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记叙文《父亲的轮廓》,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轮廓 ①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阅读记叙文《父亲的轮廓》,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轮廓

①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膏没有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头转向我的成绩上面去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③父亲个性之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有时,纸条里面还会包着一张五十块钱的钞票。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迹写下“忍一时,风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在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中,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父亲识字不多,我记得他总是把风平浪静写成风平浪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特殊情谊。在父亲要来的那个晚上,临睡前,我总是记得检查一下房门是否上锁了,从来没有失误过。

④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的时候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去面向墙壁眯着眼睛。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静静地走向书桌,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窸窣声,和父亲迟重的呼吸声,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靠上椅子。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在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

⑤我从不知道父亲坐在我的椅子上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一双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也许我没有勇气,怕自己会在父亲面前哭了起来,更让我恐惧的是,若是走下床来,不幸看见父亲的眼角也含着泪光,默默地坐在我的书桌前,我该如何面对那种时刻?

⑥高三那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当时,在我不觉生命有何可喜的脑筋里,的确曾经生起过自杀的念头。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经历过联考的压力,不过,在那没完没了的一年里,的确只有父亲曾经察觉到我想死的念头。

⑦接近联考的某个夜晚,我正在学校提供的晚自习教室里作考前冲刺,日光灯管把教室照得明亮而冷清,同学们都埋首书桌,互不交谈。我选了一个邻近走廊靠窗的座位,设法让自己专心在书本上,突然,我听到一阵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玻璃的声音,抬起头来,父亲的脸出现在窗格里面。父亲必定是不愿吵到其他正在看书的同学,我体会了他的心意,便悄悄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绕到教室的后面出去和他会合。

⑧我永远记得和父亲并肩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而心里渴望着时光永远停止,或是快速跨过的情景。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白色保丽龙的盒子掀开,然后为我撕开卫生竹筷子的封套。我知道那是父亲在夜市入口的小摊上买的,摊子后面是宏光钟表行,隔壁是间杂货铺,杂货铺的天花板上吊着一包包的干鱿鱼和紫菜,老板娘是个扎着一条蓝围裙的胖女人。父亲取出口袋里的卫生纸放在我前面备用,他像面对一位长辈似的对待我,令我终生感激。我知道父亲拙于言辞,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

⑨吃蒸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些蒸饺原先排列在小蒸笼里冒着蒸汽的模样,我想起那个卖蒸饺的老人坐在圆凳上,被一团团白色水汽模糊了脸孔的形象,我仿佛看见父亲孤独地走上前去,两眼茫茫的老人从圆凳上站起来,剥下一只保丽龙盒子,再给它穿上一层透明的塑胶袋,然后掀开其中的一个蒸笼盖,我想到那些蒸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我想到这个世界上必定还有类似蒸笼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那天晚上,是个寒冷的夏夜,父亲和我相对无语,临走前,他对我说了一句话: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

⑩那句话同时把我和父亲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父亲成了我心目中的无名英雄,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他为了避过校门口警卫的询问,索性爬墙离开的那一幕。在淡蓝色的月光映照下,他奋力攀上围墙,骑在墙顶上向我挥手,并且很诚恳地将手掌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在校外的小路上

我站在墙内,听到父亲落地的一声轻响,顿时热泪盈眶。我紧握双拳,叮嘱自己永远不可再有绝望的念头,要好好活下去。

1.文章标题有何作用?

2.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

3.仔细揣摩第⑩段画线的句子,说说父亲当时是怎样的心理。

4.生活中,你也曾得到父亲的帮助和鼓励,请写出你的一次经历。(提示:不能用选文语句,字数60字左右)

 

1.①行文线索,贯穿全文。②点明写作对象。③点明文章主旨,体现父亲的人物形象。④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蹑手蹑脚”是“小心翼翼”的意思,写出了父亲进入房间的时候谨慎小心的样子,他害怕打扰“我”休息,也害怕被“发现”,体现出父亲的细心和对孩子的关切。 3.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军人一样坚强地面对所遇到的一切苦难,并以“行军礼”的动作表明对儿子的信任,会永远做儿子坚强地后盾。 4.例:父亲工作总是十分忙碌,印象中他从未出现在我的家长会上,在六年级的一次运动会上,父亲却难得来到场边给我加油打气,那一次我比拿了世界冠军还兴奋。 【解析】 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父亲的轮廓”是父亲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对“我”的鼓励和安慰,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情节清晰、完整。同时标题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和主旨,描写了父亲为“我”所做的事情,体现了父亲细心的性格特点。这个题目还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2.本题考查加点字的赏析。首先分析“蹑手蹑脚”的含义,“蹑手蹑脚”指一个人做事小心翼翼的样子,联系上下文可知,父亲想要安慰“我”,却又害怕打扰“我”,所以小心谨慎地进入“我”的房间,体现了父亲小心细心的性格特点和对“我”的关心。 3.本题考查人物的心理分析。父亲向“我”敬军礼,一方面,希望“我”能够像一个军人一样坚强,因为他看出了“我”有想轻生的念头,一方面是表示对“我”的信任,他也会像一个军人一样在后面永远保护“我”。 4.本题考查语言组织能力。父亲在一个家庭中是一个支柱,同时也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关心者,所以父亲对孩子的关心可能是默默的,要找到父亲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对孩子的关心和鼓励,可能是在得知孩子成绩不理想后对孩子的引导,或者是看到孩子不开心,用其他的理由带孩子出门散心,这类的小事都可以。记叙的时候注意控制字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臣在下愚

②必固根本

2.给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B.臣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C.臣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D.臣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文章采用_____ 论证,以树需固根,流需峻源,说明为人君主就当重德,否则国不长久;采用_____ 论证,将人君重德与否所导致的不同后果进行对比,说明重德之重要。

5.文段表达了“居安思危”的思想,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列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

B.“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试作赏析。

 

查看答案

名著导读。

“先生!”祥子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先生另找人吧!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

(1)文中的先生是指________,选段的情节内容是________

(2)阅读这部作品,可以采取圈点批注法。批注可以从作品的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着手。

(3)小说以《骆驼祥子》为题目,包含的含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性的光芒。优秀的国学经典,浸润心灵,滋养精神,提升品味,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走进经典,传承经典吧!

(经典引领)为消除部分同学的网瘾,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经典活动,一位网瘾少年受益匪浅,他准备拟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沉迷网络误学业

下联:_____

(活动策划)为了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请你再设计两个活动。

活动一:举行国学经典朗诵会;

活动二:_____

活动三:_____

(材料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分析《中国诗词大会》火爆的两条原因。

材料一:在浮躁的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的追求,《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让人们重拾一颗单纯的诗心,不求其他,只安静地品一首诗,享受片刻的宁静。《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诠释。

材料二: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把诗词与电视手段有机结合,赢得满堂喝彩,传统与现实的融合获得了广泛成功,既大力弘扬了传统文化,也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探究结果:_____

(观点畅谈)本次活动中,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的成员也来到现场,他们带来了一个话题“襄音,保护还是摒弃?”同学们开展激烈辩论。

甲同学:“我觉得我家乡的方言(襄音)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有效保护,将使她永远年轻。”

乙同学:“应当大力推广普通话,‘抢救方言’没有必要。”

丙同学:“对,什么年代了。还讲襄音?太土气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你觉得襄音应该保护,还是应该摒弃呢?请发表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_____

 

查看答案

诗文默写。

(1)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刘禹锡《秋词》)

(2)诗人的情怀不是独守一隅的浅吟低唱,而是心系国家的匹夫之责。“感时花溅泪,_____”名为感时,实则忧国;“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名为求庐,实为求安;“_____,西北望,射天狼”名为拉弓,实为报国;“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名为写花,实则倾情。唯有如此,其诗才一路走来,值得众多读者且读且感佩。

(3)生活中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能慧眼识才的并不多,这正如韩愈在《马说》中所说“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