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屋舍俨然________

(2)阡陌交通________

(3)不独________其子

(4)货________其弃于地也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②予作文以记之

B.悉  ①男女衣着,如外人/②事无大小,以咨之

C.独  ①矜、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②此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之  ①大道行也/②长跪而谢

3.翻译下面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1. (1)整齐的样子 (2)交错相通 (3)以……为子 (4)憎恶 2.B 3.(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5.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房屋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2)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3)句意为: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子,以……为子。 (4)句意为: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恶,憎恶。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类\同“嘱”,嘱托; B.全,都\全,都; C.老而无子的人\只,只有; D.用在主谓之间,不译\代词,唐雎; 故选B。 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黄发”“垂髫”“怡然”“与”“修”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意为: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这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意为: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同样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 (2)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为: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乙文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为: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两者意思相同。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甲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说老人和小孩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而生活的非常快乐。乙文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说老人都有人赡养,能颐养天年。小孩都有所依靠,能快乐成长。甲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世外桃源里的人们者各有职分,男耕女织。乙文中“男有分,女有归”是说男子都有职分,女子都有归宿。这些都是世外桃源与大同社会相同的地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语。

(1)选贤________

(2)谋闭而不________

(3)________制礼义以分之

(4)________养人之欲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长  ①壮有所用,幼有所/②两者相持而

B.养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②以人之欲

C.分  ①男有,女有归/②故制礼义以

D.是  ①谓大同/②礼之所以起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

5.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虽有嘉肴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孔子学琴

[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请用两条“/”给文段[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眼 如 远 视 如 王 天 下 非 文 王 其 谁 能 为 此 也!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  ①此之谓乎/②丘未得为人也

B.反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也/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C.学  ①弗,不知其善也/②孔子鼓琴师襄子

D.而  ①可远观不可亵玩焉/②丘得其为人,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1)选贤________

(2)货________其弃于地也

(3)________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  ①天下公/②武陵人捕鱼

B.修  ①讲信睦/②盖简桃核狭者为之

C.作  ①盗窃乱贼而不/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D.之  ①大道行也/②有良田美池桑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______    (2)然后能自______

(3)学不可以______    (4)木受绳则直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輮使然也      辍耕垄上

B.其善也      则明而行五过矣。

C.有嘉肴        有槁暴

D.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翻译下列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__________;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查看答案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4)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