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来消

(注)①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熏香。

1.本词情感富于变化,请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轨迹。

2.下面哪一个选项的诗句和本词画线句的抒情方式最为接近?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C.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①一、二两句写温暖的春天到来,脱去笨重的冬装,穿上轻便的夹衫,会觉得浑身轻快,心情是愉快的。②三、四写春寒和花残,带有几分凄冷的心境和幽细的愁思。③下片写思乡之愁苦,以上片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 2.A 【解析】 1.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写早春时节,天气温和,风光柔丽,女主人公刚刚卸去冬装,换上夹衫,心情轻快而又愉悦。“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两句先淡淡几笔轻轻拈出了春“寒”和花“残”这样的审美感觉,放在读者的心头,通过这种“微寒”之感和残破的“梅花”意象,巧妙地闪射出她心灵深处的某种不如人意但又难言的惆怅之感。“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这实在是带着血泪的痛楚悲呼。她只能将一怀思乡愁绪诉诸杯中物,突出内心对家乡的怀念;上阕之喜,更反衬出下阕之悲;写喜是宾,抒恨是主;悲喜对照,把主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巧妙地闪射出她心灵深处的某种不如人意但又难言的惆怅之感。可据此分析。 2.考查对抒情方式的把握。要在理解诗人情感的基础上分析解答。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南渡后眷念沦陷的北方故乡而作的,词人接踵遭际国破、家亡、夫丧、颠沛流离的种种不幸,她为倾吐深重的故国之思和怀乡之情,写下了这首词。“香消酒未消”一句重用“消”字,句调圆转轻灵,而词意却极沉痛。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包含着对占领故乡的金国统治者的愤恨,对因循苟且、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的谴责,渗透着对朝廷的不满、对时局的担忧,是间接抒情。 A.“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写诗人在送别时伫立远望朋友远去,望着雪上留下马蹄印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久久不愿离去,抒发了诗人老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依依不舍和惆怅的情怀,是间接抒情;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接表现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是直接抒情; C.“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从“故园情”一词可直接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属于直接抒情;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山是有形的,它矗立在自然界;山是无形的,它横亘在我们生活中。翻过那座山,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才能收获成长。也许登顶令人欣喜,但有时翻越的过程更有价值……

请以“翻过那座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毛笔,中国独有的文化发明

①中国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人都是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

②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毛笔。因此蒙恬被尊为毛笔的始祖。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陶器上,有些文饰的点的收笔往往带有挑锋,横线的收笔则往往有蚕尾,长线条饱满圆润,一眼就能看出毛笔的踪迹来。但是毛笔易折易损,因而古代的毛笔大多只有    ,没有   

③毛笔最初不叫“笔”,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等文献记载,吴国称之为“不律”,楚国称之为“章”,燕国叫“弗”,秦国叫“笔”。后来秦一统天下,“笔”的名字便被确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④笔能抒情,字能观人。但要练好字绝非易事。东汉时期的“草圣”张芝幼时即勤练书法,家门前的一池清水因他每天反复洗笔而变黑,后人称之“墨池”。后来张芝的字“其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联,滴行不断一笔飞白草”,被后人不断称颂和临摹。

⑤最初,毛笔是在原始竹笔的基础上改良而来,制作粗糙。随着汉魏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毛笔选料逐渐优良,制作逐渐精致。唐朝时,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笔”,受到众多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推崇。宋末天下大乱,宣州笔工为避战乱,另谋生计。自元代始,浙江湖州逐渐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制笔中心。到了明代,湖州毛笔制作工艺也更加成熟,有“湖笔甲天下”之说,由此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关于毛笔制作工艺的总结性著作《考聚余事》。书中提到,“四德”具备才是好笔,即“尖、齐、圆、健”。“尖”指笔锋,尖如锥状;“齐”指笔锋打开后,齐如刀切,无参差;“圆”指笔头浑圆挺直,无凹凸;“健”指写画时富有弹性,落笔时健劲有力。这也暗含文人学士应具有“仁、义、礼、智”四德。

⑥毛笔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定会伴随一代代中国人传承下去。

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毛笔的?请联系全文,概括作答。

2.文章第二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文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因而古代的毛笔大多只有    ,没有   

A.实物  实录    B.实录  实物

3.就全文内容安排来看,文章哪一段可以删除?请作出判断并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②露从今夜白,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________,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2)请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韩愈的《晚春》中任选一首,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也;知团,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半”,其此谓乎!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诫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出名)

B.惟吾德(馨:德行美好)

C.然后能自也(反:同“返”,返回)

D.学半(学:教导)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调素琴/扶苏数谏故

B.其此谓乎/禽兽变诈几何哉

C.皆以美徐公/所欲有甚生者

D.不知善也/如土石何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A.如今在齐国这片广阔千里的土地上,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妇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认为大王偏私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

B.如今在齐国这片广阔千里的土地上,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周围的宫妇们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

C.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周围的宫妇们没有不认为大王偏私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

D.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官妇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三段选文皆用类比。甲文以名山灵水类比“不陋”之室,乙文以“嘉肴”类比“至道”,丙文用个人小事类比国家大事。

B.三段选文主旨鲜明。甲文极言“陋室因境幽而不陋”;乙文层层推导出“教学相长”的观点;丙文推己及人,点明“王之蔽甚矣”。

C.三段选文皆善用修辞。甲文多用对偶,语句工整,音韵和谐;乙文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加强论证;丙文连用两组排比,增强了气势。

D.三段选文结尾用不同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甲文用反向句收束,引人深思;乙文以感叹句作结,语气强烈;丙文用肯定句直陈观点,一针见血。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省政府要求各地重视防火安全工作,切实做到早处置、早预警、早排查,确保群众安全。

B.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国学生熟悉井适应了“网课”这种居家学习的全新模式。

C.成都凭借自身良好的硬件条件和丰富的赛事经验,成功获得了2021年世界大运会举办权。

D.武侯区教育局统一安排的优质在线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