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②③段分别列举_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事例,证明_________这一中心论点。
2.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依据全文简要回答。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①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⑤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⑥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①事:辅佐。②败北:战败。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图:考虑,计议。⑥倍:通“背”,违背。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2)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划出“/”。
夫 贪 小 利 以 自 快 弃 信 于 诸 侯 失 天 下 之 援 不 如 与 之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对齐桓公的劝告,表现了管仲的胆小,从侧面点明了曹沫,不怕对方反悔的原因。
B.曹沫劫持齐桓公迫使其归还侵地,体现了他的忠诚和勇敢。
C.“乃许尽归”表现了齐桓公的恐惧和外强中干的性格。
D.齐桓公最终践行诺言,归还侵地,显示了古人对信义的尊重。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辍耕之垄上
C.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D.肉食者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之时。(用原文填空)
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古诗文默写
(1)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自比,表达自己虽然解官却不忘报国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古人读书讲究眼到手到,又要心到。这说明了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正如《论语》中所言: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万籁(_____)俱寂 浸(_____)着月光
(2)“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①浑浊②糊涂,不明事理③全,满”等义项。文中“浑然一片”的“浑”应选的义项是_____。(填序号)
(3)请在文中找出两个描绘声音的形容词。______、________
(4)请将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在括号内。
a.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_____)
b.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_____)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