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①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①事:辅佐。②败北:战败。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图:考虑,计议。⑥倍:通“背”,违背。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2)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划出“/”。

夫 贪 小 利 以 自 快 弃 信 于 诸 侯 失 天 下 之 援 不 如 与 之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对齐桓公的劝告,表现了管仲的胆小,从侧面点明了曹沫,不怕对方反悔的原因。

B.曹沫劫持齐桓公迫使其归还侵地,体现了他的忠诚和勇敢。

C.“乃许尽归”表现了齐桓公的恐惧和外强中干的性格。

D.齐桓公最终践行诺言,归还侵地,显示了古人对信义的尊重。

 

1.①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 ②于是,齐桓公就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丢失的土地全部回归鲁国。 2.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A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句式变化,倒装句要在翻译时,把语序调整过来;如果有省略句式,翻译时,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译文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语句通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惧,害怕;乃,就;以,来;和,求和;整句译为: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 (2)重点词语:乃遂,于是就;三战,多次作战;亡,丢失;尽,全部。 整句译为:于是,齐桓公就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丢失的土地全部回归鲁国。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本句可以按句意断。句意是: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断句为: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A项中管仲的胆小,说法有误,管仲怕齐桓公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他的支持,是他深谋远虑,不是胆小。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乡人曰/门人弟子填

B.小大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辍耕垄上

C.望其旗/所向披

D.肉食鄙/中峨冠而多髯为东坡

2.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之时。(用原文填空)

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自比,表达自己虽然解官却不忘报国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古人读书讲究眼到手到,又要心到。这说明了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正如《论语》中所言: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_____俱寂   _____着月光

(2)“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①浑浊②糊涂,不明事理③全,满”等义项。文中“浑然一片”的“浑”应选的义项是_____。(填序号)

(3)请在文中找出两个描绘声音的形容词。______________

(4)请将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在括号内。

a.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_____

b.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夸耀) B.尝射于家(菜园,指场地)

C.释担而立之(瞪眼睛) D.以杓酌油沥之(慢慢地)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以”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亦此自矜

A.有好事者船载 B.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为神

C.贫者自南海还,告富者 D.我酌油知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以我酌油知之。

4.“康肃笑而遣之”这个句子放在结尾,令人回味无穷。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一个“笑”字中所包含的内容和情感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