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苏轼这首词和他的《水调歌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
2.下列四句诗中与这首词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D.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古诗文名句默写。
(1)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3)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4)明月千里寄相思。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________”一句,托明月送去了对远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望月抒怀,用“________”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阅读文章《晨曦里的那双手》,完成下列小题。
晨曦里的那双手
骆驼(注)
①我一眼就认出他们了。尽管,我们相距,大约二十米。
②这是一个冬日的早晨,我要去原单位办事。这时的红星路二段,还在一片沉寂之中。
③我决定去我居住过一年多的双栅子街转转。我对那里充满感情,毕竟,那里是我初到成都工作生活的第一站。
④他们还是那样不紧不慢地走着。男人拉着女人,就像大人拉着一个调皮的孩子。但女人显然比男人高大健壮得多,她几乎高出了男人一个头。女人的步履蹒珊而踉跄,不时还伴着任性和固执。男人显然是有些费力,但他的手,始终紧紧地攥着女人的手,亦步亦趋地向前行进。
⑤这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情景,前些年,在成都的双栅子街上,我总能看见他们这样在街上走着,仿佛是他们每日的必修课。
⑥说起来,他们是我的邻居。当时,我租住了这条街上的一套民房,恰好与他们楼上楼下地住着。我每天出门或回家,几乎都可以看见楼下居住的他们。屋里,常年都只有一男一女两位老人住着,也没见其他的亲人来看望他们。男人那时大约七十岁,但精神出奇的好,不时还可以从他的脸上看出一阵阵红晕。女人年轻些,大概五十岁左右,但明显看出是智力障碍者,她整天呆呆地坐在男人为她准备的那把有靠背的木椅上,望着窗外发呆。有时候,有人路过,她也会一下子转过头来,直瞪瞪地看着你,然后傻笑。我的小侄女来我家玩,每次都要我们接送,她才敢从楼下快速跑过。我们当然不会害怕,因为她从不会像一些武疯子那样大打出手。
⑦这女人的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洗脸吃饭,几乎全依赖男人,我经常看见男人像哄孩子一样哄着女人吃饭、洗脸。那画面,亲切而动人。我与妻常常被这画面感动着,感叹男人的矢志不渝,感叹男人对女人的精心呵护。
⑧我发现,男人喜欢读书看报,我便将我们订阅或编辑的书报送给他读。慢慢的,男人知道了我从事的工作,便与我攀谈起来,渐渐的,我便知道了一些他们的故事。
⑨但显然,我们错了。男人和女人,不是一对夫妻,而是父女。
⑩男人姓王,他与妻子都是成都东风渠旁一家食品企业的职工,他们的女儿先天性痴呆,从小就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但他们没有半丝嫌弃之意,决意无论如何,都要将女儿养大。在女儿十三岁那年,成都上游大雨,东风渠水猛涨,一个浪头,将在河边玩耍、看女人洗衣服的女儿卷入河中。女人不会游泳,她跳入水中,奇迹般地将女儿推上了岸,自己却再也没有爬上来。
⑪男人恨透了东风渠。执意将家搬到了远离河水、远离东风渠的市中心。男人告诉我,他这一辈子,再也无法面对那条渠,他要永远陪伴在女儿身边,因为,女儿的身上,有他妻子的影子,女儿,就是他活下去的全部希望。
⑫后来,我们便将老家亲友带给我们的特产,诸如腊肉、干果之类的,送一些给他们,男人总是千般拒绝后才肯收下。我一直不好问及男人的收入,问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但我时常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艰辛!
⑬我掏出手机看看;快到九点了,我没有继续跟着他们。我知道,他们将从那条横街穿出去,然后,从红星路绕回来。
⑭我没有走那条直路到办公室,而是绕道前行,我不想去打扰他们有序的生活。因为,男人的话语,总是在我的耳边萦绕:我一定要想办法活下去,我必须死在女儿的后边,要不然,哪怕我先死一天,她就会一天都活不了的!
⑮转过街口,我果然看见了他们,他们还是那样不紧不慢地走着。男人拉着女儿,女儿的步履依然蹒跚而踉跄,不时还伴着任性和固执。他显然十分费力,但他的手,始终紧紧地攥着女儿的手,亦步亦趋地向前行进。
(有删改)
(注)骆驼:四川广元籍作家,现居成都,长期从事小说创作。
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两次出现“紧紧地攥着”“亦步亦趋地向前行进”,相互照应,体现了父亲对女儿的呵护。
B.第⑩段中“但他们没有半丝嫌弃之意,决意无论如何,都要将女儿养大”,表现了夫妻俩对女儿的爱,为下文悲剧性的故事做了铺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C.本文采用倒叙的记叙手法,回忆了“我”与这对父女从相识到熟悉的过程,结构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D.本文语言平实质朴,用简单的语言讲了一个有爱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坚强又伟大的父亲形象,感人至深。
3.简要分析文章第⑨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4.结合具体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一定要想办法活下去,我必须死在女儿的后边,要不然,哪怕我先死一天,她就会一天都活不了的!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朱自清《背影》
诸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与链接材料中描写方法的相同之处,描写内容及其作用的不同之处。
阅读文章《“锦鲤”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完成下列小题。
“锦鲤”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①某“宝”发起“寻找中国锦鲤”活动,微博一经发出,瞬间刷爆全国。
②何为“锦鲤”?“锦鲤”如今为何有这样大的号召力?
③鱼很早就出现在先民的生活里,中国的渔猎文化在农耕文化之前,半坡遗址发现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距今已有六千多年历史了。那时候的人类生活在神话与真实之间,他们对万物饱含敬畏,云中乌、林中兽和水中鱼都人格化了,成为神秘的存在。人们相信,在大海深处,一定是鱼化龙而去。鱼、龙被联系在一起,鱼成为龙图腾的伴生物,或者,在龙图腾之前,有过鱼图腾。
④在鱼文化的演变中,化龙的鱼由泛指转为特指鲤鱼,鲤鱼因此开始符号化。鲤鱼因多卵而被喻指“多子多孙”,后世与婚姻、生育相关的礼俗,鲤鱼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便不足为奇了。
⑤后来,鲤鱼的祝福意味越来越深入世俗生活。孔子得子,鲁昭公赐以鲤鱼。孔子感拜,取名孔鲤,字伯鱼。庆贺生子赠以鲤鱼逐渐成为礼俗,并在送鱼之时,附上绢布书写的祝福语,久而逐渐演变为书信的代指,友谊、爱情的代称。
⑥鲤鱼游进剪纸、年画、刺绣、花灯等民间艺术,进入“年年有余”的祝福语,成为酒席的标配,关于鲤鱼的吉祥意指越积越厚,具备了深广的群众基础,被各种文化争相引入并诠释。对鲤鱼文化赋予和添加新内涵,并得到大众广泛认可和深远流传的,是儒家的诠释。鲤鱼背高体阔,身形俊秀,柔中带刚,性格雄健沉稳,具有临危不乱、泰然自若的风度,它们的形象和性格符合儒家对于“君子”的要求,鲤鱼便被儒家赋予了诸多入世、励志的意蕴。汉代《辛氏三秦记》载:“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埠雅·释鱼》中载:“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鲤鱼跳龙门”的传说,迎合了大众企图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的理想,被儒家成功转喻为科举考试,成为儒家劝人入世进取的励志故事。这个故事,激励了一代代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梦想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⑦龙是极少的,那么一个必然结果是,不是所有的鲤鱼都可以化龙。必须通过特殊化,通过数量的限制来彰显龙的尊贵,所以化龙的是特殊的“黄鲤鱼”。在千万种鱼中,成为鲤鱼已然幸运万分;在千万条鲤鱼中,成为锦鲤更是万分幸运。只有它们,才拥有成龙的资格和机会。锦鲤,实在是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幸运儿。当今某“宝”用来命名它选中的幸运儿,当然非常恰当。
(有删改)
1.下列与鲤鱼有关的民间传说中,与“孝”有关的一项是( )
A.鲤鱼跳龙门 B.鱼传尺素 C.卧冰求鲤 D.鲤鱼造城
2.分析文章第⑥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3.“锦鲤”具有“这样大的号召力”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不超过140字的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碎片化阅读的阅读成本更低。
也有人对此表示① 。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靠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关系。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任何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② 。
(材料二)深度阅读就是给读者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透过文字符号和作者、文本进行多重的、深入的交流,由“识”而“思”;由“思”而“悟”,从而获得知识和情感的熏陶。
深度阅读能够将文本、作者、背景等要素融通,搭建出一个读者与文本、作者相遇的舞台。读者在舞台中有足够的时间停留、流转、想象,对文本的各种因素进行解构、重组,最终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和作者的深层次对话。
深度阅读就是要沉下去认真、仔细地阅读。因为流于文字表面,感受到的只有眼球的刺激,只有沉下去阅读,品文字、析句段、解结构,才能提高思考力。读得越深,读者思考的频率越高,受到的启迪就越多。读者的思考力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个文本是由字、词、句、段、章搭建而成,并形成一定的形式与结构。深度阅读能够使读者领悟到文本内容与形式的辉映之妙,获得阅读的审美愉悦。此外,作者的思想情感犹如陈年老酒,往往是被埋藏在字底的,只有深挖掘,才能触碰到。与作者的情感相遇、思想相碰,就能迸发出交流的火花,入境入情地体会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
(材料三)
2017年—2019年成年国民阅读调查表
年度 | 人均纸质书阅读量 | 人均电子书阅读量 | 日均纸质书阅读时间 | 日均电子书阅读时间 |
2017年 | 4.69本 | 3.12本 | 20.38分钟 | 12.07分钟 |
2018年 | 4.67本 | 3.32本 | 19.81分钟 | 18.75分钟 |
2019年 | 4.65本 | 3.41本 | 19.69分钟 | 23.64分钟 |
(材料四)在加拿大,人们喜欢全家逛书店,喜欢全家出动去图书馆,喜欢饭后一起围坐在暖烘烘的壁炉前读书。加拿大几乎每座图书馆都有儿童读书区,家长可以把孩子放在那里,自已放心地去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喜爱阅读的不仅只有加拿大人,据调查,以色列人均纸质书年阅读量达到64本,日本为40本。
有资料显示,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国,对小书店的税率为零,瑞士、意大利的税率也只有2%,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日本和韩国则由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证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此外,西方不少城市还有各类文化基金,为一些有地标景观性质的书店提供资助;用以保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1.依据内容,在(材料一)横线处填入语句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担忧 ②有效的方法便是深度阅读 B.①焦虑 ②有效的方法便是深度阅读
C.①担忧 ②深度阅读才是有效的方法 D.①焦虑 ②深度阅读才是有效的方法
2.从(材料二)来看,深度阅读有哪些好处?
3.请概括你从(材料三)的图表中得到的结论,并结合其他几则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举办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至少三个方面)
材料一:15岁的小宇在同学的生日宴会上认识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王大哥经常请他去餐馆吃喝,带他去网吧玩游戏。工作繁忙的父母没时间陪他,王大哥则成了他的好朋友和崇拜的偶像。一天,王大哥突然对他说:“有一个小子总跟我过不去,我不方便出手,你替我教训教训他,反正他也不认识你。”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原本老实听话的小宇手拿木棍,朝那个人的头,上猛击一棒,致其重伤。
材料二:小刘、小彭、小陈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也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一次外出游玩时,三人结识了社会青年郑某。郑某通过钱和烟的诱惑,逐渐将他们拉拢成自己的小弟,三人跟随郑某四处游荡,最终几人因入室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