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 莅临(lì) 拈轻怕重(zhān)
B.镌刻(juān) 俯瞰(kàn) 惟妙惟肖(xiào)
C.拯救(zhěng) 生疏(sū) 气冲斗牛(dǒu)
D.归省(xìng) 蓦然(mò) 目眩神迷(xüàn)
按要求作文
在微观世界里,草丛是森林,小石子是高山,而水滴则成了汪洋大海……假如有一天,你意外闯入了微观世界。在那里,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
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请将“ ,也是一种 ”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纵观五千年发展史,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生与死的严酷考验,却能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归根结底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由此可见, 。
②伟大民族精神常常体现为一种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秋瑾曾说:“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国家兴盛、民族存续所系就是中华儿女最大的公义所在。晚清时期,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千万英杰勇敢地承担起拯救民族危亡的责任。“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满腔热血投身革命,英勇就义。他们用生命诠释大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牺牲精神。
③回顾历史,不难看出,在无数艰难险阻、惊涛骇浪面前,中华文明没有中绝,而且成为世界各大古文明中唯一绵延至今的文明,正是因为深植于中国人骨子里敢于斗争的豪迈气度。长征路上,若没有大无畏的斗争精神,红军将士怎能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征服冰山雪岭、穿越沼泽草地,击退上百万敌人的围追堵截?新中国成立之初,若没有敢于亮剑的斗争精神,人民志愿军怎能克敌制胜,打出中国人的志气和威风?改革开放之初,如果没有敢闯敢试的斗争精神,建设者怎能突破传统、闯过险阻,开创经济繁荣的新局面?正因为有这种敢于斗争的豪迈气概,才能有如今的万象更新,岁月静好。
④毛泽东曾借用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表明自己对于生死的态度: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抗疫期间,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虽身患渐冻症,却夜以继日地投入到抗疫一线,与病毒赛跑。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医疗队危难之时起身逆行,所有人都默默藏起“小家”的困难,为了“大家”的安康奔赴前线。他们以壮烈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我将无我”的价值原则,向世界展现出中国人民所具有的精神风范。这种追求大我、顾全大局的精神境界,同样也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⑤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命运经受大挫折、前进遇到大考验时,持续锻造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图景,而这种精神图景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让我们在风雨中砥砺前行。
1.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在第①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甲)第②段列举秋瑾和谭嗣同的例子,论述伟大民族精神体现为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
(乙)第③段用反问构成排比,有力论证了斗争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丙)第④段由名言引出作者观点,继而从个人和集体的角度阐释“我将无我”的价值原则。
3.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请你从下面的诗句中任选其一,结合诗句的内容和上面的文字,简要说说诗句中体现出怎样的民族精神。
①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阅读《春在溪头荠菜花》,完成后面小题
春在溪头荠菜花
张宗子
①正月将过,纽约仍在飘雪,然而春天终究来了。站在窗前向外看,白茫茫的漫天飞絮中,棕红色的玫瑰叶已经快要绽开,而荠菜在这些日子更是随处可见。看见荠菜,再想起吃荠菜,时令便晚了。舒展到巴掌大的野荠菜,即使还没老,味道也差了。
②荠菜容易和几种不能吃的野草相混,和常见的车轴草甚至小蒲公英也酷似。但见多了,无论外形怎么变,还是一眼能认出来,但要告诉别人却不容易。这大概和生活中看人一样,很多感觉是难以言述的。
③荠菜有不同品种,彼此差别很大。叶子有绿的,有铁锈红的,还有叶尖棕色或金属般的灰白色的。叶缘多半呈锯齿状,但有的乖巧妩媚,近乎无齿,有的则天性刁蛮,分裂太深,细长加扭曲,弄得如一团缠丝。
④长在麦田和菜地里的荠菜,地腴水足,借了农人的爱护,免于牲畜的踏踩,养得鲜嫩水灵。叶子上举,回转成伞形,叶面常趴着亮晶晶的水珠,仿佛女子颈上的珠链。这种荠菜绿得油亮,长得肥大,然而味道淡,剁碎就出水,没多少筋骨。荠菜的香主要在根,家养的荠菜植株挺拔,看起来有模有样,根却萎缩得不成比例,又细又短,像阿Q脑后拖着的小辫子。
⑤好吃的荠菜,在房前屋后,菜地外围,以及路边和田埂上。
⑥生在这里的荠菜,天天被践踏。人践踏,牲畜践踏,鸡鸭啄食,牛羊哨啮,驴车的轮子碾过,荠菜便长得异常瘦小,叶子匍匐下去,紧趴在地面上。说趴还不够确切,该说紧紧抓着地面。老叶子在外,新叶子在内,一圈一圈,几乎像个圆,但不整齐,又松散。颜色也很少是绿色,绿中带点铁灰,很枯干的那种,更多是给人红色感觉的铁锈色和棕色。因为必得结实才能生存,它们水分少,干硬,撕开叶子见到筋。麦地里的荠菜伸手便揪起来了,这些荠菜不能,贴地太紧,根特别粗壮,叶子扯碎了,根还扯不出来,要用剪刀往深处剜才行。那么板结的土里,荠菜的根足有一拃长,粗而不肥,凑近鼻孔,香气四溢。
⑦两种荠菜,两种品质,两种命运。这是我童年挖荠菜时留下的印象。
⑧曾经读到唐人郭湜的《高力士外传》,里边记录了高力士亲口所说的一件与荠菜有关的故事。安史之乱,肃宗即位。玄宗从四川还都,做了太上皇,大权旁落,受肃宗猜忌,亲信被一一剪除。忠心耿耿的高力士自不能幸免,垂暮之年被流放巫州。巫州在今天湖南的怀化,荠菜甚多,而当地人不吃。高力士喜欢荠菜,经常采来做羹。日暮途穷,他乡流落,有感于荠菜味道的鲜美,作了一首小诗:“两京秤斤买,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应不改。”怀化远离京都,当时算是化外之地吧。高力士说,虽然地方不同,荠菜的味道仍然没变啊。这首诗朴实无文,读来却能令人反复回味。正如杜甫流落蜀中,怀念长安时的诗作:“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无限感伤,尽在诗中。
⑨初到纽约,每发现一种过去见惯的草木虫鸟,都觉得欣喜。第一次看到萤火虫,竟然忍不住惊叫出声。荠菜,在公园里,运动场周围,乃至一些僻静小街的两边,到处都是。拔起闻闻,气味仿佛。儿子出生那年冬天,母亲来帮助照顾孩子,我们一起在附近的草地上挖了很多。包饺子之后,还有剩余,下到面条里吃掉了。
⑩后来几年还挖过几次,感觉却不对了,不仅不香,还有一股腥气,根老,嚼不动,从此便没了兴趣。高力士说虽然夷夏有别,荠菜气味不改,看来适用范围有限。远,要看远到什么程度,太远,所有漂亮的假设都不成立了。
⑪荠菜开花细小而白,杂在草丛中,毫不起眼。反倒是结籽之后,分叉得很好看的细枝条上,缀满扁扁的小种子,摇摇摆摆,风致不亚于狗尾草,都是朴素又让人觉得舒服的。辛弃疾的词中有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①。”平平淡淡一首词,这两句大有深意。
(有删改)
注:①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选自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这两句的意思是城里的桃花李花最害怕风雨的摧残,最明媚的春色就在那溪边盛开的荠菜花。
1.围绕荠菜,作者记叙了自己不同阶段的经历与人生体味。请你阅读文章,补写下面的内容。
童年时挖荠菜,发现两种荠菜的不同命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做批注是用简练的语言及时记录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提疑问等。请你从文中第③-⑦段摘录一处关于荠菜的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进行批注。
3.文章以辛弃疾的诗句“春在溪头荠菜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疫情期间,出行不便催生了人们多样的云端生活。首先,各种生鲜APP一夜诞生。各大电商通过云端为家庭配送生活物资,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买菜、买米。其次,过去只有一部分人选择的线上教育,如今开展得如火如茶。成年人举办各种“云培训”“云沙龙”,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也都开设了“云课堂”此外,各种“云会议”也成为特殊时期的办公常态,就连G20国际峰会也开通全球视频端,从线下转到了线上。直播带货更是如 ① 。2月以来,有100多种线下职业在直播中找到了新商机,房产顾问“云卖房”,律师“云问案”,医生“云问诊”,农民“云卖菜”…… 一场疫情将生活的方方面面带入云端,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数字技术。虽然我们可能仍然对云储存、云计算等名词还不甚了解,但无可置疑的是,我们已然“腾云驾雾”,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
与传统生活模式相比,“云生活”模式具有 ② 、 时间减省、服务精准等优势。“云医疗”让每一个医院不再是信息的孤岛。数据渠道畅通,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以往病人在医院排长队挂号、缴费的苦恼,也将随着一些多功能医疗APP的出现而烟消云散。有了电子健康档案和数据分析,医生可以随时精准诊疗。“云办公”让优质资源得以共享,重复资源能够被迅速发现,合理的配置避免了源的浪费。灵活的办公地点节省了通勤的时间,灵活的办公时间更便于及时准确地处理突发问题。当下的“云课堂”也配置了丰富多样、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取资料,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弥补了以往学习方式中用时过长、效率不高的缺陷。
(材料三)
2020年2月中旬之后,全国各大中小学相继开启“云课堂”。从面对面、面对黑板到面对屏幕,从教室空间到网络空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线上教学中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教师很难及时全面地掌握课堂情况。因为网络上教师与学生存在着距离,无法与学生直面交流,不知道学生是否还在课堂现场,不了解学生的思路是否与自己的教学思路相伴而行。另一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如何调整并适应这一全新的教学场景和模式,“课堂”如何发展得更完善,这是我们仍需深入思考的问题。
图1 某在线教育平台 图2 某在线教育平台
学生专注度状况调查 学生专注度影响因素状况调查
1.结合语境,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山雨欲来②配置合理
B.①雨后春笋②配置合理
C.①山雨欲来②资源丰富
D.①雨后春笋②资源丰富
2.综合图1和图2的信息,在(材料三)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3.依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你对“云课堂”的认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