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明文阅读 分餐制: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 ①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

说明文阅读

分餐制: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

①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而西方文明中最早的饮食文化则是合餐。今天喜欢共举箸的中国,却在西周时就成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甚至连“筵席”一词,本身也有分餐的意思。

②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区别在于筵长席短,筵大席小,筵上加席。按照《周礼》的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之后“案、俎、几”等贵族使用的小餐桌也开始置于筵席之上,时间久了,“筵席” 二字便合成一个词语。这样的坐具既适应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更适合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所以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筵席”之上分坐分食,体现的是一种礼仪——“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坐在筵席上吃饭得有规矩。在西周燕飨国宾、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从入席退席的顺序、座次尊卑,到席间礼仪,处处都有严格的区分。如《礼记·礼器》里的“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又如《论语·乡党》里的“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③中国的分餐制是从什么时候起走向合餐的呢?史料与壁画留下了清晰生动的长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端于周朝的分餐礼制文化在两汉时期得以传承。无论是《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记录,还是东汉晚期壁画《宴饮观舞图》里一人一案、踞坐宴饮的描绘,都清晰可见分餐制在上层阶级饮食礼仪的主流地位。

④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带着高椅、胡床南下中原,带来他们双足垂放的坐姿,也带来他们围坐一炉进餐的饮食习惯。难以想象中原地区自殷商以来的礼制文化在当时受到了多大的冲击,但明显的改变随之体现于隋唐时期分餐与共食的并存局面,正如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既有分餐,也有共食的座次安排。

⑤五代时期各民族再一次融合,随之而来的唐宋之交也是中国由门阀士大夫世袭制转向科举士大夫的关键时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实现了阶级流动的庶民围坐在高足坐具旁,在宋代鳞次栉比的教坊酒楼、勾栏瓦舍里对酒当歌。也是在宋代,首次出现了“白席人”,即《东京梦华录》里帮主人下请帖、安排酒桌座次,劝酒劝菜的职业人。

⑥到了明清时候,为尽地主之谊,与客人同桌同食的合餐文化形成制式,伴随夹菜劝酒的一整套待客礼仪。可以说从分餐到合餐是中国社会心理和饮食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最后以共食的形式建构出参与者“共同体认同感”的饮食文化功能。这样的转变并不是分裂,而是在“礼之用、和为贵”的儒家早期就埋下了伏笔。

不可否认,相比合餐制,分餐制确实能够降低某些疾病的传播风险。我国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感染比例就显著高于欧美国家平均值;一些通过飞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在“以箸就而搜之,夹涎入馔”的合餐方式下也更容易扩散,所以每当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提倡改合餐为分餐的呼声就会高涨。

⑧最典型的几次公共卫生事件,一次是发生在1910年的东北肺鼠疫。主导医学防疫的马来西亚华人伍连德最早发现东北鼠疫“人传人”的传播途径,设计出“伍氏口罩”,之后也提出一套名为“卫生餐台”的合餐模式,即我们今天酒席桌上的转盘与公筷公勺。这套办法只是改变了餐桌的形式,并且随菜碟增加一副“公筷”,简单合宜又不失中餐的乐趣,慢慢成为中餐馆和华人家庭喜欢使用的方式。有些地方的餐馆还开始了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做法,广受欢迎。第二次公共卫生事件是发生在2003年的SARS,疫情让很多餐馆都暂时取消了合餐。同年5月,中国饭店协会发布了《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申请国家质检总局确定该标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⑨分餐制是比合餐制更卫生的一种聚餐方式,但为何从合餐到分餐的改变不能立竿见影? 100多年前伍连德或许说出了原因:从卫生角度来说,“最善之法,莫如分食”,但是结合上千年沉淀而来的社会习俗和中国饮食文化等原因,由合餐到分餐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会伴随大众心理文化转变温和进行。

(摘自2020年3月27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筵席”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区别在于筵长席短,筵大席小,席上加筵。

B.“筵席”这样的坐具既适应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更适合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

C.“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

D.“筵席”之上分坐分食,体现的是一种礼仪——“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坐在筵席上吃饭得有规矩。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点明说明对象,揭示文章内容,指出分餐制与中华饮食文化的关联,富有吸引力。

B.本文第③段到第⑥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的分餐制是如何慢慢走向合餐的过程的。

C.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分餐制能降低某些疾病的传播风险。

D.本文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语“有些”,限定了处所的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在西周燕飨国宾、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从入席退席的顺序、座次尊卑,到席间礼仪,没有严格区分。如《礼记·礼器》里的“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

B.分餐礼制文化在两汉时期得以传承,西汉《史记·项羽本纪》和东汉晚期《宴饮观舞图》都体现了分餐制在所有阶层饮食礼仪的主流地位。

C.魏晋南北朝时,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地区的礼制文化在当时受到很大冲击,明显的改变随之体现于隋唐时期只有分餐的局面。

D.结合上千年沉淀而来的社会习俗和中国饮食文化等原因,由合餐到分餐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会伴随大众心理文化转变温和进行。

 

1.A 2.C 3.D 【解析】 1.A.第2段“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区别在于筵长席短,筵大席小,筵上加席”。“席上加筵”说法错误; 2.C.“我国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感染比例就显著高于欧美国家平均值”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判断为“打比方”,错误; 3.A.②段“在西周燕飨国宾、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从入席退席的顺序、座次尊卑,到席间礼仪,处处都有严格的区分”,“没有严格区分”的说法与原文不符; B.③段“都清晰可见分餐制在上层阶级饮食礼仪的主流地位”,“在所有阶层”的说法与原文不符; C.④段“难以想象中原地区自殷商以来的礼制文化在当时受到了多大的冲击,但明显的改变随之体现于隋唐时期分餐与共食的并存局面”,“体现于隋唐时期只有分餐的局面”的说法与原文不符;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仇香劝孝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

(注释)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蒲亭长_______

(2)奈何一旦之忿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仇香从哪些方面劝说了陈元母亲?

 

查看答案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处处之/ 怪者也 B.问今何世/斯陋室

C.病终/遂至承天寺张怀民 D.渔人甚之/或二者之为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有汉  重修岳阳楼 B.忘路远近    两狼并驱如故

C.欲穷林    真无马耶 D.后遂无问津者  作亭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首段着眼于“异”字,描写了桃花林的绚丽美艳景色,“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如仙境一般,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本文叙述详略得当,略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和出桃花源后的情形,详写其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既描绘出了桃源人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也体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品质。

C.本文语言风格朴素自然,用语简洁但意蕴丰厚。如“皆叹惋”仅三字,就表现出桃源人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叹惋自己的生活虽宁静平和但枯燥无味,不如外面的世界精彩有趣。

D.作者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查看答案

下列对作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山河的险要特征呈现出来。

B.“伤心秦汉经行处”表达作者对秦汉王朝覆灭的伤感以及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直接描写战争,使历代改朝换代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D.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当我们遥望夜空,看着朗朗明月,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古诗词中,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诗句有很多,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2)《出师表》中写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南宋陆游《游山西村》的颔联和颈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游记》是我国的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长篇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故事,歌颂了取经人百折不挠的精神。

B.“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这首诗赞美的是《水浒传》中的吴用,体现了他沉着、冷静、足智多谋的性格特点。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记叙了冬妮娅陪同患伤寒症病愈后的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革命战友,墓前默念的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名言成了保尔的人生准则。

D.《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会说多国语言。他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设计并建造了超乎人们想象的“鹦鹉螺”号潜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