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靖康时事
邓艾伐蜀,刘禅既降,又敕姜维使降于钟会,将士咸怒,拔刀斫石。魏围燕于中山既久,城中将士皆思出战,至数千人,相率请于燕主,慕容隆言之尤力,为慕容麟沮①之而罢。契丹伐晋连年,晋拒之,每战必胜。其后,杜重威阴谋欲降,命将士出陈于外,士皆踊跃,以为出战,既令解甲,士皆恸哭,声振原野。予顷②修《靖康实录》,窃痛一时之祸,以堂堂大邦,中外之兵数十万,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虎旅云屯,不闻有如蜀、燕、晋之愤哭者。近读《朱新仲诗集》,有《记昔行》一篇,正叙此时事。其中云:“老种③愤死不得战,汝霖④疽⑥发何由痊?”乃知忠义之士,世未尝无之,特时运使然耳。
(节选自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六》)⑥
(注释)①沮:阻止。②顷:近来,不久前。③老种:即北宋末年名将种师道。④汝霖:即北宋名将宗泽。⑤疽:中医指的一种毒疮。⑥《容斋随笔》内容繁富,对宋以前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多有记述与评析。文中的蜀、燕、晋分属三个不同的乱世,分别是三国时期的蜀,五胡十六国时的燕,五代十国时的晋。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将士咸怒____
(2)为慕容麟沮之而罢____
(3)不闻有如蜀____
(4)特时运使然耳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
B.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
C.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
D.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契丹伐晋连年,晋拒之,每战必胜。
(2)既令解甲,士皆哭,声振原野。
4.蜀、燕、晋在抵御外侮时发生怎样令人痛心的情况?作者由一系列历史事件引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律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绩,首联中的“东皋”是诗人晚年归隐之地。
B.颔联描写树着秋色、山染余晖的景色,以动衬静,表现了群山的温馨和宁静。
C.颈联将乡民劳作归来之乐景与尾联他们与诗人不相识作对比,表达孤独之感。
D.尾联写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念感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首联在全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后,在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实现逐渐从旁观者、跟进者、参与 ① (A.yǔ B.yù)者、贡献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换。中国 。中国塞罕坝的“绿色奇迹”让世界 (甲) (A.有目共睹 B.刮目相看),北京天气治理经验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shǔ ② (A.署 B.署)的肯定。中国正在 (乙) (A.探索 B.探究)出一条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与实现经济增长多赢的发展路径,为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文中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 ②处___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____ 乙____
(3)下列句子中,填入文中画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①积极推进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达成和落实
②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③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健全建立各类教育信息数据库。
B.“教师减负20条”之所以引发热烈反响的原因,在于它道出了很多教师的心声。
C.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的共同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D.成立“福州古厝与文化遗产保护巡回法庭”,对文化遗产是否得到保护有重大意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采采,________。(《诗经·蒹葭》)
(2)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3)征蓬出汉塞,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4)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5)明月几时有?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子曰:“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9)李白《行路难》中,借冰川雪山比喻行路艰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题目: 的礼物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