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解释下面字词中加点字的含义。 斯是陋室(____) 鸿儒(____) 无案牍之劳...

解释下面字词中加点字的含义。

是陋室____  鸿____

无案牍之劳____  可爱者甚____

出淤泥而不____  清涟____

____  有闻____

亭亭净____  ____

 

斯,这 鸿:大 形,形体、躯体 蕃:多 染:沾染(污秽) 濯,洗 妖,过分艳丽 鲜:少。 植,竖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解析】 句意:这是简陋的屋子。斯,这。 句意:博学的人。鸿,大。 句意:没有官府的公文让我的身体劳累。形,形体、躯体。 句意:值得喜爱的很多。蕃,多。 句意:从淤泥当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染,沾染(污秽)。 句意:在清水当中洗涤。濯,洗。 句意:不妖媚。妖,过分艳丽。 句意:很少听到。鲜,少。 句意: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植,竖立。 句意: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鸿____   陋室____

____   不màn不枝____

xiè____   清涟____

____    有闻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缊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选自宋祁《雁奴后说》,有删改)

[注]①瞑:同“眠”。②陂(bēi):堤岸、湖边。③薮(sǒu):湖泽通称。④缊:乱麻绳。⑤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______

(2)须其夜艾                艾:______

(3)布大网                阴:______

(4)叹其以诈相笼            笼: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______________。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之”指代_______________。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所在位置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A.水不能冲石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作分析,认为应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4.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倒装句(   )

A.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B.求二石兽于水中

C.山门圮于河 D.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查看答案

下列对《河中石兽》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查看答案

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果/得于/数里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