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善于“以诗解文”。下面描写打斗场面的两段诗句,出自不同的名著。请任选一个,写出名著的名称,并简述与诗句相关的情节。
①九齿钯,降妖杖,二人相敌河岸上。这个是总督大天蓬,那个是谪下卷帘将。
②一个把袈裟不着,手中斜刺补刀来;一个将直裰牢拴,掌内横飞禅杖去。
我选择____,名著名称《______》。
相关情节:__________。
下面的片段选自《海底两万里》,这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
我于是躺在地上,正好躲在藓苔丛林的后面,当我抬起头来,我看见有巨大无比的躯体发出磷光,气势汹汹地走过来。我血管中的血都凝结了!我看见逼近我们的是十分厉害的✶✶,是最可怕的鲨鱼类,尾巴巨大,眼光呆板阴沉,嘴的周围有很多孔,孔中喷出磷质,闪闪发光。
A.三文鱼 B.鲛鱼 C.金枪鱼 D.纹翅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含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归去来兮,田园将芜①胡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③”,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④,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⑤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滕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⑥。云无心以出岫⑦,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⑧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柜。
(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注释)①芜:田地荒废。②胡:何,为什么。③以心为形役:让内心被形体役使。④衡宇:指筒陋的房屋。⑤眄(miǎn):斜视,这里有“随便看看”的意思。⑥遐观:远望。⑦岫(xiù):这里泛指山峰。⑧翳翳:阴暗的样子。
1.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锲而不舍 B.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中有足乐者
C.处处志之/歌以咏志 D.寻向所志/寻十余里无迹
2.下列各句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田园将芜/胡不归
3.人们评价陶渊明的辞赋有一种“率真、自然的文章风格”,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理【解析】
渔人因惊异而寻根问底,引出下文更异之境,用轻朗又富有吸引力的手法引起读者的兴趣。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
理【解析】
此处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展现了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场景,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图景。
C.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翻译:船在水面上轻轻地摇荡着前进,微风吹拂着衣裳。
理【解析】
作者想象自己辞官取道水路,日夜兼程归还的情景。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表达了作者摆脱樊笼,归途中的轻松、喜悦。
D.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翻译:云气自然而然地冒出山头,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
理【解析】
这两句描写作者出游所见之景。作者从容漫步山间,观白云悠悠从山谷飘出,鸟儿飞倦就返回,对平常细节的描绘中流露出作者旷而真的感情,淡远潇洒。
4.(甲)(乙)两文皆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之手,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志向和独特的生活情趣。结合下面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此的看法。
(链接材料)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任为彭泽县令,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归隐田园,《归去来兮辞》一文就是其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著有《陶渊明集》。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苏轼这首词和他的《水调歌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
2.下列四句诗中与这首词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D.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古诗文名句默写。
(1)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3)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4)明月千里寄相思。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________”一句,托明月送去了对远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望月抒怀,用“________”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阅读文章《晨曦里的那双手》,完成下列小题。
晨曦里的那双手
骆驼(注)
①我一眼就认出他们了。尽管,我们相距,大约二十米。
②这是一个冬日的早晨,我要去原单位办事。这时的红星路二段,还在一片沉寂之中。
③我决定去我居住过一年多的双栅子街转转。我对那里充满感情,毕竟,那里是我初到成都工作生活的第一站。
④他们还是那样不紧不慢地走着。男人拉着女人,就像大人拉着一个调皮的孩子。但女人显然比男人高大健壮得多,她几乎高出了男人一个头。女人的步履蹒珊而踉跄,不时还伴着任性和固执。男人显然是有些费力,但他的手,始终紧紧地攥着女人的手,亦步亦趋地向前行进。
⑤这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情景,前些年,在成都的双栅子街上,我总能看见他们这样在街上走着,仿佛是他们每日的必修课。
⑥说起来,他们是我的邻居。当时,我租住了这条街上的一套民房,恰好与他们楼上楼下地住着。我每天出门或回家,几乎都可以看见楼下居住的他们。屋里,常年都只有一男一女两位老人住着,也没见其他的亲人来看望他们。男人那时大约七十岁,但精神出奇的好,不时还可以从他的脸上看出一阵阵红晕。女人年轻些,大概五十岁左右,但明显看出是智力障碍者,她整天呆呆地坐在男人为她准备的那把有靠背的木椅上,望着窗外发呆。有时候,有人路过,她也会一下子转过头来,直瞪瞪地看着你,然后傻笑。我的小侄女来我家玩,每次都要我们接送,她才敢从楼下快速跑过。我们当然不会害怕,因为她从不会像一些武疯子那样大打出手。
⑦这女人的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洗脸吃饭,几乎全依赖男人,我经常看见男人像哄孩子一样哄着女人吃饭、洗脸。那画面,亲切而动人。我与妻常常被这画面感动着,感叹男人的矢志不渝,感叹男人对女人的精心呵护。
⑧我发现,男人喜欢读书看报,我便将我们订阅或编辑的书报送给他读。慢慢的,男人知道了我从事的工作,便与我攀谈起来,渐渐的,我便知道了一些他们的故事。
⑨但显然,我们错了。男人和女人,不是一对夫妻,而是父女。
⑩男人姓王,他与妻子都是成都东风渠旁一家食品企业的职工,他们的女儿先天性痴呆,从小就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但他们没有半丝嫌弃之意,决意无论如何,都要将女儿养大。在女儿十三岁那年,成都上游大雨,东风渠水猛涨,一个浪头,将在河边玩耍、看女人洗衣服的女儿卷入河中。女人不会游泳,她跳入水中,奇迹般地将女儿推上了岸,自己却再也没有爬上来。
⑪男人恨透了东风渠。执意将家搬到了远离河水、远离东风渠的市中心。男人告诉我,他这一辈子,再也无法面对那条渠,他要永远陪伴在女儿身边,因为,女儿的身上,有他妻子的影子,女儿,就是他活下去的全部希望。
⑫后来,我们便将老家亲友带给我们的特产,诸如腊肉、干果之类的,送一些给他们,男人总是千般拒绝后才肯收下。我一直不好问及男人的收入,问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但我时常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艰辛!
⑬我掏出手机看看;快到九点了,我没有继续跟着他们。我知道,他们将从那条横街穿出去,然后,从红星路绕回来。
⑭我没有走那条直路到办公室,而是绕道前行,我不想去打扰他们有序的生活。因为,男人的话语,总是在我的耳边萦绕:我一定要想办法活下去,我必须死在女儿的后边,要不然,哪怕我先死一天,她就会一天都活不了的!
⑮转过街口,我果然看见了他们,他们还是那样不紧不慢地走着。男人拉着女儿,女儿的步履依然蹒跚而踉跄,不时还伴着任性和固执。他显然十分费力,但他的手,始终紧紧地攥着女儿的手,亦步亦趋地向前行进。
(有删改)
(注)骆驼:四川广元籍作家,现居成都,长期从事小说创作。
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两次出现“紧紧地攥着”“亦步亦趋地向前行进”,相互照应,体现了父亲对女儿的呵护。
B.第⑩段中“但他们没有半丝嫌弃之意,决意无论如何,都要将女儿养大”,表现了夫妻俩对女儿的爱,为下文悲剧性的故事做了铺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C.本文采用倒叙的记叙手法,回忆了“我”与这对父女从相识到熟悉的过程,结构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D.本文语言平实质朴,用简单的语言讲了一个有爱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坚强又伟大的父亲形象,感人至深。
3.简要分析文章第⑨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4.结合具体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一定要想办法活下去,我必须死在女儿的后边,要不然,哪怕我先死一天,她就会一天都活不了的!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朱自清《背影》
诸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与链接材料中描写方法的相同之处,描写内容及其作用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