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语。

(1)选贤________

(2)谋闭而不________

(3)________制礼义以分之

(4)________养人之欲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长  ①壮有所用,幼有所/②两者相持而

B.养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②以人之欲

C.分  ①男有,女有归/②故制礼义以

D.是  ①谓大同/②礼之所以起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

5.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1. (1)通“举”,推举 (2)兴起 (3)所以 (4)来 2.D 3.(1)财物,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2)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4.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5.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同“举”,推举。 (2)句意为:奸邪之谋不会发生。兴,兴起。 (3)句意为:所以制定了礼义来进行区分。故,所以。 (4)句意为: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以,来。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成长\增长; B.供养\调养; C.职分,职守\区分; D.这\这; 故选D。 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货”“恶”“于”“使”“穷”“屈”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本题考查对比较阅读。第一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介绍了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男有分,女有归”介绍了特征之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介绍了特征之三: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所以本空应填: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二空:根据选文的第一句话“礼起于何也”可知,本文主要是讲述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先王恶其乱也”可得:避免天下混乱。根据“故制礼义以分之”可得:确定名分。根据“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可得:平衡人的欲望。根据“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可得: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虽有嘉肴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孔子学琴

[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请用两条“/”给文段[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眼 如 远 视 如 王 天 下 非 文 王 其 谁 能 为 此 也!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  ①此之谓乎/②丘未得为人也

B.反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也/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C.学  ①弗,不知其善也/②孔子鼓琴师襄子

D.而  ①可远观不可亵玩焉/②丘得其为人,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1)选贤________

(2)货________其弃于地也

(3)________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  ①天下公/②武陵人捕鱼

B.修  ①讲信睦/②盖简桃核狭者为之

C.作  ①盗窃乱贼而不/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D.之  ①大道行也/②有良田美池桑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______    (2)然后能自______

(3)学不可以______    (4)木受绳则直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輮使然也      辍耕垄上

B.其善也      则明而行五过矣。

C.有嘉肴        有槁暴

D.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翻译下列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__________;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查看答案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4)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查看答案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______有嘉肴

(2)不知其______

(3)虽有至道______

(4)教然后知______

(5)知不足,然后能自______

(6)知困,然后能自______

(7)讲信______

(8)男有______,女有归

(9)力______其不出于身也

(10)盗窃乱贼而不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