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下列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下列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十余岁      阅:__________

(2)不可得      竟:__________

(3)非木柿      是:__________

(4)必于石下迎水处沙为坎穴      啮:__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老河兵闻    何陋

B.石性坚重      太丘舍去,去后

C.以诱敌        石性坚重

D.岂能暴涨携之去      愿市鞍马

3.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两只石善并列着沉入了河中。

B.棹数小舟。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

C.凡河中失石。        译文: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

D.求之下流,固颠。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善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本文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善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C.文中,讲学家的“笑”,是笑寺僧不懂得推究“物理”;而老河兵的“笑”,则是笑讲学家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却还是判断错误。

D.文中,讲学家认为石善应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而老河兵则认为由于河水的冲激,又硬又重的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应该到河的上游寻找。

 

1. (1)经过,经历 (2)终了,最后 (3)这 (4)咬,这里意为侵蚀、冲刷 2.C 3.A 4.C 【解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是”是“代词,这”;“阅”是古今异义词,“经过,经历”的意思。 2.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平时要归纳整理,作答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 A. 一老河兵闻之/何陋之有(代词,这件事/提宾标志); B. 乃石性坚重/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表判断/才); C. 盖以诱敌/盖石性坚重(原来/原来); D.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愿为市鞍马(被/买)。 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A.“二石兽并沉焉”的意思是: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其中的“并”是“一起”,不是“并列”。故选A。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中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故C项“老河兵的‘笑’,则是笑讲学家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却还是判断错误”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那么他就学会平静幸福地生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

同学们,你生活在什么当中呢?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我生活在         之中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作文中一律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⑤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题目:我眼中的他(她)

要求:①结合自身体验,力求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人名和班级等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完成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解释下面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

(2)不习乎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B.传∕不习乎

C.可以为∕师矣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选文的句子中有些谈学习方法,有些谈学习态度,有些谈品德修养,请找出一例谈谈你的体会和感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在心上的眼睛

梅贻涵

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趾头冻成了胡萝卜头。

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

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找着,挖着,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

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大胖不解地说:“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穿个没底儿的鞋四处跑?”

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地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喊:“奶奶,这是给你的药。”

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的?”“我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

奶奶眼眶红了,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着。

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穿上试试,看合脚不?”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他流着泪说:“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奶奶摇摇头。

“那你怎么看到的?”

“用心。”

“心上也长着眼睛?”

“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奶奶笑了笑说。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一句中的“似乎”表现了小驴对奶奶切菜的熟练程度、发现饭碗被换等的疑惑,表达了小驴对奶奶的关注之情。

B.“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小驴脚上的鞋的破旧,直接引出下文奶奶深夜给小驴做鞋和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

C.文章通过大胖的眼睛真实地再现了小驴鞋子的破旧程度,穿着如此破旧的鞋子找药,衬托出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情感。

D.小驴不让奶奶知道自己的鞋,是因为小驴的鞋确实烂得不成样子,怕奶奶知道事情真相后着急,这表现了小驴是个懂事的孩子。

2.“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长在心上的眼睛”不如“奶奶的眼睛”好,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说明理由。

4.请你站在父母亲应承担的家庭责任的角度,给小驴的父母发一条短信,劝说他们多关心子女、关照家庭。或者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为电视台拟一条公益广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