以创造,一味摹仿,有可能沦为帝国主义的奴才。因此鲁迅提出我们必须学会摹仿并加以创造的观点。故父亲让“我”背《鉴略》的事例与文章论点不契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作品阅读

魔季

张晓风

⑴我沿着草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

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茸茸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我走在绿之上,我走在绿之间,我走在绿之下。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⑶那边,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漂浮,像什么呢?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样一张画——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

⑷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像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篷。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足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是怎么会痴騃得那么厉害的!

⑸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我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我不自已地想逗她说几句话。

⑹“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⑺“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

⑻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已久的羽毛。

⑼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

⑽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

⑾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⑿“凯凯。”

⒀“嗯?”

⒁“你在干什么?”

⒂“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

⒃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往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

⒄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

⒅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她不是也爱水吗?她不是一直梦想着要钓一尾金色的鱼吗?(可是从来不晓得要用钓钩和钓饵。)每次从学校回来,就到池边去张望那根细细的竹竿。俯下身去,什么也没有——除了那张又圆又憨的小脸。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⒆啊,春天多叫人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了,当他的魔术棒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了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术季!

(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实写了两幅画面:第一幅是绿色的山谷和清澈涧水里的花瓣;第二幅是我与小山居者凯凯相遇的画面。

B.第(2)段首句中的“清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叶落草枯,山之萧瑟的景象,反衬出春山的丰盈。

C.第(4)段,作者由眼前的春景联想到久居四面混凝土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D.文章的结尾,作者把小女孩凯凯比作神奇的魔术师,她将地球变成花球,变成音乐匣子。此处点题,揭示主旨,升华主题。

2.小语和小文被张晓风别出心裁的语言所叹服,展开了以下对话。

小语:我觉得文中的量词使用十分奇特,比如第(8)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它妙在_____________

小文:我觉得第(2)段“绿在我里,我在绿里”这句话内涵丰富。我读到__________

3.第(18)段为什么用第三人称“她”的视角来叙述?结合全文,探究本文叙述视角的巧妙之处。

知识卡片:叙述视角是由文本中的人称来体现的。散文一般都是用第一人称完成一个文本的叙述过程,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具体真切地呈现给读者。但是,也可以巧妙地变换叙述人称来获得新的叙述视角,丰富文本的内涵意蕴。

4.读完本文,小语觉得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着重描写一个叫凯凯的小女孩,所以,她想把文章的标题改为《春花的精灵》。你同意她的观点吗?请结合文意来阐述理由。

 

查看答案

好的文学形象,激励读者前进。“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秋瑾,是一位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名著中,还有许多经典的女性也诠释了生命的独立。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其中的一位,结合具体情节来谈谈你的理解。

A.简爱      B.沈琼枝      C.唐小山

 

查看答案

好的创作手法,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诗人常常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处理,使诗歌的语言“能量”更大,表意更为新颖别致。下面诗句中,没有运用“陌生化”手法的是(   )

A.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战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B.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带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查看答案

好的老师,引领我们成长。______教会了孙悟空长生不老之术,以及躲避三灾的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保尔的精神导师是______,他给保尔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传授了许多革命知识,被保尔称为自己的“启蒙老师”;“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这位鲁迅先生认为“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老师是______

 

查看答案

(任务三·郑虔与台州)

757年,虔至台州。台属偏僻,民风闭塞,虔虽年老体衰,毅然以兴文教、易风俗为己任,设学馆于郡城临海,选民间子弟入学,亲自任教,从此士风渐进。自宋迄明,台州文风敦盛,名人辈出,郑虔当有启蒙教化之功。时人建广文祠以记之,现更名为“郑广文纪念馆”。

——选自“临海政府网”

(相关链接)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与精神相连,重“传承”)

1.参观了郑广文纪念馆后,同学们一起探究“古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请你联系上面的几则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2.同学们根据郑虔的生平,浓缩成一幅对联,现已打乱语序,请你结合对联的知识,组成一幅对联。

一生  冠京师  三绝  盛名  化台邦  才学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