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碳 ①地球生命属于碳基生命,碳无疑是地...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碳

①地球生命属于碳基生命,碳无疑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元素。那么,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碳呢?如此重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准确答案,只有一个大致的估算。

②大约10年前,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1000多名地质科学家决定联合起来,向这个问题发起挑战。他们在全球几乎所有的火山和地质活跃带上安装了测量仪器,记录了从地下释放出来的碳(主要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总量,然后将这些数据汇总起来进行分析,得出了18.5亿兆吨这个数字,这就是地球上所有碳元素的总量。

③其中绝大部分碳都被深深地埋在了地下,地表部分(包括海洋、土壤和大气层)含有的碳总量仅有4.35万兆吨,还不到地球总碳量的万分之一。

④所有地表碳当中,埋藏在海底深处的碳约为3.7万兆吨,约占85.1%,海洋生物沉积物中的碳总量为3000兆吨,约占6.9%,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总碳量约为2000兆吨,约占4.6%,大气层中含有的碳(主要是二氧化碳)总量为590兆吨,仅占地表碳总量的1.4%。

⑤换句话说,我们担心了半天的全球变暖,是由这不到地球总碳量百万分之一的碳造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脚下的地球活像一枚定时炸弹,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幸亏地球上有个碳循环,把地球大气层中的碳总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生命这才得以延续至今。

⑥碳循环的细节相当复杂,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只需知道碳循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首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光合作用而进入生物的身体,其中的一部分生物碳随着海洋生物的尸体沉入海底,再因板块运动而被埋入地下。其次,埋入地下的碳由于地质运动而被重新翻到地表,然后随着火山喷发而被重新释放到大气层中,供植物吸收利用。地球大气温度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就是最近这5亿年来地球的地质活动相对稳定,使得每年通过火山喷发而释放到大气层中的碳维持在2.8亿~3.6亿吨的水平上,正好和沉入地下的生物碳总量差不多。

地质研究显示,在过去这5亿年时间里,地球的碳循环平衡曾经遭到过5次严重的破坏,其中就包括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当时有一枚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把地壳撞了个大窟窿,一下子释放出了425兆~1400兆吨的碳。这些碳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一直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导致大约75%的物种灭绝,其中就包括当时的陆上霸主——恐龙。

⑧统计数据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通过燃烧化石能源等方式一共向大气层中释放了大约2000兆吨碳,是那次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所释放的碳总量的两倍!更可怕的是,这个过程还在持续之中,目前人类活动每年排放至大气中的碳总量是火山喷发排放的碳总量的40~100倍,这说明地球碳循环已经严重失衡了。

(作者:袁越)

1.概括②-⑦段的主要内容。

2.第⑧段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⑦段加点的“地质研究显示”能否去掉?为什么?

4.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冰川融化,动物失去栖息地,病虫害增加,气候反常,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为缓解温室效应,倡导低碳生活,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1.②-⑤段说明全球碳总量以及地表深海碳所占比例,并引出地球碳循环问题;⑥段说明碳循环原理及地球大气温度相对稳定的原因;⑦段介绍过去5亿年里碳循环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 2.列数字、作比较。把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燃烧石化能源向大气层排放的碳总量和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所释放的碳总量进行比较,突出人类对碳循环破坏的严重性。 3.不可去掉。“地质研究显示”,表明信息来源,说明以下列举事实有据可依,具有科学性,加上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4.示例:减少使用石化燃料(比如出行多乘坐公交车或者骑自行车,少开汽车等);提倡植树造林(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等);保护森林,不滥砍滥伐(不践踏、损害花草树木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约用电,减少没必要的光照等);多使用太阳能;开发新能源等等。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②-⑤段主要写大约10年前,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1000多名地质科学家通过测量,知道了地球上所有碳元素的总量,并知道了它们的地表深海碳所占比例,并说明幸亏地球上有个碳循环,把地球大气层中的碳总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生命这才得以延续至今。由此提出了碳循环问题,据此可概括出第②-⑤段说明全球碳总量以及地表深海碳所占比例,并引出地球碳循环问题;结合第⑥段中的“碳循环的细节相当复杂,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只需知道碳循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可知,第⑥段说明碳循环原理及地球大气温度相对稳定的原因;结合第⑦段“在过去这5亿年时间里,地球的碳循环平衡曾经遭到过5次严重的破坏,其中就包括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可知,第⑦段介绍过去5亿年里碳循环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 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说明方法的种类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辨析说明方法的种类及其表达效果。结合句子内容来看,划线句中的“2000”“40-100倍”是具体的数字,由此可判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同时,把人类通过燃烧化石能源等方式释放的碳的数量和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所释放的碳总量进行了对比,并把目前人类活动每年排放至大气中的碳总量和火山喷发排放的碳总量进行对比,由此可看到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列数字、作比较,其作用是具体突出说明地球碳循环已经严重失衡了。 3.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或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结合分析删去后的表达效果,通过比比较来判断是否能删去,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地质研究显示”说明“在过去这5亿年时间里,地球的碳循环平衡曾经遭到过5次严重的破坏,其中就包括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来源于地质研究,这就交代了信息来源,说明这些说法是有事实依据的,更有说服力;如果去掉,那么就缺乏信息来源,缺乏说服力,由此可判断不能删去。这是由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决定的。 4.考查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根据题干要求可知,我们需从缓解温室效应和低碳生活等方面来谈。结合实际生活,列举能缓解温室效应的低碳生活方式来分析即可。如绿色出行、保护森林、种植树木、节约能源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二月兰

①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我在燕园里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去年,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②自认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刻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③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土山开始的。这种野花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下得真是无比奇妙。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④东坡的词说:“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儿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一到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⑤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话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如果真“语”起来,岂不吓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在二月兰上。

⑥当年老祖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花开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的青草丛里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莱馄饨的清香。但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味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它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⑦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味也不知钻到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然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⑧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检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笑对春风。

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切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⑩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⑪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了“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美好的言辞,到处见到和悦的笑容。然而我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在,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到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⑫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⑬按说我早已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个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辩了。我想得到答复,走上每天必登临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无语,兀自万朵开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一日

(作者:季羡林 有改动)

注:婉如,作者的女儿。

1.文章以“二月兰”为线索,回忆了哪些往事?

2.请品析第③段划线句子的妙处。

3.文中两次提到二月兰“笑对春风”,有何作用?

4.结合文本,简述本文的写作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庄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②。”

[注释]①庄蹻(qiāo):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与楚王不同时,系寓言假托。②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庄子________

(2)臣患之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2)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3.总结本文的说理方法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评价。

4.谈一谈你对文中“自见之谓明”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默写。(请用正楷书写)

(1)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3)________,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一上高城万里愁,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5)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6)一轮秋影转金波,________。(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7)陆游的《游山西村》里,写出春社欢快、民风淳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讲述了“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后,发出的豪言壮语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万里山河,揽胜景沐春风,怡情悦性;

下联: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诫子书》是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作者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B.明代小说家吴敬梓所作的《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C.《萧红墓畔口占》是我国现代诗人、翻译家戴望舒即兴创作的一首情思隽永的短诗。

D.雨果是19世纪法国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