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蔷薇几度花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蔷薇几度花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1.第⑥段中加点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2.从不同角度品析以下两个句子。

⑴“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表情平淡,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

⑵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从修辞角度品析)

3.第⑤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有什么作用?

4.文章主要写的是卖灶糖的老人,却以“蔷薇几度花”为题,为什么?

 

1.记忆: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贫穷年代灶糖的甜味带给人们的幸福与快乐。稀奇: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逐渐消失的传统的手工艺。 2.⑴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卖灶糖老人并不担忧手艺失传(后继无人)的随性乐观、不奢望、不强求的人生态度。 ⑵拟人,把蔷薇花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蔷薇花开得极其繁盛、热闹的情景,烘托了老人乐观、随性的性格。 3.插叙。交代了贫穷年代货郎卖灶糖和孩子们买、吃灶糖的情形,使文章内容更充实;为下文写有人买“记忆”以及老人的灶糖给人们带来幸福与快乐作铺垫。 4.蔷薇花开是卖灶糖老人活动的背景;烘托出卖灶糖老人的美好形象;卖灶糖老人的灶糖和锣声能让人们的心像蔷薇花般快乐地开放;蔷薇花与卖灶糖老人有着共同的品质: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记忆”,结合下文“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可以看出,回忆的是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稀奇”的意思是稀罕,少见;结合下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可以看出,买的稀奇是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和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好东西。 2.这道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 (1)本句要求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从“这灶糖啊,就快没了”可以看出,这句话属于语言描写。根据“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可知,老人说“这灶糖啊,就快没了”意思是以后没有人做灶糖,孩子们就吃不到了。从“表情平淡”“不见得有多愁苦”可以看出,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卖灶糖老人并不担忧手艺失传(后继无人)的随性乐观、不奢望、不强求的人生态度。 (2)本句要求从修辞角度品析。从“花骨朵儿在欢笑”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蔷薇花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态。“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生动地写出了蔷薇花开得极其繁盛、热闹的情景,烘托了老人乐观、随性的性格。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记叙文顺序的理解。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顺序、倒叙和插叙。插叙的作用:使叙述更加完整,使文章更充实,结构上更紧凑,能够更好地突出文章中心。阅读第⑤段内容可知,第⑤段属于插叙。从“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可以看出,主要交代了贫穷年代货郎卖灶糖和孩子们买、吃灶糖的情形,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根据后文的“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可知,第⑤段为下文写有人买“记忆”以及老人的灶糖给人们带来幸福与快乐作铺垫。 4.这道题考查对文章标题作用的理解。标题是文章的眼晴,其作用有: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贯穿全文的线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反映作者情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等。从“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可以看出,蔷薇花开是卖灶糖老人活动的背景;从“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儿在欢笑”可以看出,蔷薇花开烘托出卖灶糖老人的美好形象;从“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可以看出,卖灶糖老人的灶糖和锣声能让人们的心像蔷薇花般快乐地开放;从“‘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表情平淡,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可以看出,蔷薇花与卖灶糖老人有着共同的品质: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很多平时睡眠不错的人每次出差睡旅馆都睡不好,中国人通常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认床”,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现在那些四星以上的旅馆床上设施都非常棒,甚至好过自家的床,为什么还是睡不好呢?

②科学家们相信,“认床”不单只是不喜欢新床而已,而是代表了一种更加普遍的现象,心理学界称之为“第一晚效应”。人们睡不好觉的真正原因是不适应陌生环境,而这种不适感往往只在头一天晚上才会表现出来,到了第二天晚上就自行消失了。

③美国科学家早在1966年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没能得出任何可靠的结论。半个世纪之后,美国布朗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佐佐木柚香博士和她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终于利用更为先进的仪器解开了这个谜团。

④研究人员招募了35位平时睡眠正常的志愿者,让他们在实验室这个陌生环境里睡了几觉。睡眠过程中,研究人员利用脑磁图测量仪、结构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和多频道睡眠记录仪等仪器设备对志愿者的脑电波活动和相应的肌肉运动做了细致的测量。

⑤结果显示,在实验室睡的第一个晚上,志愿者的两个脑半球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状态。右半球的慢波指标正常,说明右半球顺利地进入了深度睡眠状态,但左半球的慢波活动却要活跃得多,说明左半球没有进入真正的深度睡眠。更有意思的是,这一现象在第二晚就消失了,这说明左半球才是“第一晚效应”的罪魁祸首

⑥研究人员认为,这个结果表明人类大脑在陌生环境下很可能像一部分鸟类和哺乳动物一样,采取了左右脑交替睡眠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动物更好地躲避捕食者的夜间偷袭,对于那些自卫能力不足的动物,比如海豚来说尤为重要。大海中没有障碍物,海豚平时只能依靠自身的速度躲过鲨鱼的攻击,如果睡眠时海豚不能及时发现正在逼近的鲨鱼,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⑦人类的处境和海豚非常类似,我们的祖先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也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为了证明人类的这种换脑睡眠方式真的出于警戒,科学家们还专门测量了志愿者对于声音刺激的反应。具体来说,研究人员在志愿者睡眠时一直不停地播放某个低频的声音,每秒钟响一次,让志愿者熟悉这个声音,并在这个声音中安然睡去。然后研究人员故意插播几声高频的音节,果然发现活跃的左半球对这个异常的声音产生了反应,不但脑电波出现异常,而且志愿者本人也经常会因此而惊醒。但是志愿者大脑的右半球则没有反应,自始至终都处于深度睡眠的状态。

⑧为什么是左脑而不是右脑醒着呢?研究人员没有给出答案。事实上,这项研究针对每一位志愿者只进行了90分钟的测量,说不定后半夜会换过来,让左脑休息,右脑负责警戒,就像海豚所做的那样。

⑨这个案例再次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进化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人类虽然已经掌握了很多现代化的知识和工具,但本质上仍然只是一种高级的裸猿而已,很多看似奇怪的行为都可以用进化论来解释。

⑩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            。总之,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打心眼里相信这个旅馆和自己的家一样安全,只有这样才能让大脑放松警惕,从而安然入眠。

1.根据选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在睡眠中左右脑总是轮流保持警戒。________

⑵人们在旅馆中睡不好,并非因为不喜欢新床,而是因为不适应陌生的环境。________

⑶因为进化的力量非常强大,所以人类已经完全摆脱了动物性的特征。________

2.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这个结果表明人类大脑在陌生环境下很可能像一部分鸟类和哺乳动物一样”,句中加点的“很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4.根据文章内容,为第⑩段填写一种方法来解决大家在旅馆中睡不好的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⑵流飘荡   

多趣味                       ⑷窥谷忘

2.翻译下列语句。

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⑵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的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乙文的作者是南朝的吴均。

B.由甲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杜甫《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甲文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乙文写猿鸣则与其他事物共同表现了富春山的勃勃生机。

D.甲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乙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查看答案

下列各诗句与《钱塘湖春行》感情基调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B.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查看答案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的目录及内容,回答问题。

我现在已经完全落入刘龙火先生(我后来知道这就是那位青年农民的姓名)的掌握之中,也同样落在他的那些外貌强悍的同志的掌握之中,他们开始从附近的窑洞里陆续过来。他们穿着同样的装束,带着同样的武器,好奇地看着我,听见我说话的怪腔怪调,都呵呵大笑。

刘龙火拿烟、酒、茶来招待我,向我提出无数的问题。他和他的朋友们非常好奇地翻看我的照相机、鞋子、毛袜、我的布短裤的质料,不时发出赞美的声音;对于我的卡其布衬衫的拉链更是赞不绝口。总的印象似乎是:我的行头不论看起来是多么可笑显然非常实用。我不知道“共产主义”在实践上对这班人意味着什么,我准备眼看我的这些东西很快地被“共产”——但是当然没有发生这种事情。我几乎可以肯定,我受到严密检查的目的(比你在其他边境所受到的海关检查要愉快得多)是为了要证实他们以前的一种看法:洋鬼子不可思议。

⑴上面的选文应该出自上面目录中的哪一篇哪一节?

⑵上面选文第二段中加引号的“共产”一词是什么意思?

⑶在第二篇的“贺龙二三事”一节中,向作者讲述了贺龙事迹的是:

A.邓发    B.周逸群    C.徐特立    D.李长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问题。

人民网10月7日电 本网综合消息,国庆长假今日将结束,受探亲、旅游和学生流等多种因素影响,各地高速公路今天将迎来返程客流高峰,多地高速或再现拥堵。

据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预测,7日全国公路返程高峰将从10时开始,有可能持续到晚上21时。6日路网运行压力较大的路段还将迎来新一轮的车流高峰,特别是一些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相交汇和连接线的交通流量将持续高位运行,交管部门采取有效的疏通措施,将是道路通畅的关键。

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