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十四双红棉鞋 ①这几年,我在本地区的一个边远海岛小学支教...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十四双红棉鞋

①这几年,我在本地区的一个边远海岛小学支教,已近三年。学校坐北朝南,只有一座四层教学楼,东面靠山,北面临海,南面有一个小型操场。

②去年冬至后的一天,寒风凛冽,云被刮得翻滚着往东南跑。青灰色的山石更显冷硬,枯衰的草在风中乱舞,几点松树的墨绿还露着一点生机。大家厌憎这寒冷天气,一迭声地抱怨着。忽然,一对七旬老人敲门进来,襄挟着一股寒风。老爷爷手里提着两个袋子,老奶奶紧跟在后面。老奶奶笑眯眯地说,数九寒冬的,学校靠海边,冷,人民教师不容易,她给每位老师做了一双棉鞋。两位老人把棉鞋一一摆到了地上,地上就像开了“鞋子花”,一共十四双,正是全体教师的人数。

③我们一时间怔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④这个海岛学校,全校只有一百多名学生,我们在那里支教,很有点儿与世隔绝的味道。教室外,二三十米处就是大海。春夏两季碧海蓝天,小孤山忽隐忽现,帆船儿来回穿梭,浮映在窗口,怎么都看不够。冬季呢,风急浪高,寒气逼人,看一眼就浑身打战,大家开玩笑说“冬天不看海,看海吓破胆”。教室没有供暖设备,冷气从脚下冒上来,下课要焐暖手才好改作业。气温零下好多度的时候,身体弱的教师,就会受凉感冒或冻坏肚子,好在本地的孩子都适应了寒冷气候。

⑤老爷爷说,棉鞋是老太婆做的,他是专门负责提鞋的,说得大家都笑起来。他接着又说,为了这百十个小孩,老师们风里来雨里去,老太婆一直记挂在心上,在家常常念叨。校长闻声来了.她看到两位老人大冷天来看望大家,非常过意不去,推辞着不收。爷爷幽幽说道,老奶奶得病七八年了,至今还没治好,大家就成全地的心意吧!我们的表情凝重起来,校长也不再固执了。

⑥大家迟疑着,各自上前拿了一双,一迭声地夸鞋好看,赞奶奶心灵手巧。棉鞋的花色真多,紫红,橘红,棕红,朱红……每一种都离不开暖乎乎的红。张老师递给我一双朱红色的棉鞋,我托起来仔细端详着,发现鞋面是用细毛线钩织的,正中排列着一朵朵小红花,像一颗颗爱心,四周环绕着一道道斜纹,精致又喜气。衬里是细软的红色拉绒布,填着柔软厚实的丝棉。鞋底红、白、黑三色相间,暖和又好看。难得的是,鞋面的毛线绳是配上各色金线钩织的,看上去像无数颗小星星在闪烁。奶奶真是太用心了。

⑦我捧起鞋,脚小心地伸进去,轻轻走上几步,让鞋子的暖灌满全身。窗外的阳光爬过山头照进来,脚下这一抹火红,和天上的太阳一个颜色,火焰一般消融着酷寒的海岛气候。两位老人头发花白,清瘦的脸上挂着笑容,乐呵呵地看我们试穿棉鞋,眼里堆满了慈爱。码数正好啊,正好……奶奶不停地喃喃着,皱纹像三月的海波,轻盈地荡漾开去……

⑧我想,一个生病的老人,从选料钩织,到做帮上底,要花费多少工夫才能完成?假若做一双鞋需要五天的话,十四双就要两个多月。大概自秋天起,她就不顾老眼昏花,每日坐在海风吹拂的院子里,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一线……终于做好了一双,她细心地用红线串起来。那种满足和快乐,让她忘了身上的病痛。

⑨校长觉得老人带病给我们做鞋,这份情太重了,想要请人采访报道一下。奶奶连连摆手摇头,坚决不同意,她说只要我们的脚暖和就行了,她做鞋是自愿的,如果那样就伤她的心了。说着,眼圈都红了。

⑩大家又一次怔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⑪也许,她觉得她做这些事,就像为家里织渔网,给孙女做饭一样平常。校长只好作罢了,于是请两位老人家和我们合个影,没想到他们也不愿意。校长解释说就是留个纪念而已,没有别的意思,说了好几次,老人才同意。

⑫没有人暗示,老师们自发地把鞋摆成了一个弧形,大家站在弧形后面,就像站在一道艳丽的彩虹里,更像是对着十四双棉鞋致敬……女教师围着奶奶,男教师靠着爷爷,没有人忸怩作态,大家笑得很开心,两位老人也笑了。我不小心触碰到了奶奶的手——那像沙砾一样粗糙的手,想起她用这双划船桨、拉渔网的手,敲海蛎、晒虾皮的手,带着病痛捏起了细针……泪突然就涌上了眼眶,怕她看见,我又使劲“咽”了回去,夸张地傻笑着……

⑬两位老人怕耽误学校上课,很快向我们告别了,校长将他们送到了操场外。海风吹起了老人的白发,吹起了奶奶的围巾,我们默默祝福他们。

1.文章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叙述故事,请分别概括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并简要分析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大家两次怔住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个句子在文中独立成段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3.文章多次描写海边的环境,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1)寒风凛冽,云被刮得翻滚着往东南跑。青灰色的山石更显冷硬,枯衰的草在风中乱舞,几点松树的墨绿还露着一点生机。

(2)窗外的阳光爬过山头照进来,脚下这一抹火红,和天上的太阳一个颜色,火焰一般消融着酷寒的海岛气候。

4.文章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1.①实写:老婆婆在冬天,给“我们”送棉鞋。②虚写:“我”看到棉鞋,想到老婆婆平时艰辛的劳作,表达“我”对老婆婆的感激之情。③虚实结合叙述故事,更能突出老婆婆事迹的感人,表达了“我”对她为人淳朴善良、勤劳能干的宝贵品质的歌颂。 2.①第一次怔住的原因:冬天,对老人突然来给老师们送棉鞋感到诧异,大家不知道该不该收下棉鞋,所以证住了。②第二次怔住的原因:老人送老师们棉鞋却拒绝采访报道,大家对做好事不留名的行为感到很诧异,又怔住了。③从内容上,这两句话用大家“怔住”的神情,侧面表现了老人心地善良、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④从结构上,这两句单独成段,前后照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3.(1)句通过对风、云、山石和植物的描绘,直接写出了冬天海岛天气恶劣,气候寒冷,为下文写老爷爷和老婆婆冒着严寒来给老师送棉鞋做铺垫。(2)句写了太阳升起,阳光普照小岛、温暖大地的景象,这温暖的阳光与老婆婆所送红色的棉鞋一样令人感到温暖,渲染了一种温暖的气氛,烘托了作者对老婆婆的感激之情,为下文写众人感激老人做铺垫。 4.①“我”是老人送棉鞋事件的叙述者和见证者,山“我”叙述出来,文章显得真实可信。②“我”是整个事件的参与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从“我”的角度来写老人夫妇,侧面表现了他们淡泊名利、为他人着想、淳朴善良的高贵品质。④由“我”的叙述揭示故事的主题,歌颂了老人们感人的行为,赞扬了他们的高贵品质,表达了老师们对老人的敬佩感激之情,更能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解析】 1.本题考查虚实结合的写法。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①实写:第②段 “忽然,一对七旬老人敲门进来,襄挟着一股寒风。老爷爷手里提着两个袋子,老奶奶紧跟在后面。老奶奶笑眯眯地说,数九寒冬的,学校靠海边,冷,人民教师不容易,她给每位老师做了一双棉鞋。两位老人把棉鞋一一摆到了地上,地上就像开了‘鞋子花’,一共十四双,正是全体教师的人数”,这些文字写老爷爷和老婆婆在冬天,给“我们”十四名老师送棉鞋,写出两位老人对“我们”的关心爱护,是实写。②虚写:第⑧段“我想,一个生病的老人……大概自秋天起,她就不顾老眼昏花,每日坐在海风吹拂的院子里,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一线……终于做好了一双,她细心地用红线串起来。那种满足和快乐,让她忘了身上的病痛”,这些文字是通过想象写老婆婆做鞋时的艰辛过程,表达“我”对老婆婆的感激,是虚写。③虚实相映叙述故事,写出老婆婆做鞋的不容易,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文章富于变化,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更突出老婆婆事迹的感人,从而表达了“我”对老婆婆淳朴善良、勤劳能干、关爱他人的美好品德的赞美。 2.本题考查独立成段的内容及作用。 第一次“怔住”是在第③段“我们一时间怔住了,不知如何是好”,原因在第②段“老奶奶笑眯眯地说,数九寒冬的,学校靠海边,冷,人民教师不容易,她给每位老师做了一双棉鞋。两位老人把棉鞋一一摆到了地上,地上就像开了‘鞋子花’,一共十四双,正是全体教师的人数”,从这些文字看出,是因为两位陌生老人突然来给老师们送棉鞋感到很意外很诧异,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所以“怔住”了;第二次“怔住”是在第⑩段“大家又一次怔住了,不知如何是好”,原因在第⑨段“校长觉得老人带病给我们做鞋,这份情太重了,想要请人采访报道一下。奶奶连连摆手摇头,坚决不同意,她说只要我们的脚暖和就行了,她做鞋是自愿的,如果那样就伤她的心了。说着,眼圈都红了”,从这些文字看出,是因为老人送老师们棉鞋却坚决拒绝采访报道,眼圈都红了,大家对做好事不留名的行为感到很诧异,又“怔住”了。 独立成段的作用要考虑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从内容上,这两句话用大家“怔住”的神情独立成段,简洁有力,强调突出地表现了老人心地善良、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同时,用大家“怔住”的神态,也侧面烘托出老人品质的高尚。从结构上,这两句单独成段,前后照应,使文章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两个“怔住”,推动故事情节继续发展,也将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 3.本题考查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的描写的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场景等。2、交代人物身份、反映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3、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为事件的发生发展做铺垫,埋伏笔。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6、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7、深化作品主题。8、象征或暗示。(1)句通过寒风、云、青灰色的山石、枯衰的草、风、几点松树的墨绿的描绘,写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季节,渲染了冬天海岛天气恶劣,气候寒冷的氛围,为下文写老爷爷和老婆婆冒着严寒来给老师送棉鞋等情节做铺垫。 (2)句通过窗外的阳光、脚下这一抹火红、天上的太阳、火焰一般这些词语,写出了太阳升起,阳光普照小岛、温暖大地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温暖的气氛,这温暖的阳光与老婆婆所送红色的棉鞋一样令人感到温暖,烘托了作者对老婆婆的感激之情,同时为下文写众人感激老人做铺垫。 4.本题考查人称作用。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起到见证人和线索人物的作用。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更便于表达主题。本文中采用第一人称的作用:①“我”是老人送棉鞋事件的见证者,文章显得真实可信。②“我”是整个事件的参与者,文章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叙事,真实亲切。③从“我”这个第三者的角度来写两位送鞋的老人,表现了他们淡泊名利、为他人着想、淳朴善良的高贵品质,更能从侧面烘托出老人品的高贵。④由“我”的叙述揭示故事的主题,更便于抒发对两位老人高贵品质的赞美之情,更能使读者与“我”产生感情的共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策。为了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学习的影响,教育部决定“停课不停学”,各类学校也纷纷开展网课,老师们纷纷变身“主播”,在线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替代品”。把课堂从学校搬到家中,毕竟是颠覆性的变化,城市网课面对着任课老师经验不足、孩子自觉性不够等问题;而乡村网课除了面对城市网课的这些问题之外,还存在其他更严重的问题。在乡村,或是通信条件差,有的学生只能在野外寻找信号与学校连线;或是通信工具不良,有的学生在“线上课堂”被动缺席;或是通信工具缺乏,无法上网课。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概括网课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哪三个主要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网络公司想增强并优化自己的网课教学软件的一项功能,你认为哪一项功能应该得到优化和加强?请你根据材料二中图表的内容为该公司提出合理建议,并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80个字。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发现“没有中国旅行或密切接触史”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外界有理由对“新型冠状病毒是从中国发源的”这种说法提出怀疑。钟南山院士关于“虽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先在中国出现,但疫情发源不一定在中国”的表述更激发了社交媒体大讨论。专家认为,当前没有充分证据能说清楚新型冠状病毒的确切来源,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讨论新型冠状病毒是发源于国内或国外还为时过早。当前战疫斗争正处于关键阶段,为何各国科学家却要执着于寻找看似关系不大的“新型冠状病毒发源”?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培玉教授3月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溯源堪称疫情防治的核心,其目的是找到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源头,摸清新型冠状病毒初始传播途径、突变规律和潜在风险,从新型冠状病毒源头为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西游记》中前后有三次孙悟空与唐僧师徒反目、各奔东西的事件。在这前后发生的三个事件中,孙悟空的应对方法与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通过这些态度的变化分析孙悟空在取经路上思想性格的成长变化。

(2)有人说:“我们不应该把不幸的童年当成自己拒绝成长的借口。”那应该如何对待不幸的童年呢?请结合人物的童年成长经历,任选一个人物,简要分析她(他)最后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

①简·爱(《简·爱》)    ②“小萝卜头”(《红岩》)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诗中借用典故,于一问一答之间表达对苟且偷安的当权者的讽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临绝顶俯瞰茫茫众生,总是能让人胸怀开阔,精神振奋,从而有所顿悟。王安石登高而望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飞来峰》)的慨叹,揭示出“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的哲理;而杜甫登上东岳之巅,则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岳》),来表达自己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端午节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是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节日。过去在端午节,有很多传统的庆祝仪式,如兰汤洗浴、桂系艾蒿、菖蒲、扔灾、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这里面       着很多文化及精神内容。

但是发展到今天,人们能够想起的大概就只有吃棕子和赛龙舟两项了,而城市里的人,只剩下吃个粽子而已。端午节很多传统习俗活动正在被逐渐         ,有的似乎已经消逝了,致使端午节逐渐失去了传统文化的韵味,着实令人遗憾和惋惜。

(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致使人们淡化了传统节日繁杂的礼节和仪式,还有浓厚的商业色彩也冲淡了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有传统意味的活动太少;商家的炒作使粽子成一种仅供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赠品,节日文化被过分得____________。这些都导致了传统节日文化韵味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不但是端午,大多数人对腊八、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的认知也还停留在“吃”文化上。物质的丰富与节日文化内涵的传承本不应矛盾,可现实的表现却让传统节日这一“精神坐标”的传承渐行渐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装载    淡忘    互通有无    商业化

B.承载    淡忘    礼尚往来    商业化

C.承载    遗忘    礼尚往来    庸俗化

D.装载    遗忘    互通有无    庸俗化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在信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端午节的文化韵味却越来越少呢?

B.在信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端午节的文化韵味却越来越少。

C.现在看来,越是在信息发达的社会,端午节的文化韵味越少。

D.在信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端午节的文化韵味难道不是越来越少了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除了端午,大多数人对腊八、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的认知也仅停留在“吃”文化上。

B.不但是端午,大多数人对腊八、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的认知尚且停留在“吃”文化上。

C.不仅是端午,大多数人对腊八、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的认知也还停留在“吃”文化上。

D.不仅是端午,大多数人对腊八、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的认知也仅停留在“吃”文化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