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核舟记》是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出...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核舟记》是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B.《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C.《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民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D 【解析】 D选项说法不正确,《诗经》内除了“风(民歌)”外,还有“雅(周人的正声雅乐)”、“颂(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正确说法是:《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2)挑兮达兮,_______________。(《子衿》)

(3)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__________________?(《式微》)

(4)八月湖水平,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已。(《蒹葭》)

(6)如果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送别,则略显感伤,不妨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查看答案

请你根据“科考员、冰川、发现”三个词语,想象一个故事,以“汽笛欢快地嘶鸣,惊起一滩企鹅……”为开头。

要求:⑴将文章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⑵字数600800字之间。

⑶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真实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看山不仅要看到它的连绵,也要看到它的巍峨;看水不仅要看到它的蜿蜒,也要看到它的灵动……只有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改换不同的视角,才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因此看不仅要用眼,更需要用心、用情、用灵魂。

请以“我看到了      ”为题,写一篇文章。

⑴将文章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⑵字数600~800字之间。

⑶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真实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2019年元旦前夕,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为快递小哥深情点赞。春节前夕,他在北京市调研时又特意来到快递服务点,看望仍在工作中的快递小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快递小哥的身影出现在“美好生活”方阵,成为今日中国发展画卷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作为普通劳动者中的新职业群体,快递小哥频频进入公众视野。

②对快递小哥的关注,折射出社会对劳动和奋斗的格外崇尚。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脱离劳动创造而奢望一夜暴富,或者靠歪门邪道、旁门左道等捷径来致富,到头来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五彩斑斓的世界靠劳动来创造,一切美好生活靠奋斗来获得。因此任何劳动都值得社会的尊重和鼓励。

③快递小哥是普通劳动者的缩影。社会对他们的青睐,透视出人们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和欣赏。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掏粪工人时传祥,为了及时清理老北京家家户户的旱厕,每班掏粪90桶,重达5吨。他背粪的肩膀和挎粪的胯部都磨出巴掌大的老茧,但是他认为“用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是光荣的”。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在1954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正是因为各个行业的普通劳动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用他们辛勤的劳动、诚实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助力整个国家建设和发展,才创造出改天换地、彪炳史册的国家发展奇迹。普通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生活缺不了、少不得、离不开的群体,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欣赏。

④对快递小哥的厚爱,也反映出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有社会学家说过,一个社会对待基层群体的态度就是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职业同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每个人都享有人格尊严,对每个职业选择都应该报以平等相待的目光。想当年,刘少奇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时传祥时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普通劳动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家赞誉和社会尊重。

⑤新时代的普通劳动者都是伟大的追梦者。凡是心怀梦想的人,都值得大家肃然起敬。因为有梦想的人多了,梦想就能照亮祖国的天空;有梦想的人多了,汇聚起来的逐梦力量就将奔腾不息,社会前进的步伐就会更加铿锵有力。

(取材于201912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文章开篇列举习主席看望快递小哥并为他们点赞的事例,引出“社会应该崇尚劳动和奋斗”的论述。

(乙)第②段先引用老舍的话作为道理论据,接着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任何劳动都值得社会的尊重和鼓励”这一论点。

(丙)第④段引用刘少奇的话,论证了“每个职业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点。

 

2.下面两则材料,哪一则适合放在第③段做论据,为什么?

(链接材料一)

国际知名战略家黄大年,在祖国召唤时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他废寝忘食地研究,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 技术填补了多项空白。

(链接材料二)

身体伤残的张家泉村书记朱彦夫,拄着拐杖,拖着17斤重的假肢,带领村民治田、治水、架电,10多年始终如一,将昔日的荒地变成了沃土。被称为“时代的楷模”。

选择        ,理由:                         

 

3.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普通劳动者为什么要受到人们尊重。

 

查看答案

阅读《夏夜如蝉》,完成小题

夏夜如蝉

林四海

晚上散步,经过一条河流。

河不宽阔,潺潺流水的那种。两岸垂柳蓬勃,树荫硕大。在“呱唧、呱唧”的蛙鸣声里,夹杂着一两声悠扬的虫鸣。

忽然,就像是演唱会的过门曲一样,一阵清脆的声音从树冠上传出来,先是一只蝉,然后是两只、三只……越来越多的蝉加入进来,好像是从笛声变成了二胡、大小提琴,然后就是合奏了,不管不顾的,就那样弥漫开了。

那蝉声,一会儿婉转低回,一会儿高亢激越,一会儿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会儿又如绵绵细雨润肤。城市就在这样的交响曲中开始了夜生活。

引人注目的是路边一字排开的五六张桌子。桌子的前面是黑不溜秋的烧烤炉和架在火苗上的炒锅。热油的青烟混合着孜然粉、胡椒面、花椒的味道,充盈了河边的一条街。赤膊的烧烤师傅不停地吆喝着“油炸金蝉喽,营养丰富、价廉物美哎!”

在“滋溜溜”的油锅里,一漏勺,又一漏勺,炸得焦脆金黄的幼蝉被装盘,端上桌子。盘中,微拱着身子的金蝉肢节分明,金黄惹眼。围坐的食客露出贪婪的目光,就着一听冰啤,“咔嚓、咔嚓”地咀嚼着,一口啤酒一只蝉,脸上满是惬意的神情。

河边、树梢上,蝉鸣声依旧。只是声音已经弱了下去。侧耳倾听,竟有着末日般的哀鸣。

马路边的夏风,热得喘不过气来。

在城里待久了,格外怀念乡村的夏夜。

乡村的夏夜与蝉密不可分。白昼炙热的风继续沿袭着它们的威力。田间劳作回来的男人们,从堂屋里搬出四四方方的八仙桌,随意摆上几条长木凳。从井里打上一提桶冰凉透心的水,用毛巾撩着水,先是在脸上擦一下,然后是贴在胸膛前,惬意地闭上眼睛;再挤上一把,从后背上拖拉过去,似乎全身的热气瞬间就被抹没有了。

然后就四仰八叉地躺在木凳上,轻轻地摇着蒲扇。桌子、凳的上方,或是一棵树冠丈余的苦楝树,或是叶子宽厚肥硕的泡桐,或是细密如碎金的女贞;讲究一些的,是躺在各色繁花簇拥的紫薇树下。女人们照旧在厨房间忙碌着,准备全家的晚餐。

这时候,蝉鸣的声音就开始在房前屋后的每一个角落里响起来。

乡村的蝉鸣,始终带有一种不羁的狂野。这从它们的叫声就可以感受得出来。它们一上来就开始声嘶力竭地“吱吱”鸣叫,声音盖过了一切不知名的虫儿的鸣叫,甚至池塘里的蛙声也变得断断续续的,偶尔发出一两声孤独的 “呱呱”之声。

蝉鸣的高潮是在女人们端上晚餐之后。那淋着菜籽油的炝瓜、拌着蒜瓣的水煮蚕豆、热气腾腾的金黄色玉米棒、白里透红的大麦糁子粥,一溜儿地在桌子上排开,蝉儿们也仿佛闻见了菜肴的香味一般,鼓足了劲儿,敞开憋了一天的喉咙,亮开嗓子叫着。

这个时候的蝉鸣,已经完全没有了白天鸣叫的章法。如果说,白天的蝉鸣是工工整整的楷书,一点一撇、一捺一提,还都谨小慎微,晚间的蝉鸣就已经完全演变成一场狂草书法的盛会:一会儿笔走游龙,一会儿泼墨挥毫,一会儿抑扬顿挫,一会儿洒脱写意……

孩子们在一顿饱餐之后,又一窝蜂地聚集在一起,去寻找挂在树梢上的蝉蜕。

孩子们是不把它们叫作蝉的,“知了猴”是它们统一的昵称。尤其是那空荡荡挂在树梢上的蝉蜕,据说可以入药,中药铺里收购的价格不菲。这就成了农村众多孩子勤工俭学的主要方式之一。

就着如水的月光,循着叫得最欢的那棵树找过去,眼尖的孩子总能有个三五只的收获。蝉儿们也精明着呢,一旦有人靠近,就像袁枚《所见》里写的“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那样,立即就默不作声了。

小心翼翼地从树梢上摘下蝉蜕之后,围观的孩子们立即欢呼起来。摘到了蝉蜕的小伙伴露出得意的笑容,然后大大咧咧地装进裤兜里。

偶尔,也有调皮的孩子实在是馋不过,会捉上一两只刚刚蜕壳的蝉,油亮乌黑的,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有着青涩的树汁味儿。将它们掐头去尾,仅留着蝉的脖子后面一节,再剪去透明如纱的蝉翼,放在留有余温的锅塘灰烬里烤一下,趁热剥开黑色的壳,用指尖捏出指甲盖大小的一小撮瘦肉,放进嘴里慢慢地咀嚼着,一阵比味精还鲜的感觉刹那间就从味蕾传遍了全身所有的毛孔。

大部分孩子是舍不得烤“知了猴”的。即使抓到了它们,也只是在玩耍一番之后就放了它们。

树越来越多,知了猴却越来越少,夏夜的蝉鸣也变得稀稀疏疏的,甚至,只能在人迹罕至的一些水边、荒滩边的树木上才能听到一两声的蝉鸣。

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二叔道出了其中的缘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蝉蛹成了餐桌上的抢手货。乡人们挖空心思地捉蝉,每到幼虫破土而出的时候,就在树干上缠绕一圈滑滑的透明胶带,破土后沿树而上的蝉蛹爬到这个地方就会掉落下来,刚出土的蝉蛹本身力气就不大,再加上跌得晕头转向的,只要在半夜时分沿着树转一圈,就能收获不少。

“捉得多的人,一个晚上能有五六百元的收入呢,连一些孩子也加入捉蝉蛹的大军中了。”二叔有些痛心地说。

蝉每年六七月开始产卵,第二年幼虫孵出,再在泥土中生活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能破土而出。

试想,一个小小的生命,从出生到成年,竟然要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度过漫长的数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完成生命的蜕变,可就在满怀希望的攀爬中,成了人们的盘中之物。

前不久,听说乡人们又发明了一种能捉到更多蝉蛹的方法:将蝉产卵的树枝条剪下来,存放在温室大棚里,然后通过地热加温的办法,促使蝉蛹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就孵化成虫。也就是说,已经可以通过人工育种的方式来增加蝉蛹的数量并缩短它们的生长周期了。

听完默然。

若干年以后,没有蝉鸣的夏夜,还能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夏夜吗?

(选自《散文选刊》2020年第1期)

1.作者的情感随着蝉的经历而变化,请你结合全文内容填空。

2.阅读文章,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阅读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帮助。

问题:       

说明: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夏夜如蝉”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