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补充点评。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     之情的自然流露。

2.完成随感。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          

 

1.依恋(不舍、挽留) 2.示例1: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示例2: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 示例3: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字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句意体会通过词语传达出的思想情感。“柳条藤蔓系离情”的意思是: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欲别频啼四五声”的意思是: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其中的“系”、“啼”都有了人的动作和情感,拉扯、离别时的啼叫,都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及写法的理解,需要结合诗歌回答出自己的观点。例如,一草一木的情都源于作者,这是一种“移情”的写法,也就是把人的感情转移到物的身上,从而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情感。杜甫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一个很明显的移情。本诗中,“柳条藤蔓系离情”写出亭边柳条、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欲别频啼四五声”写出黄莺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使人久久难于平静。诗人移情于物,借柳条、藤蔓和黄莺的动作,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依不舍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完成下列题目。

[甲]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乙]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从两首诗的感情基调上看,甲诗着眼于________字,乙诗则着眼于________字,从两诗景物描写中表现的季节来看,甲诗写的是________春之景,乙诗写的是________春之景。从两诗涉及的历史名城来看,甲诗涉及的是成都,乙诗涉及的是北京。

2.下面两题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将甲乙两诗中你最欣赏的一联诗句画上横线,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②甲诗的末两句是作者想像,试用自己的话把作者想象情景表达出来,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读《游山西村》,完成下列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全诗紧扣一个“________”字,按________推移展开叙述。

2.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

3.“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农民的什么品格?

4.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含有什么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5.“柳暗花明”写出了自然美景,请问:①为什么用“暗”来形容“柳”、用“明”来形容“花”?②“柳暗花明”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成语,它现在意思通常指什么?

 

查看答案

诗歌赏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查看答案

阅读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查看答案

对《游山西村》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 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 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