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学校开展“相约云端,开启生活新方式”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

学校开展“相约云端,开启生活新方式”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本次活动的一段引言。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随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借助线上技术,“云生活”在这个春天悄然走进千家万户(甲)线下课堂变身“云课堂”,我们在线上与知识“亲密接触”;精心策划的“云展览”,让文化盛事触屏可赏;居家在线“云旅游”,让我们足不出户拥有诗和远方(乙)丰富多彩的“云生活”已  ①  (溶/融)入我们的日常。同学们,未来  ②  (以/已)来,让我们相约云端,开启生活新方式。

(1)依次在横线①②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

A.①融    ②以                   B.①溶     ②以

C.①融    ②已                   D.①溶     ②已

(2)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

A.(甲)冒号   (乙)逗号         B.(甲)句号   (乙)省略号

C.(甲)句号   (乙)逗号         D.(甲)冒号   (乙)省略号

2.语文老师带领大家通过“云课堂”开展学习活动。结合语境,完成后面小题

(1)名著专题复习课上,大家在空中讨论室交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的阅读感受。这三篇文章都选自鲁迅的散文集《______

(2)书法专题复习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欣赏关于历代名篇的书法作品。对下面这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钱坫书   《醉翁亭记》(局部) 苏轼书

《陋室铭》 赵孟頫书

《岳阳楼记》(局部)  祝允明书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字体属于篆书,线条匀称,开阔舒展。

B.《醉翁亭记》的字体属于隶书,蚕头雁尾,刚健峻拔。

C.《陋室铭》的字体属于行书,字形宽扁,稳重遒劲。

D.《岳阳楼记》的字体属于草书,笔势牵连,自由奔放。

(3)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上,同学们针对“冠”字展开了讨论。阅读大家的发言(见下图),请你作出判断。

 

依据发言,可以判断“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的“冠”读作______,“既加冠”的“冠”读作_____

3.老师和同学们相约参观“永远的东方红——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云展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荒漠戈壁发射成功,一曲嘹亮的《东方红》响彻寰宇。今年4月24日,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暨“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之际,“永远的东方红——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云展览在国家博物馆云展厅开幕。

“永远的东方红”云展览紧扣“弘扬航天精神 拥抱星辰大海”活动主题,分为“太空奏响东方红”“五十年砥砺前行”“精神的力量”“航天强国立新功”四个单元。云展览通过文字、图片、音频等数字资源,展出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嫦娥”系列航天珍贵物证近50件套,涵盖手稿、任务书、名单、邮票、模拟器、航天服等诸多品类。      

(1)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

(甲)这些珍贵的物证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时刻和巨大成就,阐释了建设者艰苦奋斗的精神。 

(乙)为了阐释不断传承发展的航天精神,这些珍贵的物证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

(丙)这些珍贵的物证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阐释了不断传承发展的航天精神。

(2)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写下的参观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

A.这台手摇计算机格外引人入胜,它似乎让我看到了邓稼先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埋头计算的日日夜夜。

B.借助AR技术,我仿佛身临其境,回到了东方红一号”发射的那一刻,耳边传来地动山摇的轰鸣声。

C.五十年过去了,“东方红一号”依然在遥远的太空守望着你我,灯塔般照亮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征途。

D.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代代相传的航天精神,鼓舞着我们中华儿女,向着星辰大海进发! 

(3)下面是一位同学观看本次云展览后在直播间写下的一句留言。请你依据本次参观活动补写一句话,与其构成一副对联。

上联:烈焰腾空,东方红直指天宇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C B 2. 朝花夕拾 B ɡuàn ɡuān 3. 丙 A 示例:壮志凌云,航天人坚守初心 【解析】 1.(1)①融入:融合;混入、混合。溶入:错误,不是词语。故选“融”。②“以来”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结合语境分析,“以来”是错误的;“已来”是已经到来的意思。根据“‘云生活’已融入我们的日常”分析,未来已经到来。故选“已”。根据选项分析,选C。 (2)甲处,前文引出“云生活”的话题,后是一句话的结束。文是介绍“云生活”。故用“句号”。“云课堂”、“云展览”、“云旅游”是“云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故“乙”处是表示省略,不再列举,用“省略号”。故选B。 2.(1)考查对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掌握。《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题目的意思是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事情。 (2)B.错误。根据书法作品可知,《醉翁亭记》形体方正,笔画平直,为楷书。故选B。 (3)根据“冠”的词性分析。动词时读“ɡuàn”,名词时读“ɡuān”。“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的“冠”的意思是:举行加冠礼,名词用作动词。故读“ɡuàn”。“既加冠”的“冠”的意思是“帽子”,故读作“ɡuān”。 3.(1)根据“涵盖手稿、任务书、名单、邮票、模拟器、航天服等诸多品类”。后文应用“这些”指代承接,排除乙项。根据“‘太空奏响东方红’‘五十年砥砺前行’‘精神的力量’‘航天强国立新功’四个单元”分析,阐释的是不断传承发展的航天精神。排除甲。故选丙。 (2)A.成语使用不恰当。引人入胜:意思是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不能形容“这台手摇计算机”。故选A。 (3)本题考查对联知识,首先对联词性相同,仄起平收,词意相同或相反,结合题干文字信息可知与航天有关,可补写为:壮志凌云,航天人坚守初心(或航天人成就梦想)。“烈焰腾空”对“壮志凌云”;“东方红”对“航天人”;“直指”对“坚守(成就)”;“天宇”对“初心(梦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目二:

2月10日起,在武汉多家医院,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工作人员”,它们灵活地穿梭在医院的隔离区,担负起为医护人员与患者送餐、送药、测温等工作。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工作被智能机器人所替代。假如你也有一位智能机器人朋友,你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请你展开想象,自拟题目,写一写你与智能机器人朋友的故事以及它带给你的思考。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题目一:

回望自己的人生经历,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信心倍增;总有一种人格让我们不断反思……正是这些闪光之处,将我们的希望点亮。

请将“          点亮希望”横线处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阅读《做人须“勇改”》,完成小题。

做人须“勇改”

凌焕新

①清代袁枚写过《续诗品·勇改》一文,认为诗歌有弊病,就当勇于改正,“知一重非,进一重境”。其实,            。

②有人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白居易的诗歌脍炙人口,其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人生在世,不可能“一气呵成”“一字不改”。追求完美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但正如哲人所言,“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正因此,一个“改”字十分可贵。“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吾日三省吾“过”,有利于减少谬误,校准人生的航向。

③春秋时的晏子德才无双,被司马迁称为“不辱使命,雄辩四方”。晏子曾把自己喻为一根弯弯曲曲又有无数疙瘩的木头,想成为有用的器具,就必须用斧子劈、刀子削、刨子刨、锯子锯。此言不仅说明“人非圣贤”,更道出了改过之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做人如果看不到自身的“脏、乱、差、丑”,或虽看到但不肯“劈、削、刨、锯”,显然难以成就大器、彰显卓越。

④老舍写文章有一个窍门,就是写完之后不断念给人听——“再念、再念、再念”。也有知名作家介绍写作经验说,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旁观,冷静地修改。像这样借力于他人的做法,同样不失为人生改过之灵方。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请别人帮助审视自我,也许更能把自己看个通透。打磨钻石用的是另一颗钻石,人生修为一样离不开他人敲打。当年晏子决意辞退三年不给他挑毛病的幕僚,相比之下,如今有的人对帮自己指出不足的人不谢反恨、恩将仇报,实在糊涂至极。

⑤勇于改正的前提,在于坦承错误。其实,一些人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对自身问题遮遮掩掩,往往源于爱面子。对此,陈云曾提出过“论事不论脸”的原则。他告诫犯错误的同志“不充好汉”,怕丢脸就一定会丢脸,不怕丢脸反倒可能不丢脸。那些翻船落马、身败名裂者,有几人不是因为文过饰非,从而一错再错、小错酿大错,最终把自己逼得无路可走?

⑥做人应“勇改”,但不能妄改。袁枚曾说,自己的诗“改好者固多,改坏者定复不少”。奋进人生路,也面临“改坏”的风险。做人应当谨记崇德向善,跟着蜜蜂去寻找花朵;切忌比下比烂,被苍蝇蚊子引向污浊。叶圣陶讲过,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做人尤其是从政,应当知畏知戒、守身如玉,一言一行都“不肯随便”。

⑦如此,惟有像作文那样“改、改、改”,人生才能不断地“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1.结合全文内容,在文章第①段划横线的地方填写一句能表明作者观点的话。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②④两段举白居易和老舍的例子,从写作的角度论述了“修改”的重要性。

B.第③段以“不辱使命,雄辩四方”的晏子为例,论述了改过的意义。

C.第⑤段尖锐地指出要改过,必须不怕丢脸。

D.第⑥段强调了改过不能“妄改”,要谨慎,要崇德向善。

3.文章开头引用了“知一重非,进一重境”这句话,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结尾再次引用这句话,意在强调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王宗仁先生的《墓柳》,完成下面小题。

墓柳

王宗仁

青藏公路通车50多年了,世世代代的高原人怀里抱着春天和梦想,以柔情万种的爱心绿化戈壁,滋润雪原。即使在那些四季冰冷的石滩里,也会有绿色的生命尽情地穿行在春天的阳光里,丰满动人。高原人的思想长成了树,他们的双手开出了花。荒滩绿了,他们的脸颊却老了。

在昆仑山下的格尔木,一个美丽的故事流传了几十年……

那一年,“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从日月山下湟源县买了100棵杨柳树,栽在了当时还没有一棵树的格尔木。一共两大片,杨柳分栽。第二年,这些小苗大都落地生根,一场春风吹过,枝头的嫩芽就探头探脑地拱了出来。戈壁滩变得翠翠地绿,好像画家涂抹出一幅生动的水彩画。风吹的原野,回声寂静。树苗一天一个样地狂长着,给它喝一盆水它窜一节个头,给它喂一把肥它也添一片幼叶。荒芜了千百年的土地一旦逮住苗儿就巴不得让它一夜长成材!

望着这些可心的树苗,将军乐得咧着嘴爽笑,他当下就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

有人问:首长,这名字有啥讲究?

他开怀一笑:望柳成荫嘛!

嗬,好有雄心壮志,他要把整个戈壁滩都染绿!

将军的笑声揉进了杨柳的躯体里,树又窜高了一节。

小苗,北风迎面吹来,是一种痛苦;迎着北风走去,是一种幸福。

毕竟它们是正在成长中的柔弱苗,很难与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峙。有时残雪睡在枝上,有时暴风睡在枝上。常年不息的飞沙把它们浸染得与沙地成为一色,人站在远处就难以瞅见其真面目。这样的事也难免不发生:它们索性就被那其势汹汹的飞沙盖住,淹没了。好在,它们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顶破沙土,又伸起了腰杆。

有几棵柳树只绿了短暂的生命,像走累了的人,卧在了戈壁滩。

它们死了,卷起的风叶还噙着太阳唇边的乌云。

有个不谙世事的小伙子从死去的枝上拧下柳笛,吹出了流行在军营里那首歌《真是乐死人》。慕生忠发现了,狠批那小子一顿:不管你怎么乐,老子我是要哭的。在戈壁滩,人和树的生命同样宝贵。

将军把3棵死去的柳树掂在手中,深情无限地看了好久,说:“它总是为咱们格尔木人绿了一回,让我们这些饥渴的眼睛和心得到了安慰。它是有功之臣,现在它死了,我们怎能不难受?不要把它随便扔在什么地方,应该埋在沙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

于是,沙滩上就出现了一个土丘,埋葬着3棵柳树。人们称之为柳树墓。

给柳树举行葬礼完全是大家的自由行为。有10多个人围着土丘默默站立,一个个低着脑袋,空气像凝固了一样严肃。将军没有来,据说他站在窗口悄然地望着外面……

戈壁滩上第一个醒来的人是寂寞的人;第一棵死去的树呢,高原人却没有遗忘它。

人们仿佛不觉得这三棵柳树已经离开高原到了另一个世界。它还活着,蓬勃生机地给格尔木新城增添着春色。有人不断地给那土丘上浇水。这些树也像人一样,躺在戈壁滩上会口干舌燥。浇点水,让它们滋润滋润。也有人把上好的肥料递给它们。水,温暖它受伤的心。肥,烤热它冻僵的脉搏。

谁是浇水施肥人?慕生忠。

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有心人唤醒了死去的柳树。这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瓣嫩芽。那芽儿一天一个样,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由低变高。

啊,柳树!

这是从埋葬着3棵树的坟墓上长出的柳,是一棵死而复生的柳,是将军用怜悯的心唤来的柳!

后来,大家就把这棵柳树称为墓柳。

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坚强也更潇洒了。铁青的叶子泛着刚气,粗糙的枝杆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断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风猎猎它依然站立。死里逃生的战士最珍惜生命,也最显本色。它在用双倍的翠绿,减去荒原的痛苦。它继续着它的生命轨迹活着,藐视一切懦弱者地活着。

时间年年月月地消失着。格尔木的树种得越来越多,成行,成片,成林。它们和墓柳连在了一起,浑然一体。现在人们早已经分不清哪棵是墓柳了。但是,许多人都记得这里曾经有一个坟丘,坟丘上长着一棵柳树,柳树是一位将军用坚忍的爱心换来……

(文章略有删改)

1.慕生忠将军亲手种下的柳树,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过程?梳理文章内容,在下面的方框里填上合适的内容。

 

2.请结合慕生忠将军的语言或行为,分析这位将军的精神品质。

3.文中两处划线语句是对柳树的描写,请你选择其中一处进行赏析。

_____  赏析: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庚子鼠年春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期而至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 ① )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坚持全国一盘棋,( ② )调度全国力量,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有医务人员的紧急驰援,也有医疗物资的快速输送,还有“一省包一市”的对口支援……据不完全统计,有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汇集疫区;19个省份对口定点支援;10天迅速开设建成火神山、雷神山等集中收治医院和方舱医院。这些举措使得抗疫斗争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防疫情扩散,我国实施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全国各地步调一致、行动统一,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织密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严密防线。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人民群众是战胜疫情的“主力军”。中国政府一声令下,中国14亿人一夜之间待在家里,政府让怎么干,人民就怎么干。中国人民筑起了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世界卫生组织和很多国家都发出感慨:             ,一辈子也没见过……

(材料二)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医疗队伍紧急驰援武汉,广大医护人员闻令而行、挺身而出,奔赴战“疫”一线,他们与时间赛跑,日夜奋战,成为逆行在战“疫”防控一线的中流砥柱。 春节前,钟南山院士就呼吁民众:没有特殊的情况,就不要去武汉了;但人们发现,1月18日傍晚,他还是(  ③  )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就坐在高铁餐桌旁,满脸倦容。有网友留言称,“只要有钟南山院士在,我们就没必要害怕任何疫情”。李兰娟院士,已是七十多岁高龄,仍亲临武汉一线,她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六个小时左右,全天都要戴着口罩和护目镜,十分的辛苦,被网友们称为“国士无双”。李文亮医生,当人们并未完全认识到新冠肺炎时,率先在专业人员的范围内拉响警报,是新冠肺炎的“吹哨”预警第一人。江苏援鄂蓝天救援队员许鹏连续工作14天殉职,29岁女医生夏思思用生命践行誓言、武汉医生彭银华推迟婚礼却不幸殉职……4万多名援鄂医疗队员,他们是“逆行”路上最美的风景。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千千万万名建设者,为医护人员无偿提供服务的司机,为方便百姓生活每天清晨就骑着电动车出门,为周边街坊邻居们买菜送菜的快递小哥……他们奋不顾身的逆行,是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最动人的画面。

(材料三)

离汉通道关闭后,武昌车站有了新的抗“疫”身份——“物资中转站”,全国各地援助物资通过铁路运输源源不断地汇聚到这里。疫情之下的武昌站,以一系列数字刷屏朋友圈。

时间

车次

数量

物资

1月25日21时22分

T146 南昌--北京方向

23.5吨

援汉蔬菜物资

1月28日下午

 

160吨

防疫建筑物资

2月2日凌晨4时35分

Z256上海南开往重庆北

 

日用品、食品等

2月4日8时05分

K354上海--成都方向

15.2吨

援汉防疫物资

2月21日7时25分

Z285北京--南宁方向

19000套

防护服

2月23日20时48分

K599包头--广州方向-

666件

爱心“行李箱”

2月24日晚23时25分

Z161北京西--昆明方向

8吨

防控物资

……

……

……

……

 

 

疫情发生以来,武昌车站行包车间平均每天大约要装卸转运7000余件防疫物资,运送物资的“带货”列车,大多都是凌晨抵达。一个通宵班里,装卸工人平均要搬运400件货物,驾驶员人均往返转运50多趟。

1.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传播速度最快、防控难度最大、感染范围最广   ②统一    ③义无反顾

B.①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   ②统筹    ③义无反顾

C.①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   ②统一    ③义不容辞

D.①传播速度最快、防控难度最大、感染范围最广   ②统筹    ③义不容辞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

3.在抗击疫情中彰显出了中国力量,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你概括出中国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