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①“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这首诗赞美的就是牡丹。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归类于毛茛科、芍药属。其花大色艳,香气袭人,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
②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火炼金丹”等。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大品种。这里单说“魏紫”,出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花紫红色,花呈荷花形或皇冠形。花期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宋代有诗赞云“姚魏从来洛下夸,千金不惜买繁华。”
③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壮丹的记载:“永嘉水际木间多牡丹。”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
④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陕甘秦巴之地,随着历代栽培地沿革转移,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栽培地的格局。牡丹适应性较强,产地亦广,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
⑤牡丹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2400多年前的《诗经》。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明明写的是芍药,为什么要说是牡丹呢?原来古时候,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后来有了木芍药和草芍药的说法,再后来木芍药就成了牡丹。唐代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赞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在《买花》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陆游的《赏花至湖上》写道:“良辰乐事真当魁,莫遣匆匆一片飞。”《栽牡丹》中:“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写出了他赏牡丹、栽牡丹的生活乐趣。又有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130多人留下270首优美的诗词,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
⑥“剪裁偏得东风意,浅薄似矜西子妆。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牡丹在花卉界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刘慧慧 有改动》
1.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2.概括②~④段的说明内容。
3.第③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第⑤段画线诗句和《爱莲说》对“牡丹”分别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
(2)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
(3)人恒过(_________)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第一段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阅读古诗,完成题目。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
近视是中学生绕不开的话题,为此,初三·1班将开展“未来之光——护眼行动”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请你调查]
(1)围绕本次活动主题,我们准备对初三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请你为问卷设计两个问题。
[请你转述]
(2)班主任王老师对金晶同学说:“我们班想举办一次‘眼健康科普讲座’,听说你的邻居李叔叔是眼科专家,我想邀请他后天下午两点半到班上来做这次讲座,你问问他能来吗?”
第二天,金晶应该怎样向李叔叔转述王老师的话?
根据原文默写
(1)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3)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醉不知归路。
(6)一曲新词酒一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牧人驱犊返,_____________________。
(8)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把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做人生的座右铭。
(10)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一诗中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的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
美国作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到:“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做何评论,都个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的很好,执行的也十分利落。这场军事政变……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这一边。”
(1)“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什么?发动者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什么?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