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回答下面关于《水浒传》的题目。 (1)他是《水浒传》中最具智慧之人,他博学多智,...

回答下面关于《水浒传》的题目。

(1)他是《水浒传》中最具智慧之人,他博学多智,精通韬略。在智取生辰纲、智取大名府等行动中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名字叫_________

(2)《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它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义旗上写着“替天行道”四个大字,小说鲜明地表现了“________”的主题。

(3)“诗解文”是古典章回小说的一大特点。请你根据下面这首诗补全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回目。

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

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

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

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瑰奇伟丈夫。

_____________,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吴用 官逼民反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解析】 (1)由“最具智慧之人,他博学多智,精通韬略”可知,此人是“智多星”吴用。吴用出谋划策,并赴石碣村巧言说服阮氏兄弟共同聚义,定巧计在黄泥岗用蒙汗药晕翻杨志等人,劫取生辰纲。事发后与晁盖等人同上梁山。智取大名府是指吴用要在元宵节时,先于京城中埋伏,里应外合,破城救人。 (2)《水浒传》全书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3)由诗文内容可知,是写林冲被高俅父子二人设计陷害,被刺配沧州牢城充军,看守大军草料场,继而高俅又派陆谦火烧草料场欲至之死地。林冲幸运逃过一劫,连夜投奔柴进,后闻朝廷派遣徐宁带兵追捕,于是在柴进的推介下,连夜投奔梁山。故事出自《水浒传》第十回,回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艾青诗选》是我国现代诗人艾青所发表的诗词的选集。艾青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以下诗篇中不是艾青作品的一项是________

A.《大堰河一我的保姆》 B.《我爱这土地》

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D.《土地的誓言》

 

查看答案

蓟州区某校某班开展了以“家乡环境更美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下面小题。

(材料一)蓟州区相关部门着力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工作方案,确定重点任务和年度目标,细化各项任务措施、部门分工和治污责任。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全面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确保饮用水安全。狠抓工业和生活水污染治理,建立完善工作机制。

(材料二)蓟州区相关部门着力加强环保队伍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监测功能,拓展监测领域,提高环境监测业务水平,进一步加强环境监察执法装备和执法水平建设,全面提高环境执法监察能力。加快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进程,逐步构建数字化环保管理格局。

(材料三)蓟州经济开发区汇聚了各类型的企业100多家,投资者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绿色食品,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兼顾电子、服装、化工、机加工等各类产业的综合工业园区,形成了带动蓟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山区综合开发等龙头产业群。

(材料四)    蓟州区某次环境整治工作统计表

参与部门

工作内容

综合执法局、公安部门、环保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消防部门

悬挂宣传布标120幅

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

督促烧烤经营业主更换净化油烟设备31家

……

 

 

1.上面四则材料中与“家乡环境更美丽”这个主题无关的一则是____

2.根据上面相关材料,概括蓟州区有关部门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

 

查看答案

阅读《绝不回头》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绝不回头

尹全生

①这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长大、刚刚成年的一匹公狼,它承袭了祖辈在大漠里奔袭捕杀养成的桀骜不屈的野性,两眼闪着生机蓬勃、特立独行的气息和气吞万里的寒光。

②狼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很少在白天出窝。可公狼不然,光天化日之下照样在荒漠上游荡。它矫健、敏捷、凶悍那森冷凛然的目光不是在沙漠里寻找猎物,而是在扫视天空,好像它的猎物潜藏在天空哪片云朵后面,潜藏在蔚蓝色的深处。

③它在等待和寻找一只鹰。

④那是一只曾经捕杀了它的父亲,又捕杀了它的母亲的一只食狼鹰。当时公狼还在哺乳期,父母太饥饿了,光天化日之下到荒漠上觅食,它跟随在后面撒欢。突然,飞过来只巨鹰,就是凶猛强悍、以狼和黄羊为食的食狼鹰。乌孜别里山本来没有形体巨大的猛禽,这只食狼鹰不知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落户到这里,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狼的天敌。

⑤那时,公狼还不知道食狼鷹对于狼意味着什么,站着看稀奇。

⑥食狼鹰从高空俯冲而下,箭簇般迅猛。当它意识到危险,拼命逃跑时,食狼鹰已经逼近,巨翅扇起的风飞沙走石。父亲见状猛扑过来,用身体阻挡食狼鹰的攻击。近在咫尺的食狼鹰随即改变了攻击目标,一只钢钩般的爪子抓住了父亲的后腰。父亲嚎叫着转过头,欲同天敌拼一死活。不料食狼鹰老练而迅速地伸出另一只爪子,准确无误地钩进了父亲的双眼。

⑦那一刻,公狼目睹了食狼鹰的凶猛,凶猛到没有可能抵挡。对于相对弱小的狼来说,除了被捕杀似乎再无其他选择。不久,母亲同样丧命于食狼鹰的利爪。

⑧公狼是在对食狼鹰的仇恨和恐惧中长大的,是在对父母痛苦的思念中长大的。仇恨、恐惧和思念,最终熔铸成了讨还血债的欲望。它走上了光天化日之下的荒漠,向仇敌挑战……

⑨食狼鹰终于出现了,悠闲、高傲地在天际盘旋,如同在巡视自己的领地。公狼冲着仇敌仰天发出一声宣战般的长啸,而后不紧不慢地小跑。食狼鹰一阵回旋作势后,敛翅俯冲而下,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射向公狼。

⑩公狼开始加速,撒开四蹄向一片灌木丛狂奔,那是展示公狼全部野性和活力的狂奔。从天而降的食狼鹰还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近了公狼,一只钢钩般的爪子抓住了它的后腰。公狼感到钻心的疼痛,但它没有停止狂奔,更没有像父辈那样掉转头与食狼鹰相搏。

⑪其实,对狼的攻击,食狼鹰的第一爪不是杀手锏,而是激发狼回头反击;当狼回头欲以死相拼时,食狼鹰才使出杀手锏——迅雷不及掩耳地将备用的利爪钩进狼的双眼。

⑫从对父母被捕杀惨痛景象的记忆中,从一次又一次同类遭捕杀血淋淋的场面中,公狼掌握了食狼鹰的伎俩。因此它克制、遏止住了自己的本能和天性,绝不回头,继续狂奔。而食狼鹰这时完全不必等待狼的回头,它完全可以用另一只爪子,抓住狼的脖颈或脑门,腾空而去。但食狼鹰墨守惯用的章法套路。固执地、坚定不移地在等待狼的回头,被狂奔的公狼拖着朝前飞。

⑬公狼已经狂奔到了灌木丛的边缘,食狼鹰还抱着胜券在握的信心在等待。公狼拖着张开翅膀的食狼鹰,狂奔进了灌木丛,食狼鹰被灌木丛撕扯成了碎片。

⑭痊愈后的公狼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狼王。

(选自《微型小说名作选》,有删节)

1.阅读全文,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等待寻找仇敌——(插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获胜称王

2.赏析品味加点词语。

(1)文章第(12)节中加点的“伎俩”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赏析第⑨节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公狼冲着仇敌仰天发出一声宣战般的长啸,而后不紧不慢地小跑。

3.联系全文,说说“公狼最终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狼王”的原因。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微型小说,虽然篇章短小,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设计可谓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B.小说在写公狼与食狼鹰决斗时,将公狼的狂奔与食狼鹰的从天而降写得惊心动魄,公狼的狡猾本性一览无遗。

C.塔克拉玛干沙漠、乌孜别里山山麓、丛生的灌木、漫漫的风沙……作者为故事的发展设置个苍凉劲美的环境,很好地突显公狼的形象。

D.微型小说必须“以小见大”,即通过短篇幅展示大主题。本文明写公狼与食狼鹰之间的决斗,实则是站在人类的视角去揭示社会生活的内在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继盛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

贬狄道典史。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服曰:“杨公即须我曹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

(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③鬻():卖。④仰:依赖、依靠。⑤我曹:我们。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心之  好:_______

(2)服曰  咸: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

3.“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可见杨继盛在番民心中很有威望。请写出番民“信爱”杨继盛的原因。

 

查看答案

在下面空格中填写诗文上下句。

(1)_______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3)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____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因思杜陵梦,_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6)_____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7)__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8)少年不识愁滋味,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