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

文言文阅读。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臣在下愚

②必固根本

2.给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B.臣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C.臣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D.臣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文章采用_____ 论证,以树需固根,流需峻源,说明为人君主就当重德,否则国不长久;采用_____ 论证,将人君重德与否所导致的不同后果进行对比,说明重德之重要。

5.文段表达了“居安思危”的思想,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①虽然 ②它(的) 2.B 3.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4. 比喻 对比 5.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们不应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要有长远考虑,不断地拼搏进取,充实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我虽然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虽:虽然。 ②句意: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其:它(的)。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我虽然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故停顿为:臣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欲,想要。必,一定。浚:疏通。句意: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能力。文章先正说,后反说。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来比喻治国需要从积德这个根本做起,这是正说。接着以比喻的手法来反说,“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是万万不可能的。正说和反说,归结到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那将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危及治国之本,动摇王朝的根基,葬送李唐的天下。 5.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围绕文章“居安思危”的观点,联系我们生活的和平年代和现实生活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现象来谈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列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

B.“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试作赏析。

 

查看答案

名著导读。

“先生!”祥子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先生另找人吧!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

(1)文中的先生是指________,选段的情节内容是________

(2)阅读这部作品,可以采取圈点批注法。批注可以从作品的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着手。

(3)小说以《骆驼祥子》为题目,包含的含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性的光芒。优秀的国学经典,浸润心灵,滋养精神,提升品味,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走进经典,传承经典吧!

(经典引领)为消除部分同学的网瘾,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经典活动,一位网瘾少年受益匪浅,他准备拟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沉迷网络误学业

下联:_____

(活动策划)为了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请你再设计两个活动。

活动一:举行国学经典朗诵会;

活动二:_____

活动三:_____

(材料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分析《中国诗词大会》火爆的两条原因。

材料一:在浮躁的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的追求,《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让人们重拾一颗单纯的诗心,不求其他,只安静地品一首诗,享受片刻的宁静。《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诠释。

材料二: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把诗词与电视手段有机结合,赢得满堂喝彩,传统与现实的融合获得了广泛成功,既大力弘扬了传统文化,也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探究结果:_____

(观点畅谈)本次活动中,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的成员也来到现场,他们带来了一个话题“襄音,保护还是摒弃?”同学们开展激烈辩论。

甲同学:“我觉得我家乡的方言(襄音)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有效保护,将使她永远年轻。”

乙同学:“应当大力推广普通话,‘抢救方言’没有必要。”

丙同学:“对,什么年代了。还讲襄音?太土气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你觉得襄音应该保护,还是应该摒弃呢?请发表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_____

 

查看答案

诗文默写。

(1)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刘禹锡《秋词》)

(2)诗人的情怀不是独守一隅的浅吟低唱,而是心系国家的匹夫之责。“感时花溅泪,_____”名为感时,实则忧国;“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名为求庐,实为求安;“_____,西北望,射天狼”名为拉弓,实为报国;“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名为写花,实则倾情。唯有如此,其诗才一路走来,值得众多读者且读且感佩。

(3)生活中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能慧眼识才的并不多,这正如韩愈在《马说》中所说“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低龄化

但是互联网时代,汉字却陷入有声无形的窘境

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对智力的开发有巨大作用;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

其兼备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任何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

A.③⑥①⑤④② B.③⑤④②⑥① C.⑥①②③④⑤ D.⑥②①④③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