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某中学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班会课上开展了主题为“热爱广西,助力家乡”的综合性...

某中学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班会课上开展了主题为“热爱广西,助力家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疫情过后,为了重振经济,广西举办2020年“壮美广西·三月三暖心生活节”活动,活动中广西多位县市领导化身“网红”带货,向观众推介当地名优特产,累计销售额超过2600万元。同时各界名流纷纷现身直播现场,助力家乡经济。面对这种新出现的销售方式,有人认为可以极大地助力零售业,帮助滞销的产品找到买家;有人认为直播辐射面不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于名人直播带货,你是如何看待的呢?请说说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8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产推介)请你化身带货小主播,向网友推荐以下任意一种特产。字数在60字以内。

柳州螺蛳粉    南宁老友粉    武鸣沃柑    百色芒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联续写)围绕活动主题,请你把下面这幅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齐心协力促经济 

下联:____________

 

示例一:名人直播带货有利于提高产品销量。它通过名人的影响力吸引群众关注,扩大产品的知名度;通过直接向买家推荐,缩短产品的销售流程。所以,我们提倡这种新兴的购物方式。示例二:名人直播带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销售问题。利用名人效应推广产品只能短期吸引消费者;且易存在虚假宣传等不规范现象,难以保障质量。因此,我们不提倡名人直播带货的方式。 示例一:大家好,螺蛳粉是广西的名小吃。这种美食配料丰富,加入独门武器秘制酸笋和熬制的螺蛳筒骨汤色香味俱全,让你尝过一次,终身难忘。示例二:网友们,老友粉作为南宁名小吃,在粉中加入蒜蓉、豆豉、酸笋等配料爆香,酸、辣、咸、香兼备,品尝以后绝对让你大呼过瘾、念念不忘。示例三:大家好,武鸣沃柑是柑橘家族的新贵,个大肉甜,味美多汁,营养价值高。保准让你尝上一口就停不下来。示例四:网友们,百色芒果皮薄核小,肉多汁甜,咬上一口,香气满溢。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得到大家的喜爱和一致好评。你不买上一点尝尝吗? 上联:齐心协力促经济  下联:众志成城渡难关(“并肩作战渡难关”“携手共进克时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看法。首先仔细阅读题干,明确设置的情境“名人直播带货”,根据这样做的目的和结果做出判断,然后阐明理由即可。如果认同名人直播带货有利于提高产品销量,可以从吸引关注度,提升商品的广告力度,直接面对顾客,有利于产品销售等角度阐述;如果不认同这种方式,可以从这种产品销售模式短期有效,长期效果不好,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等角度阐述。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要求,为给出的地方特产写广告词。要了解产品的特点,根据特点拟写。如“武鸣沃柑”,果实漂亮,果皮光滑,易剥离,皮薄肉厚,颗粒饱满,甘甜多汁,让你吃一口就会爱上它。再如“百色芒果”,外观靓丽,香气浓郁,味道甘甜,核小肉厚,肉质嫩滑,纤维少,口感清甜爽口,是老少皆宜的水果。 (3)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用重复的字;上联的末字是仄声,下联的末字是平声;上下联的句式一致,结构相同。上联“齐心协力促经济”中,“齐心协力”是成语,下联可对应“众志成城”“并肩作战”或“携手共进”;“促”是动词,“经济”是宾语,下联可对应动词“克”“渡”,宾语“难关”“时艰”。据此分析拟写下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记叙文阅读

父亲的古董

梅芷篱

①“老古董”是一副石磨盘,搬来跟哥哥住时,父亲从老屋只带走了它。

②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石磨是个再寻常不过的物件。两大块圆形石头面儿,经由磨匠高超细致的锉工,经过反复打磨,相合的两个面便生出许多条棱凹,上面那块石头的中央开孔,是下料的进仓口,与下面的磨芯对合,择一处装上磨柄,再套上推手,一副完整的磨便诞生了。父亲曾说,衡量一个磨匠手艺的好坏,全看锉功。

③推手套上绳索,悬于高处,架在磨柄上,一推一送来回往复无数次,原本囫囵的谷物变成粉、泥、浆、汁,从磨缝间缓缓而出,谷香随之发散,一旁的我们恨不能舔上石磨解馋。父亲推磨,母亲添谷,那是定格在小时候的记忆,父亲笑说石磨是镇宅之宝。

④石磨并无惊奇,父亲一直视如珍宝,换了几回房,搬了几次家,始终带着它一起迁移。哥哥让我回去做父亲的思想工作,好让他舍了石磨搬进新居。

⑤父亲年过古稀,身体硬朗,思维依然很清晰,见到我,开心得像个孩子,问东问西,忙着给我收拾房间,准备我爱吃的食物,显然,他并不知道我其实是为石磨的事回来当说客。

⑥“爸,您那大石头能卖多少钱?”我试着引出话题。

⑦“多少钱都不卖,它不是大石头,是磨盘,你没见着面儿上有许多磨光了的棱啊,这儿还有个进仓孔,想当年,咱家轧米面磨豆浆打豆腐,都靠这老伙计了。”说着说着,父亲顺势走近,抚摸着那块磨盘,不无自豪地纠正我。

⑧“现在,人们都用破壁机了,谁还使这大家伙去磨豆浆米面的啊?看着也笨,放哪儿都占地方,碍事儿。”

⑨父亲瞟了我一眼,没理话茬,自顾自地拿起掸子,缓缓地掸着磨盘,方才洋溢在脸上的笑意渐渐消失,猜想父亲对我的聊天意图应该是有了察觉。

⑩关于石磨,那也曾是童年的一段时光,是爸爸的法宝,妈妈的操劳,是给我们解馋的最大功臣。那时候,父亲一开磨,便常将小小的我放进背兜背在背上,我眼前一直晃动着他强劲有力的双肩,一推一送,石磨一圈一圈转动,我跟着节奏晃晃悠悠,没等谷物磨完,铁定已经进入梦乡了,一到过年,一家人更是欢欢喜喜磨各样谷物,备年货。

⑪“当年,你爷爷从家乡逃荒到这儿,一副担子两个筐,只带出来这副石磨,用它碾米磨面赚钱安家养活了我们哥几个,才能有现在的你们啊。”说着,父亲顺手擦拭起身边的物件,仔细看,原来是留在老宅里的磨推手、榫、卯、吊绳。父亲仔细将它们一一擦拭干净,仿佛也将我对石磨的记忆擦拭一新。“那时,你们还小,咱家日子不怎么宽裕,能吃上手擀面、大块豆腐、玉米糊,不都亏得家里有这块磨啊。你爷爷不在了,留下这老物件也是个念想,不过,现在看来它真是太老了,也派不上什么用场了,就听你们的,扔了吧。”

⑫父亲说完便没再开口,仍然低头全神贯注地擦拭那些物件,好像忘了已经擦过好几遍了。好几次偷瞄,都见他在抚摸那些零件暗暗叹气,叹息声里的失落像是砸在我心头的冰碴,不由得打起冷战,鼻子泛酸,眼泪在眼眶里来回打转。

⑬“爸,谁说要扔掉石磨了,它可是咱家的古董、传家宝,是镇宅神器,价值连城,搬家时,咱得弄个隆重点儿的仪式,把它请过去。”我对父亲这样许诺,心里已然有了主意。

⑭乔迁新居那天,我和哥哥给父亲准备了一份惊喜。我俩一左一右拥着父亲来到书房,让他亲手掀开茶几上的一块红盖头,见到盖头下面是他最熟悉的“老伙计”,父亲微微怔了一下,转身看见我与哥哥的笑脸,年过古稀的他竟像孩子般,喜极而泣,双目婆娑,笑容洋溢在脸上。

⑮从老宅回来,我和哥哥商量,想将石磨换个造型,搬进新家。哥哥酷爱茶道,我便建议将它打造成一副别致的茶台,特意找了一家家具厂,告知师傅想法。石磨特别定制了一副楠木底座,磨盘的底石和面石错落镶嵌其上,周边配上一圈石槽,有水注入时如小溪流绕过石磨一般,一套紫砂茶具放置其上,显得甚是典雅、大方、独特。笨重的石磨华丽变身,见到成品,哥哥赞不绝口,对于新宠自是喜不自胜爱不释手。

⑯“老古董”退出历史舞台是宿命使然,但它在我们家将会世代相传。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第3期)

1.文章以“父亲的石磨”为线索展开叙述,仿照示例,请在横线上依次填写“我”对石磨的看法。

①④小时候, 寻常普通、⑤⑧⑨准备搬新家时,_____、⑩父亲回忆时,____⑭⑮搬进新家后,_____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好几次偷瞄,都见他在抚摸那些零件暗暗叹气,叹息声里的失落像是砸在我心头的冰碴,不由得打起冷战,鼻子泛酸,眼泪在眼眶里来回打转。

3.第⑩段能否删掉?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结尾句“‘老古董’退出历史舞台是宿命使然,但它在我们家将会世代相传”的理解。假如你是文中的“石磨”,你想对这一家人说什么?

 

查看答案

说明文阅读

分餐制: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

①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而西方文明中最早的饮食文化则是合餐。今天喜欢共举箸的中国,却在西周时就成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甚至连“筵席”一词,本身也有分餐的意思。

②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区别在于筵长席短,筵大席小,筵上加席。按照《周礼》的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之后“案、俎、几”等贵族使用的小餐桌也开始置于筵席之上,时间久了,“筵席” 二字便合成一个词语。这样的坐具既适应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更适合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所以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筵席”之上分坐分食,体现的是一种礼仪——“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坐在筵席上吃饭得有规矩。在西周燕飨国宾、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从入席退席的顺序、座次尊卑,到席间礼仪,处处都有严格的区分。如《礼记·礼器》里的“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又如《论语·乡党》里的“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③中国的分餐制是从什么时候起走向合餐的呢?史料与壁画留下了清晰生动的长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端于周朝的分餐礼制文化在两汉时期得以传承。无论是《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记录,还是东汉晚期壁画《宴饮观舞图》里一人一案、踞坐宴饮的描绘,都清晰可见分餐制在上层阶级饮食礼仪的主流地位。

④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带着高椅、胡床南下中原,带来他们双足垂放的坐姿,也带来他们围坐一炉进餐的饮食习惯。难以想象中原地区自殷商以来的礼制文化在当时受到了多大的冲击,但明显的改变随之体现于隋唐时期分餐与共食的并存局面,正如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既有分餐,也有共食的座次安排。

⑤五代时期各民族再一次融合,随之而来的唐宋之交也是中国由门阀士大夫世袭制转向科举士大夫的关键时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实现了阶级流动的庶民围坐在高足坐具旁,在宋代鳞次栉比的教坊酒楼、勾栏瓦舍里对酒当歌。也是在宋代,首次出现了“白席人”,即《东京梦华录》里帮主人下请帖、安排酒桌座次,劝酒劝菜的职业人。

⑥到了明清时候,为尽地主之谊,与客人同桌同食的合餐文化形成制式,伴随夹菜劝酒的一整套待客礼仪。可以说从分餐到合餐是中国社会心理和饮食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最后以共食的形式建构出参与者“共同体认同感”的饮食文化功能。这样的转变并不是分裂,而是在“礼之用、和为贵”的儒家早期就埋下了伏笔。

不可否认,相比合餐制,分餐制确实能够降低某些疾病的传播风险。我国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感染比例就显著高于欧美国家平均值;一些通过飞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在“以箸就而搜之,夹涎入馔”的合餐方式下也更容易扩散,所以每当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提倡改合餐为分餐的呼声就会高涨。

⑧最典型的几次公共卫生事件,一次是发生在1910年的东北肺鼠疫。主导医学防疫的马来西亚华人伍连德最早发现东北鼠疫“人传人”的传播途径,设计出“伍氏口罩”,之后也提出一套名为“卫生餐台”的合餐模式,即我们今天酒席桌上的转盘与公筷公勺。这套办法只是改变了餐桌的形式,并且随菜碟增加一副“公筷”,简单合宜又不失中餐的乐趣,慢慢成为中餐馆和华人家庭喜欢使用的方式。有些地方的餐馆还开始了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做法,广受欢迎。第二次公共卫生事件是发生在2003年的SARS,疫情让很多餐馆都暂时取消了合餐。同年5月,中国饭店协会发布了《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申请国家质检总局确定该标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⑨分餐制是比合餐制更卫生的一种聚餐方式,但为何从合餐到分餐的改变不能立竿见影? 100多年前伍连德或许说出了原因:从卫生角度来说,“最善之法,莫如分食”,但是结合上千年沉淀而来的社会习俗和中国饮食文化等原因,由合餐到分餐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会伴随大众心理文化转变温和进行。

(摘自2020年3月27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筵席”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区别在于筵长席短,筵大席小,席上加筵。

B.“筵席”这样的坐具既适应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更适合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

C.“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

D.“筵席”之上分坐分食,体现的是一种礼仪——“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坐在筵席上吃饭得有规矩。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点明说明对象,揭示文章内容,指出分餐制与中华饮食文化的关联,富有吸引力。

B.本文第③段到第⑥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的分餐制是如何慢慢走向合餐的过程的。

C.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分餐制能降低某些疾病的传播风险。

D.本文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语“有些”,限定了处所的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在西周燕飨国宾、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从入席退席的顺序、座次尊卑,到席间礼仪,没有严格区分。如《礼记·礼器》里的“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

B.分餐礼制文化在两汉时期得以传承,西汉《史记·项羽本纪》和东汉晚期《宴饮观舞图》都体现了分餐制在所有阶层饮食礼仪的主流地位。

C.魏晋南北朝时,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地区的礼制文化在当时受到很大冲击,明显的改变随之体现于隋唐时期只有分餐的局面。

D.结合上千年沉淀而来的社会习俗和中国饮食文化等原因,由合餐到分餐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会伴随大众心理文化转变温和进行。

 

查看答案

    仇香劝孝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

(注释)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蒲亭长_______

(2)奈何一旦之忿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仇香从哪些方面劝说了陈元母亲?

 

查看答案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处处之/ 怪者也 B.问今何世/斯陋室

C.病终/遂至承天寺张怀民 D.渔人甚之/或二者之为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有汉  重修岳阳楼 B.忘路远近    两狼并驱如故

C.欲穷林    真无马耶 D.后遂无问津者  作亭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首段着眼于“异”字,描写了桃花林的绚丽美艳景色,“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如仙境一般,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本文叙述详略得当,略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和出桃花源后的情形,详写其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既描绘出了桃源人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也体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品质。

C.本文语言风格朴素自然,用语简洁但意蕴丰厚。如“皆叹惋”仅三字,就表现出桃源人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叹惋自己的生活虽宁静平和但枯燥无味,不如外面的世界精彩有趣。

D.作者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查看答案

下列对作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山河的险要特征呈现出来。

B.“伤心秦汉经行处”表达作者对秦汉王朝覆灭的伤感以及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直接描写战争,使历代改朝换代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D.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